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产儿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四项检测及对凝血功能异常早产儿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我科收治4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并于出生后24 h内抽取股静脉血检测TT、PT、APTT及FBG等凝血指标,同时采取保温护理、感染护理、喂养护理、呼吸护理等措施;然后把选取同年段的400例正常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同样出生后24 h内检测凝血四项,但只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检测与护理后疗效的差异性.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凝血四项测定显示TT为(17.46±4.6)s,PT为(15.01±3.85)s,APTT为(62.31±7.12)s,FBG为(2.01±0.92)g/L;而对照组TT为(14.43±1.67)s,PT为(10.46±2.81)s,APTT为(32.37±2.01)s,FBG为(2.22±0.67)g/L.可见观察组早产儿胎龄和体重越低,则PT、TT和APTT就会延长,其FBG降低就越明显,说明观察组发生出血性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经治疗和护理后,有399例健康出院,1例因并发症严重死亡;而对照组有3例转入其他医院,余397例经长时间护理后也全部健康出院.结论 加强早产儿凝血四项检测,并采取正确治疗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避免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早产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0例临产孕妇(观察组)及100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0.87±0.07s)、APTT(29.27±2.43s)、TT(9.81±1.02s)、FIB(4.61±0.71/L)相应与对照组的PT(1.05±0.11s)、APTT(30.30±3.25s)、TT(10.01±0.53s)、FIB(3.09±0.51g/L)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凝血指标对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相关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观察组(疾病分期:高凝期26例,低凝期50例,纤溶期2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凝血检验。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检验指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TT、APTT、FIB、PT、INR、AT-Ⅲ、FDP、D-D分别为(21.66±2.46)s、(39.65±2.33)s、(1.65±0.42)g/L、(19.12±1.23)s、(2.07±0.52)、(70.23±19.23)%、(36.03±9.22)mg/L、(8.52±5.22)mg/L,对照组分别为(13.46±1.65)s、(28.15±4.74)s、(2.88±0.15)g/L、(12.22±1.20)s、(1.03±0.33)、(88.14±15.24)%、(4.23±0.22)m...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儿凝血功能随胎龄日龄的变化,探讨其对出血倾向评估及干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本院出生的早产儿100例及足月儿48例出生24 h、48 h、72 h测凝血功能(PT、APTT、TT、FIB)及血小板(PLT),记录出血表现,予VitK1及止血敏预防,评估后必要时输血(指血浆或冷沉淀)。结果早产儿的PT、APTT、TT较足月儿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异常:生后24 h早产儿、足月儿各占94%、67%,生后72 h各占33%、31%。结论新生儿凝血功能随胎龄、日龄增长而逐渐完善,血清APTT≥45 s为评估出血阳性阈值会造成假阳性,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功能检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福州市中医院就诊的214例患者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ngle值)、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MA值)]与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检测对象R值、K值、Angle值、MA值、PT、APTT、TT、Fg、D-D、FDP中位数分别为4.95 min,1.4 min,69.5°,68.65 mm,11.4 s,28.1 s,17.75 s,2.98 g/L,0.55μg/ml,2.18μg/ml。TEG参数中的R值与TT呈正相关,与D2聚体呈负相关;K值与PT、Fg、D-D、FDP均呈负相关,而与TT呈正相关;Angle值与PT、Fg、D-D、FDP均呈正相关,而与TT呈负相关;MA值与PT、Fg、D-D、FDP均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结论TEG与凝血功能具有明显相关性,TEG与凝血功能检查联合检测可有效对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给予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为产科意外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检验依据.方法 采用德国COATRON M2半自动凝血分析仪,对226例临产孕妇和102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检测.结果 临产孕妇的FIB为(4.42±0.92)g/T,健康对照组的FIB为(3.18±0.56)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临产孕妇的PT、APTT、TT分别为:(12.26±0.69)s,(29.5±2.46)s,(12.68±1.80)s;健康对照组的FT、APTT、TT分别为:(13.21±0.72)s,(33.2±2.68)s,(14.35±1.68)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临产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临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及D1C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与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10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NICU收治的HDCP母亲分娩的新生儿2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分为A、B、C三组:A组(n=80例)母亲为重度子痫前期、B 组(n=92例)母亲为轻度子痫前期、C 组(n =108 例)母亲为HDCP;根据胎龄将纳入的新生儿分为中期早产儿(n =90 例)、晚期早产儿(n =112 例)和足月儿(n =78 例)。于出生后2 h 内检测纳入新生儿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 (PLT)]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应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凝血指标水平与HDCP 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B、C 组PLT、PT、APTT、FIB、D-D、FDP 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HDCP 孕母分娩的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PLT、PT、APTT、FIB、D-D、FDP 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 秩相关性分析显示,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PT、APTT、D-D、FDP 水平与HDCP 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FIB、PLT 水平与HDCP 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血液处于低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状态,母亲HDCP 越严重,新生儿越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普利森CA-2000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85例临产孕妇(临产孕妇组)与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凝血四项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TT、FIB分别为(12.77±2.37)s、(31.07±10.26)s、(11.67±3.48)s、(3.74±1.05)g/L;对照组PT、APTT、TT、FIB分别为(12.95±1.48)s、(30.85±6.52)s、(12.73±1.32)s、(2.80±0.51)g/L;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对预防产妇异常出血、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与危重评分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入住本院的137例新生儿进行危重评分,并检测凝血指标,比较患儿凝血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危重足月儿D-二聚体(D-D)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情越重,D-D水平越高;危重早产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D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病情加重,PT、APTT延长,D-D水平增高;相同危重程度各组早产儿D-D水平与足月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与新生儿的胎龄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危重早产儿更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240例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早产儿120例和足月儿120例):12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A组40例、轻度窒息组(观察A1组)40例和重度窒息组(观察A2组)40例;120例足月儿也同样分为对照B组40例、轻度窒息组(观察B1组)40例和重度窒息组(观察B2组)40例.