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思泰  邓燕  王华  傅航  黄德嘉 《中国微循环》2006,10(3):172-175,187
目的 探讨腺苷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的保护机理是否与它对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KATP)的开放有关。方法应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离体兔心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30只免心随机分为五组:A组:假手术组,B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组,C组:格列苯脲+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组,D组:腺苷+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组,E组:格列苯脲+腺苷+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组。每只心脏分别取灌流开始5min和再灌流90min时冠脉流出液2ml,测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含量。灌流结束时,用墨汁灌注心脏染色,测量无复流区域占截面总面积的百分比,并在光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1、A组灌流开始和结束时灌流液中LDH、CK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其它4组开始时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2、B组、C组和E组各项化验指标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3、灌流结束时:A组与D组的LDH和CK两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D组的LDH和CK两项指标与B组、C组及E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4、A组、D组与B组和C组及E组无复流区域占截面总面积的百分比比较明显缩小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腺苷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开放KATP仲通道可能是腺苷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现象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 h后松解2 h建立AMI再灌注后无复流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L-NNA(NOS抑制剂)组、L-NNA组;以伊文思蓝-硫磺素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无复流范围;Western blot检测丝氨酸1177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eNOS Ser1177)蛋白表达,RT-PCR检测eNOS mRNA的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大鼠心肌组织无复流范围明显减小(P<0.05),而L-NNA+罗格列酮组无复流范围无显著差异;(2)罗格列酮组eNOS mRNA表达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别,而p-eNOS Ser1177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5);结论 罗格列酮显著减小AMI再灌注后无复流范围,其机制与其促进再灌注后eNOS磷酸化,增加NO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AMI/R)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及对心功能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AMI/R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mg·kg-1.d-1)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结扎60min,松解120min制备AMI/R模型。梗死前、后和再灌注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浆及心肌组织NO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及心肌组织ET-1水平。结果:(1)与AMI前相比较,AMI/R组AMI60min和再灌注后120min,心率(HR)、主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变化速率(±dp/dtmax)及心排量(CO)均显著下降,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AMI前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MI60min和再灌注后120min上述各项指标变化与AMI/R组的变化趋势相似(P0.05或P0.01),但再灌注后120minLVSP、LVEDP、±dp/dtmax及CO比AMI60min有显著恢复(P0.01),且比AMI/R组恢复更显著(P0.05或P0.01);另外,治疗组SBP、DB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AMI/R组(P0.01)。(2)与AMI/R组相比,阿托伐他汀能使AMI再灌注后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ET-1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心肌组织NO、ET-1的含量治疗组仅复流区显著降低(P0.05或P0.01)。(3)与AMI/R组相比,阿托伐他汀可促进AMI后心功能的恢复。结论:阿托伐他汀能使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及心肌NO水平显著升高,ET-1水平显著降低,具有内皮保护作用;可促进AMI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mA)再通后心肌无复流(No.reflow,NR)现象的疗效。方法 首次急性sr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经腔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诊断为心肌NR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给予川芎嗪注射液。分别于24h内(4—24h)及15d后(15—28d)复查SPECT,观察左室心肌灌注缺损积分(myocardium peffusion defect score,MP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 24h内及15d后,治疗组的MPDS均较PCI后即刻减低,其减低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LVESV和LVEDV均呈增加趋势,但治疗组LVESV和LVEDV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15d后治疗组SPECT心肌NR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川芎嗪可显著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减轻心肌NR现象,从而缩小心肌坏死范围。抑制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5.
