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牙周洁治和牙周冲洗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治疗后,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变化。方法:对周围龈组织有炎症表现的31枚种植体进行牙周洁治和牙周冲洗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whatman1#滤纸条吸取种植体龈沟液(PICF)。ELISA法检测PICF中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经过牙周洁治和牙周冲洗治疗后的PICF样本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软组织炎症有明显缓解。结论:PICF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程度具有相关性,具有作为评价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牙种植体龈沟液中IL-1β、IL-6、TNF-α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口腔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CF)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特点。方法:34位接受种植义齿治疗的患者作为受试者,检测种植体数目为43枚,其中种植体龈组织有炎症表现的31枚作为实验组,龈组织健康的12枚作为对照组。用whatman 1#滤纸条吸取种植体龈沟液(PICF)。采用ELISA法检测PICF中的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种类及含量。结果:种植体龈组织健康的PICF中未检测到IL-1β和IL-6,但有少量的TNF-α。种植体龈组织有炎症表现的PICF样本中可检测到IL-1β、IL-6的存在,TNF-α的含量有显著增加。结论:IL-1β、IL-6、TNF-α参与了种植体组织炎症的免疫调节,并且有可能作为评价种植体组织健康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牙周治疗对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白介素-8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牙周洁治和牙周冲洗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治疗后,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CF)中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的表达变化.方法:对周围龈组织有炎症表现的16枚种植体进行牙周洁治和牙周冲洗治疗,Whatman3#滤纸取治疗前后龈沟液,ELISA法检测PICF中IL-8的含量.结果:经过牙周洁治和牙周冲洗治疗后的PICF样本中,IL-8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软组织炎症有明显缓解.结论:PICF中IL-8的含量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程度具有相关性.IL-8有可能成为种植体周围炎客观性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box l,HMGB-1)的水平,以探讨HMGB-1水平与种植体周围炎间的关系。方法 :经患者知情同意,选取行种植手术1年以上的健康种植体39颗和种植体周围炎40颗,共79颗种植体,收集种植体周围GCF,并运用ELISA法检测其中HMGB-1、IL-1β、IL-8、TNF-α的浓度,同时检测种植体周围的临床指标。结果 :轻度种植体周围炎组的HMGB-1、IL-1β、IL-8及TNF-α浓度高于健康种植体组,重度种植体周围炎的浓度水平又高于轻度种植体周围炎组,HMGB-1与IL-1β、TNF-α的浓度之间亦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种植体周围GCF中HMGB-1水平变化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变程度有关,且与经典炎症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检测GCF中HMGB-1水平可作为诊断种植体周围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只实验用比格犬共植入36枚种植体,建立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后测量种植体周临床指标作为基线数据。然后将36枚罹患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常规刮治,B组采用常规刮治+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C组为常规刮治+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4周后通过大体观察、临床有效率和组织学切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建模时3组各项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C组的临床有效率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91.67%>75.00%>41.67%),其中C组PLI和SBI指标均优于B组[(0.25±0.45)vs(0.67±0.49),(0.33±0.49)vs(0.75±0.45),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C组种植体颈部新生骨组织较多,垂直向骨缺损最小。结论 :半导体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可有效减少牙龈出血和病原菌量并能促进新骨形成,可作为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种植体表面打磨抛光技术联合Er:YAG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唐山市协和医院口腔科行牙种植且诊断为种植体周围炎的114例患者(120颗种植体,均为磨牙,采用瑞士ITI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颗种植体),其中A组患者的种植体采用种植体打磨抛光和Er:YAG激光联合治疗,B组患者的种植体采用种植体打磨抛光技术治疗,C组患者的种植体采用Er:YAG激光治疗.评价、记录和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6、12和36个月的种植体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以及患者术中疼痛程度.结果:3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同组间PLI、SBI和PD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36个月后,不同组间PLI、SBI和PD改善情况比较,A组显著优于B组和C组,且B组与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此外,3组患者在不同方法治疗时均发生术中疼痛,且C组治疗时术中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A、B两组,但A、B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种植体表面打磨抛光技术联合Er:YAG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比单独应用种植表面打磨抛光技术或Er:YAG激光对种植体周围炎的长期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棉线结扎法建立小鼠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模型,通过观测不同时期的大体表现和组织破坏程度,以建立小鼠种植体周围炎分期模型;通过检测疾病不同时期种植体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的含量,获得种植体周围炎病程中各白细胞介素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40只4周龄(18~22 g)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拔除小鼠右上颌第一磨牙并即刻植入规格为1.0 mm×1.5 mm的纯钛螺纹种植钉;4周后,实验组小鼠种植钉颈部结扎5-0棉线,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每5 d分别对2组种植体进行影像学和大体指标测量,根据测量数据对种植体周围炎进行早、中、晚分期。分别提取实验组小鼠早、中、晚3期种植体龈沟液并检测其IL-1α、IL-1β、IL-6和IL-17A含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棉线结扎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后10 d,所有实验组小鼠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达25%,确认为早期;第20天,95%的实验组小鼠牙槽骨吸收达25%~50%,确认为中期;第30天,全部实验组小鼠牙槽骨吸收超过50%,确认为晚期。IL-1α和IL-6在中期组表达水平减少;IL-1α、IL-6和IL-17A在晚期组表达水平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使用棉线结扎法在小鼠口内建立种植体周围炎的分期模型,并检测出各白细胞介素在疾病不同时期的表达存在差异,为今后研究小鼠种植体周围炎分期建模和白细胞介素含量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IL-6抑制剂在控制种植体愈合期炎症性骨吸收中的效果,为临床种植体炎症性骨吸收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牙,3月后于下前牙区常规植入登腾微型种植体(2.5×12 mm)一枚,随机分为4组。A组种植后不做处理,另外3组用两根4-0丝线栓丝在种植体颈部;其中B组栓丝后不做处理,C组栓丝后即刻在种植体颈部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D组在种植后即刻及1周后按8 mg/kg静脉注射IL-6抑制剂Tocilizumab。8周后处死动物,收集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行X线片及micro-CT扫描。结果:X片可见A、D组种植体周围无明显骨吸收,B组垂直吸收约3~4个种植体螺纹,C组吸收约1~2个螺纹。Micro-CT分析可见界定范围内D组骨体积率最高,A组与C组次之,B组最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6抑制剂Tocilizumab可控制种植体愈合期炎症性骨吸收,可增加种植体周围骨体积率。  相似文献   

9.
