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7年至2009年西安市第九医院传染病漏报原因,为防止漏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工作记录和传染病报告登记本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查处应报传染病3525例,漏报200例,漏报率5.67%。门诊部漏报率(7.37%)高于住院部漏报率(3.13%)(P<0.01)。门诊部传染病诊治科的漏报率(3.69%)低于其他非传染病诊治科(10.80%)(P<0.01)。住院部外科系统漏报率(6.98%)高于内科系统漏报率(1.25%)(P<0.01)。结论医院传染病漏报主要来自门诊中非传染病诊治科的医生和住院部外科系统的医生。加强对临床医生疫情报告知识培训,加大自查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减少传染病漏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减少漏报发生,避免医院感染。方法从2004年5月开始,每月分别对门诊、住院部的疫情报告进行监测和检查,对漏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门诊漏报率高,占查出漏报的85.0%。结论传染病漏报虽然难于完全避免,但通过全员强化培训,加强管理,加大检查力度,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漏报率。  相似文献   

3.
侯春霞  张松梅 《疾病监测》2010,25(12):1000-1002
目的分析广东省茂名市2007-2009年法定传染病漏报原因,提高传染病报告率,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疫情动态,及时、有效控制疫情。方法对茂名市2007-2009年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法定传染病报告调查,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本等记录,对传染病登记数及报告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09年茂名市法定传染病总漏报率为12.67%,以镇级医疗机构漏报率较高,漏报率较高的病种为淋病、痢疾、病毒性肝炎。结论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执法检查;医疗机构加强奖惩和自查制度落实、建立功能科室和临床医生的结果反馈机制,是减少漏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传染病漏报原因,探讨控制其漏报率的对策,避免医院交叉感染发生.方法 对2005年1月~12月疫情管理医院内自查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年疫情管理自查杜绝传染病漏报总计54例,共9个病种,其中门诊36例,病房18例.结论 传染病漏报原因与相关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报告意识不强有关,而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法》知识水平,强化疫情管理督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程度,完善管理机制是降低传染病漏报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2004年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估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李琳  单爱兰  高璐  陈静  吕杰  刘辉  何海艳 《疾病监测》2005,20(11):587-590
目的对天津市2004年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质量评估,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管理,提高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全市18个区、县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漏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各级医疗机构对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落实程度存在差异。门诊和住院部共查出乙、丙类传染病1034例,漏报270例,总漏报率26.1%。漏报率最高的是其他感染性腹泻,为60.3%。结论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建议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强化法制观念,提高传染病诊断技能和报告意识,以减少传染病漏报。  相似文献   

6.
医院传染病漏报调查与报卡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医院疫情报告质量,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中的医院漏报调查要求开展调查。结果共查出乙、丙类传染病124例,漏报38例,漏报率30.65%。门诊部漏报率(54.76%)显著高于住院部(18.29%)(字2=17.38,P<0.001)。门诊部传染病诊治科的漏报率(33.33%)明显低于其他非传染病诊治科(70.83%)(字2=5.84,P<0.01)。传染病报告的迟报率8.06%,已报传染病卡片中“职业”、实验诊断”和“住址”的填写缺项率分别为12.10%,10.48%和7.26%。结论医院传染病漏报主要来自门诊中非传染病诊治科的医生。加强临床医生对疫情报告的培训;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的疫情报告管理机制;加大传染病监督与执法力度是提高医院疫情报告及时率和准确率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6年福建省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评价各级政府公共卫生绩效评估考核提供有代表性、客观的传染病漏报率情况.方法 由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调查人员按福建省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对随机抽查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 2006年福建省被抽查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3114例,漏报366例,传染病总漏报率为11.8%,比2005年(5.2%)明显上升.省级医疗机构漏报率最低为2.5%;其次县(区)级为10.6%.乡镇级最高为16.6%.医疗机构平均门诊登记率为74.5%.结论 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高于2005年.门诊登记率较低,医疗机构要建立门诊登记制度,做好门诊登记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浙江省湖州市2009-2010年各级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漏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和《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督导检查方案》,对抽查的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报告质量与漏报调查分析。 结果 2009-2010年,湖州市法定传染病漏报率为0.33%,其中乙、丙类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0.13%和0.55%。发生漏报的病种为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淋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漏报率依次为3.33%、1.20%、0.71%和0.33%。县(区)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无漏报,社会医疗机构的漏报率为15.38%,乡镇级为4.48%。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及时率100%,报卡填写完整率为98.24%、准确率为97.79%,报告一致率96.58%。其中社会医疗机构报卡填写完整率、准确率均为100%,市级为99.79%和99.37%,乡镇级为92.78%和91.75%。报告一致率市级98.52%、县(区)级96.62%、乡镇级88.66%、社会医疗机构81.82%。 结论 湖州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漏报率较低,但仍存在漏报现象,报告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应规范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采取加强管理、督导和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避免漏报。  相似文献   