无复流现象发生机制及其与心肌挫抑关系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离体鼠心Langendorff模型上探讨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心肌挫抑的关系。在15min低流缺血及10min开灌后,心功能降低出现心肌挫抑。形态学检查见心肌水肿,内皮细胞轻度肿胀。体视学检查示开放的毛细血管数明显减少,表明有明确的无复流现象存在。升高灌注液中镁的浓度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水肿、内皮肿胀,但无复流现象无改善。结果表明:无复流现象在心肌挫抑发生发展中不起重要作用。心肌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5只。随机分为川芎嗪组(Ⅰ组)、尼可地尔组(Ⅱ组)、生理盐水对照组(Ⅲ组),每组1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心室后支90min,切断结扎线后各组分别静滴川芎嗪、尼可地尔和生理盐水120min。观察指标:①左心室的心肌无复流面积和心肌梗死面积;②药物干预前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以相关导联ST段抬高指数(∑STI)表示。结果 Ⅰ组和Ⅱ组的心肌无复流面积、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再灌注120min时∑STI均小于Ⅲ组。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川芎嗪可减少兔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面积和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损伤,且效果与尼可地尔相当。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无复流(no-reflow)是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或静脉溶栓,其梗死的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ive Artery,IRA)再通后,排除病变部位因急性闭塞、血栓、夹层、高度狭窄、心外膜血管痉挛等因素后,冠脉前向血流减少,冠脉所支配的区域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8.
腺苷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vWF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腺苷对vWF的影响,探讨无再流的可能机制。方法:中华小型猪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腺苷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结扎3 h,松解1 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 测定AMI前、后和再灌注后血浆vWF 的含量;采用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观察正常、缺血和无再流区心肌组织内vWF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1)对照组AMI后3 h、再灌注后5 min和1 h的血浆vWF水平均显著高于AMI前(均P<0.01),且升高幅度均相当(均P>0.05)。而腺苷组3个时点的vWF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2)对照组和腺苷组一样,缺血区和无再流区心肌组织中vWF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区心肌组织(均P<0.01),且无再流区vWF表达升高比缺血区均更显著(均P<0.01)。两组间对比,腺苷组仅缺血区心肌组织中vWF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对照和腺苷两组缺血区心肌组织中vWF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区心肌组织(均P<0.01),而无再流区心肌组织中vWF的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区心肌组织 (均P<0.01)。两组间对比,腺苷组仅在缺血区上调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可能是AMI再灌注后无再流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腺苷可能也通过保护内皮细胞起到了减少无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及其与再灌注损伤和微循环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肝脏70%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L-精氨酸组、L-NAME组,观察各组肝功能变化,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及透明质酸的水平,以透明质酸代表肝脏微循环情况。结果再灌注损伤后微循环的破坏和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相关,缺血预处理可减少一氧化氮水平的下降和血浆内皮素升高,同时减少微循环破坏和肝功酶的升高(P<0.05)。外源性给予一氧化氮合成前体L-精氨酸在升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内皮素水平的同时,可达到类似预处理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血管活性介质一氧化氮的减少和内皮素水平增加是导致再灌注损伤微循环变化的原因之一。缺血预处理可诱导一氧化氮产生增加和内皮素减少,并可能是其改善微循环和减少再灌注损伤的因素之一。给予外源性一氧化氮可起到类似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果,而抑制一氧化氮产生并不能加重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HES 130/0.4)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生理盐水组(NS-IR组),羟乙基淀粉组(HES-IR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NS-IR和HES-IR组在缺血30 min时分别静注生理盐水和HES 130/0.4,再灌注180 min后以Evans blue、Thilflavin S和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与无复流范围,同时检测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缺氧-复氧组(H/R组),生理盐水组(NS-H/R组)和羟乙基淀粉组(HES-H/R组),以缺氧复氧法模拟急性缺血再灌注,测定游离钙离子浓度、细胞活力和凋亡率。结果: HES-IR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无复流范围、心肌酶CK-MB、cTnI和MPO与IR组相比均减少(P<0.05)。HES-H/R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和细胞凋亡率较H/R组亦明显减少(P<0.05),而细胞活力增高(P<0.05)。