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免疫共刺激分子CD40/CD40L在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30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其中第一组(12例)为紫癜性肾炎(HSPN),第二组(18例)为过敏性紫癜无肾受累组(NO-HSPN);2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并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和地塞米松(Dex)进行干预,从转录水平检测PBMC中CD40和CD40L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SP患儿CD40L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HSPN组CD40L mRNA的表达高于NO-HSPN组,但CD40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入PHA后,三组CD40L 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尤以HSPN组增加更明显,加入抗-CD40L mAb后基本恢复正常,而加入PHA后,三组CD40 mRNA的表达略有增高,与受刺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入Dex后,过敏性紫癜患儿两组CD40L mRNA表达均明显减少,尤以HSPN组减少更明显,对照组的表达减少不明显,而三组CD40 mRNA的表达减少均不明显.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共刺激分子CD40L的表达异常增高,表明CD40L可能参与HSP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OX40/OX40L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次住院的34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另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分离PBMC,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OX40、OX40L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A)的相关性。结果 HSP患儿OX40、OX40L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4 h UMA增高的HSP患儿OX40、OX40L mRNA的表达均高于24 h UMA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与24 h UMA呈正相关(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的OX40、OX40L mRNA表达有异常增高并与24 h UMA相关。提示OX40、OX40L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其或许可以作为监测HSP患儿病情及检测早期肾脏损害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环孢菌素A对儿童过敏性紫癜T细胞功能状态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环孢菌素A(CsA)对儿童过敏性紫癜(HSP)T细胞功能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PBMC细胞膜上CD40L表达及PBMC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CsA在体外具有纠正HSP患儿PBMC异常表达CD40L的作用(P<0.05),并抑制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的过度产生,使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的释放进一步减少(P<0.05).结论CsA具有显著抑制HSP患儿T细胞功能作用,尤其是对T细胞亚群(TH1)细胞的功能抑制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小儿过敏性紫癜(Henoeh-Schonlein purpura,HSP)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集3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2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外周血,以Thomas法,采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培养诱导DC细胞,检测DC协同刺激分子B7-1(CD80)、B7-2(CD86)的表达,及其分泌的IL-6、IL-12水平的变化.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DC分泌IL-6水平[(274.4±51.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4.3±46.4)n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8.05,P<0.01);外周血DC分泌IL-12水平[(89.6±17.7)ng/L]明显低于对照组[(129.4 4±18.2)n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03,P<0.01);同时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协同刺激分子B7-2(CD86)的表达水平(51.2±7.4)明显高于对照组(37.3±6.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7.92,P<0.01).结论 DC可能通过诱导Th1/Th2细胞分化在小儿过敏性紫癜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可能的机制系通过DC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体外CD40L表达及炎症因子产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表达CD40配体(CD40L)及产生炎症因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PBMC表达CD40L阳性细胞率及培养上清中IL-1β、TNF-α、IL-6浓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儿童比较,HSP的CD40L阳性细胞率及IL-1β、TNF-α、IL-6浓度明显增高;且CD40L与IL-1β及TNF-α均呈正相关.结论CD40L异常信号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HSP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h17细胞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4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比例,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CD4+ T细胞IL-17A、IL-17F、转录因子ROR-γt、Foxp3及细胞因子IL-6、TGF-β等mRNA表达;同期4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CD4+T细胞高表达IL-17A及IL-17F(P<0.01).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及前炎症细胞因子IL-6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转录因子Foxp3表达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 Th17等促炎性T细胞高表达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的免疫抑制效应不足,是导致过敏性紫癜免疫失衡的重要原因,IL-6高表达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治疗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白介素(IL)17和IL-23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HSP的患儿87例为病例组,所有患儿均行血液灌流治疗;另选取27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HSP患儿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L-17和IL-23的水平。