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8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定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GCF)中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探讨IL-8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关 系。方法 选择健康种植体和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各35例,测定种植体周GCF量并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 法检测GCF中IL-8总量及浓度;同时检测种植体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探诊深度、牙龈指数和松动度。结果  种植体周围炎GCF量、IL-8总量和浓度均高于健康种植体(P<0·01);GCF量、IL-8总量与临床指标之间有正相关 关系(P<0·01)。结论 种植体周围GCF量及GCF中IL-8水平的变化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关,临床检测GCF 中IL-8水平可作为诊断种植体周围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性VEGF和TGF-β1对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的影响。方法:选用实验犬24只(术前1个月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随机分为A、B 2组。选取左侧下颌骨造成2.5 cm全层骨缺损,植入同样大小的全层自体髂骨,钛板固定(髂骨块离体时间控制在20 min以内)。A组(12只)移植髂骨块内植入1枚钛种植体。B组(12只)将钛种植体与rhVEGF165和rhTGF-β1复合后再同法植入移植髂骨内。在所有实验犬的右侧下颌无牙区植入1枚种植体作为对照。术后1、2、4个月取材,行X线、组织学、显微CT观察和种植体骨结合力测试。结果:术后1、2个月B组种植体骨接触率较A组显著增高;对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的显微CT分析表明,B组的成骨的作用较A组明显增强。术后4个月,A、B 2组BIC达到60%以上,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力接近220 N,已形成较好的骨结合。结论:VEGF和TGF-β1对NVBG同期种植体骨结合早期(术后1~2个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NVBG同期种植体在术后4个月可以进行上部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研究种白介素1(IL-1)基因+3954和-511位点单核酸多态性和种植体周围炎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实验设计,选取种植体炎患者以及对照组各50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析方法研究两组IL-1B基因+3954位点和-51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性。结果:IL-1B基因+3954位点CC、CT基因型检出率为93%和7%,无TT基因型,两种基因型和C、T等位基因频率在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B基因-511位点主要以CT为主,检出率为58%,CC、CT基因型检出率都为21%。结论:排除吸烟,牙周炎病史等影响因素后,IL-1B基因+3954位点和-511位点的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炎的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遗传学的角度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的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种植体周围炎有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选取的59 例种植患者根据有无探诊出血及牙槽骨吸收分为种植体周围炎组和成功种植体组;同时收集所有患者的颊黏膜拭子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IL-1α-889、IL-1β-511和IL-1β 3954三个位点进行基因型的测定.结果:显示携带IL-1β 3954基因型Ⅰ/Ⅱ杂合子的患者其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携带IL-1β 3954基因型Ⅰ/Ⅰ纯合子的患者.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β 3954 Ⅰ/Ⅱ基因型相对于IL-1β 3954Ⅰ/Ⅰ基因型的比值比是12.894(P<0.05),吸烟的比值比是7.718(P<0.05).结论:IL-1β 3954基因型Ⅰ/Ⅱ杂合子型和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不同功率He:Ne激光对种植体骨结合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雄性Beagle犬6只,每只犬每侧胫骨植入4枚种植体,种植体随机编入A、B、C、D组,A、B、C组为实验组,D组为对照组,每组12枚,共48枚。实验组术后立即采用不同功率He:Ne激光垂直照射种植体对应体表,A组15.9J/cm2、B组26.5J/cm2、C组37.1J/cm2,20min/次,1次/d,持续2周。术后1、2、3个月分别处死2只犬,取标本制作种植体骨磨片,Goldner’s三色法染色后测量种植体骨接触率,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处理。结果:种植体骨接触率:术后1、2个月A、B、C、D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3个月A与B及C与D组间无显著差异,A、B组明显高于C、D组(P<0.05)。结论:术后持续照射低功率He:Ne激光2周,能明显增加种植体骨结合的面积,以15.9J/cm2或26.5J/cm2照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常炜  李英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39(4):446-448,45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和23在正常种植体和种植体周围炎中表达的异同,两者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根据种植体周情况将其分为健康种植体组和炎症种植体组,以对侧同名健康天然牙为对照组。采集龈沟液并测量其体积,运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L-17和23的质量浓度。结果在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IL-17和23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种植体组(P<0.01),健康种植体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种植体周和天然牙周龈沟液的体积以及IL-17和23与牙周状况呈正相关关系,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IL-17与23呈线性正相关。