9.
李顺承  薛华  苏焰  孙宏  赵锋辉 《疾病监测》2010,25(10):816-819
目的掌握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传染病发病情况。了解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查找传染病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全区150家医疗机构开展漏报调查。结果共抽查全区医疗机构1-10月乙、丙类传染病14种541例,总漏报率为13.68%、迟报率为3.64%、报卡完整率为90.02%、准确率为94.46%及两卡一致率为90.91%。丙类传染病漏报率高于乙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麻疹及包虫病未发现漏报,未分型肝炎、风疹、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菌痢及肺结核等是漏报率较高的病种,风疹是迟报最多的病种。乡镇卫生院是传染病报告质量最高的医疗机构,村卫生所最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门诊、住院部及化验室漏报、迟报程度不同。绝大多数的漏报、迟报是由临床医生造成的。结论 2009年张掖市甘州区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较前几年有较大提高,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认真落实制度和措施,加强督导和培训是提高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霍飞  许婕  夏卫东  刘长娜  徐娜 《疾病监测》2013,28(11):943-946
目的 掌握天津市2004-2012年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为规范传染病报告工作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天津市2004-2012年间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开展的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调查数据,分析医疗机构漏报率相关指标,并运用SPSS 11.5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天津市在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中,共查出传染病18 153例,漏报1214例,总漏报率为6.69%;漏报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14.73,P=0.000)。丙类传染病漏报率明显高于乙类传染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2.54,P=0.000)。根据不同的管理时期,分为2004 2008、2009 2012年两个时段,一、二和三级医疗机构的漏报率在这两个时段中,漏报率均有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医疗机构级别越高,漏报率下降的越明显(Mantel-Haenszel:2=562.13,P=0.000)。结论 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大对各级医疗单位的传染病专项督导检查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报告疫情的自觉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传染病漏报率,提高传染病报告水平。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由于近年来管理模式的不同及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传染病报告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8,自引:8,他引:48  
目的了解我国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的漏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抽取250家医疗机构开展大规模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门诊、住院部和化验室传染病个案13 714例。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总的漏报率为23.14%,其中甲、乙、丙类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0、23.64%和21.37%。漏报率最高的前5种传染病依次为丙肝(51.68%)、风疹(47.73%)、流行性感冒(47.06%)、AIDS(39.6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6.84%)。医疗机构中门诊、住院部、化验室传染病漏报率依次增高,分别为19.86%、25.44%和35.78%。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省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为23.25%、地市级20.24%、县区级26.23%、乡镇级24.12%。结论我国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不容乐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树立医防结合的工作理念,重视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12.
钟敏 《疾病监测》2006,21(9):497-500
目的了解安远县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后的医院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发现存在问题和探讨改进策略。方法根据《江西省医院法定传染病与死亡病例管理及报告质量调查方案》(2005版),对安远县县乡(镇)两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漏报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实行网络直报后,安远县医院传染病实际报告率和及时性均有明显提高,漏报率仍然很高,报告及时率和报告质量较低。其中,门诊和辅助科室病例漏报率高于住院病例;性病专科医院和性病科的性病漏报率高于其他医院和科室病例;乡镇卫生院漏报率高于县级医院;但传染病报告的不及时率则县级医院明显高于乡镇卫生院。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报告卡填写和录入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传染病报告工作还须从政府的政策、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与疫情报告人员的培训、疾控机构的督查指导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西部某县2003年居民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 了解河南省非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的漏报情况 ,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西部某县的 2个乡镇 2 0 0 3年度发生 (或疑似发生 )的全部法定传染病进行调查。结果 全部法定传染病总漏报率为 85 . 6 7% ,以此推算去年同期全省传染病校正报告发病率为 1344 1/ 10万 ,为报告发病率的 6 . 98倍。查出法定传染病 14种 ,包括腮腺炎、菌痢、水痘、甲肝、布病、麻疹、肺结核、乙肝等。其中腮腺炎的漏报病例数为 10 7例 ,漏报率 98. 17% ,细菌性痢疾漏报 92例 ,漏报率 98. 92 %。结论 目前河南省非疾病监测点传染病的漏报情况非常严重 ,应加大对疫情报告管理的力度 ,尤其增强村医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意识和报告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黄守海  董楠萍 《疾病监测》2006,21(12):666-669
目的了解濮阳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和医务人员对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知晓率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所医疗机构4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数据处理采用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共查出乙、丙类传染病257例,漏报83例,漏报率32.30%。其中乡村级医疗机构漏报率(58.27%)显著高于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漏报率(18.18%)(X2=41.99,PX2=12.18,P<0.01)。结论乡村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严重,医务人员疫情报告知识缺乏,要加强乡村医生关于疫情报告的培训,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的疫情报告管理机制,抓好对村级医生疫情报告的奖惩,加大传染病监督与执法力度是提高医院疫情报告水平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跃  周蓉 《疾病监测》2007,22(6):415-416
目的 了解江西省安福县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后的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探讨改进策略,以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管理、提高报告质量.方法 根据《江西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及质量调查方案(2006年)》,对安福县县、乡(镇)两级医疗机构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实行网络直报后,安福县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率和及时率均有明显提高,分别为95.33%和87.24%;但漏报情况仍然存在,漏报率为4.67%,其中,辅助科室漏报率高于门诊及住院科室;卡片填写的完整率和准确率分别为80.19%和78.90%.结论 对传染病报告工作必须从加强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与疫情报告人员的培训、疾控机构的督查指导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陈丽云 《疾病监测》2008,23(8):524-525
目的 比较分析辽宁省调兵山市 2004-2007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为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得2004-2007年调兵山市传染病报告卡,将报告卡导出Excel表格,对审核状态为已审核卡的卡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调兵山市2004-2007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平均重复报告率为5.98%,各年重报率分别为4.02%、5.41%、7.49%、8.30%,重复报告卡最多的为乙型肝炎(乙肝),重报率最高的为丙型肝炎(丙肝), 导致传染病发病位次改变。结论 乙肝、丙肝、肺结核等慢性病是影响网络直报数据准确性、系统敏感性的主要传染病。应完善和健全慢性传染病的管理,完善疫情报告标准和规范细则,并加强《报告系统》的强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卫红  杨国强 《疾病监测》2006,21(11):607-609
目的通过比较居民死亡调查和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的死亡率、死亡漏报率,发现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驻马店市驿城区居民死亡调查、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直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居民死亡总漏报率为87.59%。网络直报死亡率为56.91/10万明显低于居民死亡调查死亡率458.63/10万(P<0.001);农村居民死亡漏报率为95.36%明显高于城市居民死亡漏报率36.39%(P<0.001);因病死亡漏报率与其他原因死亡漏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居民死亡漏报严重,网络直报死亡率严重低于居民调查死亡率。农村居民死亡漏报率高于城市。建议:健全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制度;扩大死因监测范围;完善死因监测网络直报技术规范;加强监督和指导,建立、健全奖罚制度。  相似文献   