结果 HSP患儿治疗前血清IL-23及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HSP患儿治疗后血清IL-23及IL-17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SP患儿血清IL-23与IL-1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 0.05)。结论 IL-23和IL-17可能同时参与了HSP的发病过程。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HSP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是有效的治疗HSP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共刺激分子表达及其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平衡的相关性。方法HSP患儿40例。健康对照儿童18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IFNγ-、IL-4水平。对其中HSP 28例及18例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经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rhIL-4和rhTNF-α以诱生DC并培养8 d,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6(B7-2)、CD80(B7-1)、CD83表达率。结果1.HSP组血浆IFN-γ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4.26 P<0.01),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5.09 P<0.01),IFN-γ/IL-4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7.98 P<0.01)。2.HSP组外周血DC表面CD83表达率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组外周血DC表面CD86表达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3.94 P<0.01),CD80低于健康对照组(t′=2.60 P<0.05)。3.二组外周血DC表面CD86表达率与血浆IL-4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3,0.63 Pa<0.01),与IFN-γ/IL-4比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0.80 Pa<0.01),而与血浆IFN-γ水平均无相关性(Pa>0.05);二组外周血DC表面CD80表达率与血浆IFN-γ水平均呈正相关(r=0.43,0.49 Pa<0.05),与IFN-γ/IL-4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49,0.63 Pa<0.05),而与血浆IL-4水平均无相关性(Pa>0.05)。结论HSP患儿存在Th1/Th2失衡,HSP患儿DC表面共刺激分子差异表达直接或间接导致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4、-6、-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检测45例HSP患儿(其中20例并肾脏损害)及43例健康儿童血清IL-4、-6、-8及TNF-α水平,比较有和无并肾损害HSP患儿及HSP患儿与健康儿童细胞因子水平;分析IL-4、-6、-8与TNF-α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 1.HSP患儿血清IL-4、-6、-8及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无肾损害HSP与紫癜性肾炎(HSPN)组血清IL-4、-6、-8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HSPN组TNF-α水平高于无肾损害HSP组;3.HSP血清TNF-α水平与IL-4无相关(r=0.278 P>0.05);HSP患儿血清TNF-α水平与IL-8正相关(r=0.524 P<0.01).HSP患儿血清TNF-α水平与IL-6正相关(r=0.670 P<0.01).结论 细胞因子IL-4、-6、-8和TNF-α可能参与HSP/HSPN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8在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TNF-α、IL-6和IL-8的水平.结果 过敏性紫癜急性发病期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恢复期,TNF-α、IL-6和IL-8则明显下降;紫癜性肾炎时TNF-α、IL-6、IL-8水平较过敏性紫癜时有所增高(P<0.05).结论 TNF-α、IL-6和IL-8在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及免疫球蛋白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了4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20例合并肾脏损害)及43例正常健康儿童的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分别对过敏性紫癜有无合并肾损害及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比较;观察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HSP患儿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无肾损害HSP组与HSPN组的血清IL-6、IL-8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HSPN组TNF-α水平高于无肾损害HSP组;HSP患儿IgA、Ig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gG含量下降(P<0·01),IgM无明显差别(P>0·05);无肾损害HSP组与HSPN组的IgA、IgM、Ig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HSPN组的IgE水平高于无肾损害HSP组(P<0·05);HSP患儿的血清TNF-α水平与IL-8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关系(r=0·524,P<0·01)。HSP患儿的血清TNF-α水平与IL-6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关系(r=0·670,P<0·01)。结论HSP/HSPN的发病过程存在细胞因子和异常水平免疫球蛋白的参与,HSPN的发生与TNF-α异常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研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低甲基化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Th17/Treg细胞失衡的关系,探讨HSP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32例急性期HSP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取行健康体检的28例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IL-17A+T细胞(Th17细胞)比例、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和CD4+T细胞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平均荧光强度(MFI);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CD4+T细胞SOCS1、SOCS3基因mRNA表达;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OCS1基因外显子2、SOCS3基因5'端非翻译区(5'-UTR)可能的STAT3结合位点CpG岛甲基化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SP组血浆IL-6浓度、CD4+T细胞pSTAT3的MFI显著增加;HSP组Th17细胞比例显著上调,Treg细胞比例显著下调(P < 0.05)。