检测所有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 与对照A和B组比较,观察A1和B1组轻度窒息患儿PT、APTT、Fbg、TT、FDP、D-D二聚体、PLT均无显著差异,观察A2和B2组重度窒息患儿PT、APTT、TT、PLT无显著差异,Fbg降低、FDP明显升高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存有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D-D二聚体和FDP三者结合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为敏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1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监测其伤后24h内体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的变化。结果将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监测数据与健康对照组患者以及中、轻型颅脑损伤组患者进行对比,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24h内体内血浆PT、APTT、TT、FIB和PLT分别为(16.565±3.563),(29.755±4.731),(18.009±0.627),(2.283±1.211),(142.900±30.675),其中PT、APTT、TT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FIB和PLT均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病例(不良反应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症状、凝血功能检查[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和临床转归。用于对照的正常新生儿(正常对照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引自文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结果不良反应组共纳入新生儿36例(男19例,女17例),占同期应用该药新生儿768例的4.7%。正常对照组新生儿32例(男25例,女7例)。不良反应组APTT、PT、TT均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50.3±14.4)s比(42.5±6.4)s,P<0.05;(16.2±3.9)s比(13.4±2.6)s,P<0.01;(21.2±4.5)s比(16.3±3.7)s,P<0.01];而FIB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7±0.4)g/L比(2.0±0.6)g/L,P<0.05]。出生胎龄<34周、体重<2000 g、出生窒息史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停药并给予维生素K1等对症支持治疗后,34例(94.4%)凝血功能在7 d内恢复正常,2例(5.6%)因原发病恶化死亡。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4.7%。早产、低体重、有窒息史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的效果。方法68例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参照组接受华法林治疗,研究组接受利伐沙班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病情控制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病情控制总有效率94.12%高于参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PT(12.52±0.19)s、D-D(0.19±0.02)μg/ml、FIB(2.75±0.11)g/L、APTT(30.59±3.78)s均优于参照组的(11.14±0.33)s、(0.24±0.04)μg/ml、(2.89±0.33)g/L、(27.48±3.33)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医治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合用对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经头颅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单独服用阿司匹林0.1g,一天一次,观察组服用阿司匹林0.1g加低分子肝素5000单位,皮下注射每12h注射1次,治疗10d。观察用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服药前后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服药前后PT、FIB及PLT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PTT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合用对脑梗死患者APTT有影响,但对其他凝血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结核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肺结核伴COPD患者作为肺结核伴COPD组,同期5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肺结核组。两组患者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分析肺结核伴COPD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肺结核伴COPD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14.23±1.45)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0.36±3.14)s、凝血酶原时间(PT)(7.02±2.56)s短于肺结核组的(18.17±1.97)、(32.45±3.12)、(9.85±2.41)s,纤维蛋白原(FIB)水平(4.98±0.74)g/L高于肺结核组的(3.24±0.6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伴COPD组患者的TT、APTT、PT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均呈正相关, FIB水平与FEV1、FVC、MMEF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肺结核伴COPD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其凝血功能与肺功能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对肺结核伴COPD患者的凝血功能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王金行  刘柏新  宋鉴清 《江苏医药》2012,38(13):1538-1540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期D-二聚体(D-D)和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测定3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对照组)、60例正常孕妇(早、中、晚期孕妇各20例)和30例合并妊娠高血压孕妇的血浆D-D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比较其组间差异。结果妊娠高血压组PT为(10.6±1.0)s,明显低于晚孕组的(11.4±0.8)s和中孕组的(11.9±0.7)s(P<0.05);妊娠高血压组APTT为(28.4±2.2)s,明显低于中孕组的(31.2±2.2)s(P<0.05)。妊娠高血压组Fib为(5.1±1.0)g/L,明显高于晚孕组的(4.2±0.9)g/L和中孕组的(3.8±0.6)g/L(P<0.05);妊娠高血压组D-D为(0.72±0.4)mg/L,明显高于晚孕组的(0.48±0.2)mg/L和中孕组的(0.28±0.2)mg/L(P<0.05)。上述测定值均与早孕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孕妇,尤其是合并妊娠高血压者监测D-D和凝血三项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凝血与纤溶功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急性创伤性血胸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血胸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特点及与出血量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1将126例急性创伤性血胸患者分为小量、中量、大量3组,测定患者入院当时、24 h、及72 h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BPC)值,并与43例健康对照组比较。2入院、24 h、72 h将各组血胸的凝血指标异常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各型血胸中入院时PT、APTT、FIB、BPC均有异常,随着胸腔出血量增大,PT、APTT均升高,FIB、BPC降低。2入院24 h各组血胸的凝血指标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入院72 h大量血胸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发生率和中、小量血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小量血胸患者的凝血功能无异常改变,中、大量血胸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且与血胸量程度相关,大量血胸组患者的入院72 h凝血指标异常发生率显著提高,可为急性创伤性血胸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成 《北方药学》2013,(3):93-94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于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36例,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将急性胰腺炎患者设为AP组(细分为MAP组与SAP组),同时选择30例健康的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NC),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轻型胰腺炎组(MAP)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胰腺炎组(SAP)与MAP组和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与不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PT、APTT、INR以及FIB值明显延长,可作为鉴别AP病情轻重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