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判断的临界标准可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为500μg/L,在500μg/L以下可将DVT基本排除。D-二聚体在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有如下评价指标:敏感性及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在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中,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首选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在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捷  单培彦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20-132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7—30d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其中100例患者的D-二聚体数值为B组,未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并发下肢DVT的为D组)。对其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问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并发下肢DVT者与并发下肢DVT者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微小RNA-483-3p(miR-483-3p)联合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DVT患者30例为血栓组,选取同期住院非DVT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Sysmex 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83-3p表达量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统计分析miR-483-3p和血浆D-二聚体分别对DVT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率,以及两者联合对DVT诊断的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单个核细胞miR-483-3p表达和血浆D-二聚体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DVT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示,miR-483-3p联合D-二聚体诊断DVT敏感度为96.63%、特异度为90.00%,AUC为0.9382.结论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83-3p联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日本威士迭公司生产的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79倒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VT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DVT组24小时~7天的DVT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说明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99mTc-MAA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肺栓塞(PE)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同时评价D-二聚体在诊断PE和DVT形成中的价值。方法4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行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同时摄胸片以排除其它肺部和心血管疾病等造成的假阳性;ELISA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0.5mg/L为阳性。结果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显示40例中有PE和(或)DVT26例,占65%,其中D-二聚体阳性20例,占76.9%。结论应用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并结合胸片,可减少对PE和(或)DVT的误诊和漏诊;D-二聚体测定不能作为PE和(或)DVT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6.
丁建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146-146
目的研究骨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经我院救治的骨盆及下肢骨骨折患者30例,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7例为DVT组,其余23例为非DVT组,另选30名健康人(无骨创伤)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并在术后第7 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监测作用。结果 DVT组患者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DVT的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7 d(2190.86±4.67)μg/L明显高于术后3 d(1032.76±5.7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实验室指标可以提早揭示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系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科学数据,有助于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排除诊断,值得广大医护工作者大力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方法:用乳胶凝集法(tinaquant法)测定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0天、2周)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1d。治疗后10d,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后患肢周径的持续下降,D-二聚体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规律。结论:D-二聚体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分析和研究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根据随机原则从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按照同样方法选取同一时间段就诊的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其D-二聚体平均含量明显上升,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55.6%,而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6%、100%。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可将D-二聚体作为临床常用的敏感筛查指标,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0例为发生DVT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90例为未发生DVT组,选取同期至本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结果发生DVT组与未发生DVT组、对照组术后3 d、术后7 d 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检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4.44%、100.00%、92.73%。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估测D-二聚体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界值,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2例创伤后急性DVT患者,并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分为血栓组(71例)和非血栓组(291例),记录两组D-二聚体含量,并应用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为0.631,D-二聚体用于诊断下肢DVT最佳临界值为287 mg/L (敏感度为76.1 %,特异度为52.6 %,阳性似然比为1.61).结论 D-二聚体对创伤后急性下肢DVT诊断准确性偏低,287 mg/L作为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DVT的临界值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99mTc-MAA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肺栓塞(PE)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同时评价D-二聚体在诊断PE和DVT形成中的价值.方法4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行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同时摄胸片以排除其它肺部和心血管疾病等造成的假阳性;ELISA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0.5 mg/L为阳性.结果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显示40例中有PE和(或)DVT 26例,占65%,其中D-二聚体阳性20例,占76.9%.结论应用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并结合胸片,可减少对PE和(或)DVT的误诊和漏诊;D-二聚体测定不能作为PE和(或)DVT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2.
用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诊断深静脉血栓的临界值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D-二聚体定量结果应用于深静脉血栓(DVT)诊断的临界值,并重新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DVT的诊断标准收集患者标本237例,以同期检测的其他疾病患者303例为对照.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根据结果绘制ROC曲线,并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根据ROC曲线,D-二聚体用于DVT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1.98 μg/mL(敏感度为51.48%,特异性为62.61%,阳性似然比为1.38).结论以1.98 μg/mL作为D-二聚体诊断DVT的临界值较为合适,可提高其临床诊断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方法:用乳胶凝集法(tinaquant法)测定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0天、2周)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1d。治疗后10d,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后患肢周径的持续下降,D-二聚体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规律。结论:D-二聚体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年龄、性别、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探讨高血压这一常见基础疾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之间存在何种相关性。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在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入住并确诊为DVT的病人71例作为病例,随机选择同时期入住该院的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71例作为对照。结果:病例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高血压史的人群患DVT的危险性是非高血压人群患DVT的4.399倍,D-二聚体不正常的人群患DVT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3.483倍,同型半胱氨酸不正常的人群患DVT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4.337倍,C反应蛋白不正常的人群患DVT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5.632倍。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中老年人,高血压史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可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高血压中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增加了患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与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我院行手术内同定术的下肢骨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于术前、术后24h和躺抽抽取静脉血2ml,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r)。结果:DVT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术后24、48h时较对照组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APTr仅在术后48h高于对照组(P〈0.05),24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髋氨酸血浆浓度值与DVT存在相关性(r=3.11,P〈0.05;r=4.53,P〈0.05),说明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DVT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无论凝血指标是否异常,D-二聚体和(或)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则血液都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子,监测其变化可提高诊断血栓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巫东福 《中外医疗》2016,(24):79-8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怀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将同期8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分为对照组,采集所有观察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D-二聚体测定,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对比分析检测结果及D-二聚体检测的诊断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2461.9±1782.6)μg/L明显高于比对照组(168.3±47.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D-二聚体﹥500μg/L有70例,提示有血栓形成,超声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65例。结论D-二聚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指标,对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Jin Y  Xing H  Wang XB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78-2280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血栓性疾病诊断及溶栓治疗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定量检测170名健康体检者、156例急性脑梗死、38例深静脉血栓和1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治疗前急性脑梗死、深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阳性率分别为59.3%、100.0%、61.7%,均高于健康对照组(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溶栓治疗后各组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短时间内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栓性疾病多伴有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其测定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反映血栓性疾病溶栓疗效有一定意义,可作为观察溶栓药物用量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浆D-二聚体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alf 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 CM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sis, DVT)患者214例,均行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检查。以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二聚体检查诊断CMVT的结果,以及与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诊断CMVT的一致性。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二聚体检查单一及联合诊断CMVT的诊断效能。结果 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214例疑似下肢DVT的患者中确诊下肢DVT 8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显示,CMVT 90例,其中诊断准确72例,与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一致性Kappa值为0.728。D-二聚体检查结果显示,CMVT 96例,其中诊断准确73例,与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一致性Kappa值为0.694。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平均水平为(761.38±179.41)μg/L,非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平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0例患者作为DVT组,选择同时期住院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68例患者作为非DVT组。观察比较2组入院当天、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4天凝血功能检验中各项指标水平,确定凝血功能指标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 2组凝血功能指标检查结果显示,入院当天和手术后第1天D-二聚体、手术后第1天PT、出院前1天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指标对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患者分成疑似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分析D-二聚体含量在两组中的差异情况。由工作人员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1.8 ml,然后注入到0.2 ml 109 mmol/L的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将其混合均匀,经过处理获得乏血小板血浆,以备使用。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美国徳灵试剂盒,整个过程将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临界值为500 ng/L。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疑似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是体内血栓状态及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患病者和健康人群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即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