结论IL-17和23的质量浓度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相关,种植体周IL-17与23间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即IL-17和23可能在种植体周围炎症反应过程中形成了IL-23—IL-17免疫应答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种植体组不同时期龈沟液(peri-implant sulcular fluid,PISF)中(interleukin,IL)-17A和IL-35水平改变,探讨其在种植体周围炎或黏膜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08—2013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行种植修复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种植体健康组20例和种植体炎症组20例,将种植体炎症组经过治疗后作为对照组。在种植体中有单冠修复、联冠修复。采集不同患者龈沟液并定量,对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龈沟液中IL-17A和IL-35表达水平。并分别记录健康组、种植体炎症组、治疗后种植体炎症组探诊出血指数,改良出血指数,牙龈指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种植体炎症组IL-17A,IL-35水平比健康组IL-17A,IL-35水平高(P<0.05),炎症组IL-17A水平治疗前比治疗后高(P<0.05),炎症组IL-35水平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P<0.05),Pearson相关检验示,IL-35和IL-17A表达成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IL-35和IL-17A的表达与种植体黏膜炎或者周围炎的发生发展密切,IL-17A和IL-35是辅助种植体周围炎诊治和评估抗炎疗效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细菌学角度探索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展开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羊胫骨中部植入种植体,分别在术后4、6、9周收集经皮种植体周围炎性组织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测,通过涂片培养观察种植体周围炎性组织中菌群的变化,并观察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反应情况。结果:16枚种植体中5枚出现种植体周围炎,术后2个月炎症部位软组织红肿溃疡都极其明显,细菌学检测发现炎性分泌物中以G群链球菌感染为主并伴有其它菌的感染,G群链球菌的数量随炎症程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结论:经皮种植体周围炎的程度可能与G群链球菌的感染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骨桥蛋白(OPN)水平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关系。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接受牙种植术戴冠后12个月的患者30例(40枚种植体),按照临床指标标准分为炎症种植体组[探诊深度(PD)>3 mm、牙龈出血指数(SBI)>2 mm,28枚种植体]和健康种植体组(PD≤3 mm、SBI≤2,12枚种植体);同时选择患者同名健康牙(40颗)为对照组。检查并记录所有患者PD、SBI;检测龈沟液量及其中OPN质量浓度(ABC-ELISA法)。结果 (1)炎症种植体组的PD值、SBI值、龈沟液量、OPN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种植体组(均P<0.05);对照组和健康种植体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OPN质量浓度同各临床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种植体龈沟液中OPN质量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国人种植体周围疾病发病率并探索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种植修复后的736例患者的1612枚种植体复查情况,平均负重时间(22.64±0.92)个月,记录种植体周围菌斑指数、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角化龈宽度,粘接剂残留、骨吸收情况,记录口内天然牙PD、BI。分析不同种植系统及不同复查时间段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在个体和植体水平,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病率分别为81.90%、83.60%,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分别为4.50%和3.70%。各系统间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在修复后1~5年各时间段组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修复后0.5~1年和5~7年发病率显著低于1~5年各时间段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粘接剂、角化龈宽度等变量后,口内缺牙数、种植体周围PD、BI是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P<0.01)。结论: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病广泛,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并非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和出血的控制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与根管治疗后邻牙的关系。方法:对32例(39枚种植体:ITI28枚,MDIC11枚)邻牙根管治疗后种植体植入患者进行病例回顾性研究,分别对邻牙根管治疗后的时间进行记录,测量X线片中种植体与邻牙的距离。结果:39枚种植体中有10枚出现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症状,其中8枚(6枚ITI,2枚MDIC)邻牙是根管治疗完成时间不足3个月(P<0.05),X线片显示与邻牙的距离都小于3mm(P<0.05)。结论:邻牙根管治疗后至少3个月的观察时间进行种植体手术,控制好种植体与邻牙的距离是预防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种植体周围龈沟液白介素-8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苏杰  王国平 《口腔医学》2007,27(5):265-267
目的测定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水平,探讨IL-8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关系,并与牙周炎相比较。方法选择健康种植体20例和种植体周围炎24例、牙周炎12例,测定种植体周、牙周GCF量并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CF中IL-8总量及浓度;同时检查各自的临床指标,包括松动度(mobility,MOB)、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出血指数(gingival bleeding index,G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骨丧失(bone loss,BL)。结果种植体周围炎GCF量、IL-8总量和浓度均高于健康种植体(P<0.01);GCF量、IL-8水平与临床指标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各检查指标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种植体周围GCF量及GCF中IL-8水平的变化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关,与牙周炎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