结论: HES 130/0.4能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无复流现象,其机制不仅涉及对中性粒细胞激活、浸润的抑制,还与减轻内皮细胞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脑梗塞患者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的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35例脑梗塞患者血浆中ET和N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急性期血浆中ET水平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O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ET和NO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ET和NO敢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过程,动态测定血浆ET和NO水平有助于脑梗塞病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后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动态变化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及比色法对 3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 6h内、 6h后、 24h、3d、5d、7d连续测定其血浆ET、NO浓度。结果脑梗死发病6h后至7d前血浆ET、NO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两者浓度均在发病6h后始增高(P<0 .05),24h达高峰(P<0.01),持续3d后始下降,7d后接近于正常(P>0.05),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者其血浆ET、NO浓度明显高于无两病史者(P<0.05~0.01)、结论ET和NO是致脑梗死发展的重要因素,ET、NO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有效治疗脑梗死及选择治疗时机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对离体心脏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6只 ,分为2组 :对照组(C,n=8) ,腹腔注射蒸馏水0.5ml24h后取离体心脏灌注HTK心脏保护液 ,4℃保存3h后建立Langendorff灌注模型 ,灌注KH液2h ;实验组 (E ,n=8)腹腔注射3.6%Zn SO4(1.5ml/kg)24h后取离体心脏 ,处理方法同C组。以心肌MT含量、NO、NOS的含量、心肌生化指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MT含量E组明显较C组增高 (P<0.01) ,NO、NOS的含量E组较C组明显增多(P<0.01) ,生化指标E组明显优于C组。结论心肌MT表达影响NO、NOS的表达 ,可能是MT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外周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浓度及其比值的变化与血压的关系,采用放射免疫法及硝酸还原法分别测定了96例EH患者(其中1级54例,2级33例,3级9例)和6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浆ET及NO浓度,计算两者的比值(ET/NO),对比它们在高血压不同级别间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H组的ET和ET/NO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2.9910±31.3329ng/L对70.0298±20.4628ng/L和3.9732±2.9492ng/L对1.4075±0.817ng/L),P均小于0.001.NO显著低于对照组(32.3850±18.0670μmol/L对50.5765±17.8591μmol/L),P小于0.001.ET和ET/NO随血压级别增加而上升,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NO则相反.结论:EH患者的ET增高,NO降低,ET与NO不平衡,其血压升高可能与ET、NO血浓度变化、两者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开颅法造成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检测脑血流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1)含量。结果发现,SAH后1h脑血流ET-1浓度升高(P<0.001),NO浓度降低。并且在SAH后即刻开始,脑血流NO/ET-1比值下降(P<0.001)L-精氨酸可增加脑血流NO含量,减少ET-1含量,使NO/ET-1比值降低幅度减小。结果表明,脑血流内皮舒张因子和内皮收缩因子之间的平衡紊乱是SAH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烧伤早期肝脏微循环的变化 ,探讨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复制 30 %TBS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测定烧伤前及烧伤后 1、3、6、12、2 4和 48h肝有效血流量(EHBF)和肝组织内NO和ET含量以及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烧伤后肝EHBF迅速下降 ,肝脏ET及NO含量明显增加 ,肝组织ET含量与EHBF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烧伤早期肝组织ET及NO含量增高 ,二者合成与释放平衡失调 ,是导致肝微循环障碍引起肝血有效流量相对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单纯SAH组和ND处理组,分别检测术前及SAH后即刻、1h、6h和24h时脑组织NO及ET含量。结论SAH后脑组织NO、ET含量增多参与了脑缺血损害过程,ND通过拮抗脑组织NO及ET病理性改变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70名T2DM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安慰剂组(A组,35例)和吡格列酮组(B组,35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ET和NO,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治疗后吡格列酮组FBG、FINS、HbA1C、TG、ET明显下降(P<0.01),HDL-C、ISI、NO显著升高(P<0.01),ET与FINS呈正相关(r=0.478,P<0.01),与ISI呈负相关(r=-0.306,P<0.01),NO与FINS呈负相关(r=-0.371,P<0.01),与ISI呈正相关(r=0.447,P<0.01);安慰剂组各参数于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ET水平,升高NO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