HSP组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OCS1 mRNA和SOCS3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HSP组SOCS1 mRNA及SOCS3 mRNA表达均与Th17/Treg比值呈负相关(P < 0.05)。HSP组患儿急性期SOCS1基因外显子2、SOCS3基因5'-UTR区可能的STAT结合位点CpG岛呈低甲基化,而健康对照组呈完全去甲基化状态。结论 SOCS1、SOCS3基因低甲基化所致其相对表达不足可能是HSP患儿Th17/Treg失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过敏性紫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 L表达及其干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细胞表达CD40配体及其干预因素,以期探讨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用流工细胞技术,ELISA法及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观察组33例患儿CD40 L阳性细胞率,IL-4,IL-5及IgE,A,G,M,并与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PPAR-γ与免疫细胞分化、凋亡、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调控均密切相关,该实验旨在研究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变化及其与血浆IL-13的相关性。方法:序贯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急性ITP患儿53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RT-PCR法检测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的表达,ELISA 法检测血浆中IL-13水平。结果:急性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8±0.03) vs (0.52±0.05),P<0.05];急性ITP患儿血浆中IL-13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60.21±34.26)pg/mL vs (121.42±12.69)pg/mL,P<0.05]。急性ITP患儿血浆中的IL-13含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变化呈正相关(r=0.89,P<0.05)。结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上升,并与IL-13水平呈正相关,PPAR-γ与IL-13可能均参与了急性ITP的发病过程。[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367-37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T-bet和GATA-3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本院儿科2009年2月-2010年2月收治急性期HSP患儿46例(HSP组)以及健康对照儿童3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 mRNA、GATA-3 mRNA的表达.应用Luminex-100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其血浆细胞因子IL-2、IL-4、IFN-γ水平.结果 HSP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 mRNA相对表达水平(53.98±35.79)低于健康对照组(181.56±96.90)(P<0.001).GATA-3 mRNA相对表达水平(964.30±655.18)高于健康对照组(78.09±57.20)(P <0.001).HSP组血浆细胞因子IL-2[( 16.54±7.38) ng?L-1],IFN-γ[(11.31±8.02) ng?L-1]的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5.73±22.66) ng?L-1,(30.67±21.29) ng?L-1](P<0.001,0.05),IL-4[(74.66±26.15) ng.L-1]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51.81±27.76) ng?L-1].IFN-γ水平与T-bet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82,P<0.01);IL4水平与GATA-3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886,P<0.01).结论 HSP患儿急性期存在Th1/Th2失衡,主要表现为Th2优势活化,该失衡与其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 mRNA表达降低、GATA-3 mRNA 表达增高有关,本研究为阐明Th1/Th2失衡的分子机制之一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紫癜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是否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以探讨其发病原理。方法分别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SP患儿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细胞因子水平及PBMC细胞膜上CD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检测不同免疫状态脓毒症婴幼儿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探讨婴幼儿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的可能机制.方法 深圳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2007年5月至11月收治的脓毒症患儿36例为研究组,16例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根据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测定值,将患儿分为免疫激活组(DR-H组)和免疫抑制组(DR-L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细胞IL-10、IL-6 mRNA表达;ELISA检测IL-1β、IL-6、TNF-α、IL-10血浆浓度.结果 (1)小儿危重病例评分DR-H组高于DR-L组(90.15±4.43 vs 81.91±7.45,P<0.05).(2)细胞因子变化:两组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血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R-H组TNF-α高于对照组.两组问比较,IL-1β及IL-6差异无显著性,DR-H组TNF-α高于DR-L组(P<0.05).两组IL-6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DR-L组增高尤为显著.两组IL-10均高于对照组(P<0.05),DR-L组IL-10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及DR-H组.结论 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检测对婴幼儿脓毒症危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判断价值.婴幼儿脓毒症发病过程中,前炎症细胞因子始终处于高表达状态,导致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抗炎因子IL-10过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