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个动脉瘤的3D DSA与2D 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结果: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使用3D DSA能正确选择第一枚弹簧圈大小,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 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数字减影(2D-DSA)的基础上,再行3D-DSA技术,并进行三维重建,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以便确定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动脉瘤是否填密.结果 24例中,行3D-DSA技术共检出16例20个动脉瘤,与2D-DSA相比,3D-DSA技术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形状、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更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能正确决策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及准确判断动脉瘤栓塞程度.结论 3D-DSA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提供许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行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22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全部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持续泵注尼莫地平,以防血管痉挛,控制性降压等方法处理。结果 22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麻醉诱导、术中维持,术后苏醒平稳,控制性降压效果满意,无动脉瘤破裂。结论 经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动脉瘤再破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杜志君  李朝晖  祝子峰 《吉林医学》2011,(20):4197-4197
<正>近年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介入治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可[1-2]。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收治的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常规2D-DSA检查基础上行3D-DSA SSD检查。对22例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是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第1次破裂出血后病死率为30%,第2 次出血后病死率迅速上升到接近70%[1],神经外科的开颅夹闭对宽颈及深部动脉瘤有很大的手术风险,而靠近脑干深部的后交通动脉瘤,开颅手术治疗的病死率甚至达到15%~20%[2].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提供了一种微创、精确的治疗新途径,其治疗的关键是微导管能否精确、顺利到达动脉瘤腔[3],整个治疗过程都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的引导下进行,提供优异的DSA 图像质量和合适的DSA 图像引导技术可以帮助手术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行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术的麻醉效果。方法22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全部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持续泵注尼莫地平,以防血管痉挛,控制性降压等方法处理。结果22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麻醉诱导、术中维持,术后苏醒平稳,控制性降压效果满意,无动脉瘤破裂。结论经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动脉瘤再破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动球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术前、栓塞术中行3D-DSA检查,其中40例行3D-DSA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结果在术中312-DSA指导下致密栓塞48例,术后无一例再破裂,40例经3D-DSA随访者被证实完全闭塞。结论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瘸血管内栓塞的致密程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3D-DSA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的144例经过数字减影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所有源图像都发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大小。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不同直径(<3 mm,≥3mm且<5 mm,≥5mm且<10 mm,≥10 mm)动脉瘤和前循环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44例患者中,DSA检查共发现199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发现196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3 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100%;≥3 mm的分别为100%和100%。结论:64层CTA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可靠方法,可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①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②方法对23例动脉瘤术前术后的3DDSA与2D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并行术后价值评估。③结果与2DDSA相比,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及夹闭程度。④结论3DDS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和术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0.
周宏智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2,22(4):419-419,42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栓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行DSA检查,7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19例DSA发现病变,阳性率73.1%,动脉瘤11例,动静脉畸形5例,烟雾病、脑膜瘤及动脉炎各1例,7例未发现病变。7例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有效,有效率100%。结论:DSA有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方烂基 《微创医学》2004,23(6):705-707
目的 探讨旋转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V5000型DSA系统对1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常规和旋转DSA检查.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1例,4例疑似动脉瘤,其中7例未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加摄旋转DSA检查,4例可疑病例得以证实,所有病例的动脉瘤全貌、瘤颈位置与结构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清晰显示,15病例均成功地进行栓塞治疗.结论旋转DSA采集的图像可多方位的、立体的观察动脉瘤全貌及其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是对常规DSA一种重要补充,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分析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的临床情况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均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急诊入院,入院时按Hunt-Hess分级,Ⅲ级5例,Ⅳ级4例;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6例伴脑室积血及梗阻性脑积水。DSA显示颈内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2个,后交通动脉瘤1个,大脑中动脉瘤2个。1例在出血后8天,1例12天,2例在出血后15天,5例在3周后行GDC栓塞治疗。结果9例10个动脉瘤栓塞9个,8例完全闭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家属放弃抢救,死于脑疝。1例术中大脑中动脉栓塞,行动脉溶栓后复通,病人遗留左上肢轻瘫。3例在栓塞前再出血。术后随访2~15个月,无再出血。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平板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三维CT血管造影和平板DSA检查,统计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93.75%,DSA诊断符合率9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 mm的动脉瘤,CTA和DSA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 mm动脉瘤,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与金标准平板DSA相似,诊断准确率高,CTA容易遗漏少数体积微小的病灶,必要时需CTA和DSA结合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微小病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coil,GDC)栓塞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1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资料,对其发病情况、栓塞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4例动脉瘤栓塞后随访3个月~1年,无1例发生再出血。14例均恢复良好,1例未破裂(体检发现)。结论:脑动脉瘤用GDC栓塞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检出率逐渐提高,介入治疗大量应用于临床,即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②方击对40例经CT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DSA检查,其中20例加摄旋转DSA,8例脑动脉瘤患者行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5例脑血管畸形行Onyx胶栓塞治疗。③结果常规+旋转DSA共检出脑动脉瘤27例(30个)。脑血管畸形8例,脑底弄常血管网(moyamoya病)2例,无明显异常3例。8例脑动脉瘤行GDC栓塞,5例动静脉畸形(AVM)行Onyx胶栓塞,均取得良好效果。④结论DSA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有效的方法;介入治疗安全、可靠,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经临床确诊的61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情况.结果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出率86.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显示良好率为78.7%,明显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显像好、检出率高,对脑动脉瘤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三维CT脑血管造影(3D-CTA)是一种新的微侵袭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它可以提供一个三维的动脉瘤图像,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信息.本文验证3D-CTA在诊断和治疗动脉瘤中的价值以及它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比较时的特点.方法对经过DSA证实的20例21个动脉瘤进行3D-CTA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3D-CTA显示21个动脉瘤,检出率100%(21/21),它可对动脉瘤的位置、蒂的宽窄、瘤的生长方向、同载瘤动脉及周边血管的关系明确表示.结论 3D-CTA是一种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补充检查手段和脑血管疾病的初步筛选方法,目前还不能取代DSA.  相似文献   

20.
方烂基 《医学文选》2004,23(6):705-707
目的 探讨旋转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V5000型DSA系统对1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常规和旋转DSA检查。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1例,4例疑似动脉瘤,其中7例未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加摄旋转DSA检查,4例可疑病例得以证实,所有病例的动脉瘤全貌、瘤颈位置与结构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清晰显示,15病例均成功地进行栓塞治疗。结论 旋转DSA采集的图像可多方位的、立体的观察动脉瘤全貌及其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是对常规DSA一种重要补充,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