18.
医疗机构内部传染病报告卡流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军  袁德印  路开顺  雷杰 《疾病监测》2007,22(10):699-701
目的 了解山东省枣庄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卡传递方式各环节对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影响,探索合理的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模式,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了50%的枣庄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11所,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调查其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方式,分析其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报告及时率与漏报率.结果 枣庄市的传染病漏报情况低于全国及山东省的平均水平,迟报率高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在五种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模式中,预防保健科主动收卡综合质量评估最高,临床医生主动送卡率最低.结论 临床医生填卡超过24 h是导致迟报的主要原因.预防保健科主动收卡的模式在所有模式中迟报率最低.  相似文献   

19.
张文静  王轶  魏红霞  李颖琰 《疾病监测》2008,23(12):783-784
目的 分析影响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报告传染病的因素。方法 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法,从河南省报告水平中等样本县共抽出8个样本乡镇,对样本乡镇卫生院全体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接诊传染病患者后愿意报告、接受过县卫生局组织的传染病报告培训、有传染病报告卡以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查传染病报告频次均是报告传染病的促进因素,IOR/I值分别为3.26、3.10、2.08、1.34。 结论 应加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意识和传染病诊断水平方面的培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的督导检查力度,为责任报告人配备必要的传染病报告卡是提高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报告法定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