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吸碘率对Graves甲亢患者经甲巯咪唑治疗后选择停药时机的价值。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间48例Graves甲亢患者经甲巯咪唑正规治疗2年,患者甲亢症状消失,血清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恢复正常,准备停药。所有患者暂停药5天行甲状腺24小时吸碘率检测,根据24小时吸碘率检测结果将患者分成两组,吸碘~(131)正常组和吸碘~(131)升高组。吸碘~(131)正常组15(15/48)例停服抗甲亢药;吸碘~(131)升高组33(33/48)例再分为停药组和用药组。用药组12(12/33)例继续服抗甲亢药直至24小时吸碘率正常才停药,停药组21(21/33)例停服抗甲亢药。吸碘~(131)正常组和吸碘~(131)升高组均于停药9个月后随访,观察两组甲亢复发率,并分析复发危险因素。结果吸碘~(131)正常组甲亢复发5(5/15)例,用药组甲亢复发3(3/12)例,共复发8(8/27)例;停药组甲亢复发17(17/21)例。停药组甲亢复发例数高于吸碘~(131)正常组、用药组例数之和。吸碘~(131)正常组+用药组甲亢复发率与停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危险因素有TRAb强阳性、甲状腺肿大Ⅲ度、停药前甲状腺24小时吸碘率升高、年龄小于25岁。结论甲状腺24小时吸碘率检测对Graves甲亢患者经甲巯咪唑治疗后选择停药时机有价值;Graves甲亢患者经甲巯咪唑治疗后选择停药时应全面考虑,除甲亢症状、体征消失外,还应进行血清检测FT3、FT4、sTSH、TRAb及甲状腺24小时吸碘率检测,三者相结合可降低Graves甲亢患者经甲巯咪唑治疗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7):3296-3297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过胃镜确诊的4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对所有患者行病理检查,对比两者诊断结果。400例经过胃镜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过病理诊断后确诊302例,胃镜诊断符合率为75.5%(302/400)。可见黏膜皱襞趋于变平状态,甚至完全消失;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主要白相较多;血管透见内镜表现,其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2.43%(42/98)。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单独胃镜诊断仍然具有一定误诊率,临床需联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机能检查的方法繁多,但不外乎反映甲状腺生理或病理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藉此诊断甲状腺的各种疾病。反映甲状腺吸碘、激素合成和分泌甲状腺吸~(131)碘(I)率测定有早期和晚期吸收试验之分,前者系静脉注射~(131)碘化钠后30分钟内测定,  相似文献   

4.
小儿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和组织病理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小儿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与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旨在提高小儿慢性胃炎诊断的准确性。方法以108例小儿慢性胃炎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胃镜对胃黏膜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取胃黏膜行组织病理检查。对胃镜下形态与相应组织病理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胃镜观察108例患儿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例。10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伴淋巴滤泡形成15例(占14.2%),伴急性活动性炎症11例(占10.4%)。伴肠化生2例(占1.9%)。组织病理Hp检测阳性43例(占40.6%),其中11例伴急性活动性炎症中有8例(占72.7%)Hp阳性,15例伴淋巴滤泡形成的慢性胃炎中有12例(占80.0%)Hp阳性。胃镜下表现为微小结节形成的儿童有更高的Hp感染率,而且Hp感染与炎症活动性及重度胃炎关系密切。结论小儿慢性胃炎绝大多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不论是胃镜下形态还是病理学改变都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别。胃镜检查对小儿慢性胃炎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而且胃镜下形态特征与组织病理改变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李晓琴  杨力  杨芝红 《临床荟萃》2010,25(23):2029-2032
目的 对胃镜及普通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例,进行DNA倍体多参数测定,探讨其结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意义,并验证胃镜下取材的准确性及可靠性.②研究DNA倍体多参数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胃癌的发生机制.方法 ①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对胃镜下表现为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可疑癌前病变的胃黏膜组织及胃癌术后标本做出病理诊断.②用流式细胞术对上述标本进行DNA倍体、DNA含量(DI值)、S期指数(SPF)、增殖指数(PI)分析.结果 ①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可疑癌前病变65例;病理结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27例,伴不典型增生18例,病理证实癌前病变率69.1%.②DNA异倍体、DI值、PI、SPF阳性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均呈增高趋势,胃癌组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典型增生与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①DNA含量和倍体变化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即已出现,其出现率随胃黏膜病变的加重而升高②DNA含量和倍体变化出现在病理形态学改变之前,可做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预警性指标,弥补胃镜及普通病理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同位素碘-~(131)Ⅰ(碘化钠溶液)口服治疗甲亢病是目前治疗甲亢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不足之处是甲状腺机能减退(甲低)的发生率逐年递增,如何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甲低的发生是同位素碘-~(131)Ⅰ治疗甲亢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近5年来我们采用低剂量碘-(131)Ⅰ联合抗甲亢药物治疗甲亢,获随访125例报告如下。 1 资料 125例甲亢病人,男42例,女83例,年龄32~64岁,平均43.1岁,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均经临床和核医学检查(包括甲状腺吸~(131)碘功能试验、甲状腺抑制试验、血清T_3、T_4、TSH、TM、TG、FT_3、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与组织学改变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与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对195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资料进行相关对照研究。结果:1958例患者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5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15例;病理结果CSGl664例,CAAG294例。伴肠上皮化生(IM)341例,伴不典型增生(Dys)92例,伴总性活动性炎症563例;对CSG和CAG的诊断,胃镜结果与病理学结果比较,其灵敏度分别为87.62%(1458/1664)、71.09%(209/294)。结论:单一的胃镜下表现对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灵敏度不甚理想,但是某些特定的胃镜表现有助于某些病理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研究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收疑似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并将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确定胃镜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慢性胃炎诊断中,胃镜检查确诊54例,病理诊断确诊42例,两种诊断方法数据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胃镜诊断共检出1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占据29.6%,并未发现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所有患者中42例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有9例,占据21.4%,发现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15例,占据35.7%。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胃镜检查诊断和病理诊断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诊断准确率,还需将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6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标本的观察、描述和取材均由同一名医师操作并完成胃镜和病理诊断,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将60例患者按照取材标本数量不同分为4组(1~4块),观察取材块数及大小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率的影响;选取胃窦部内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60例标本,随机选择包埋方式,观察不同包埋方式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率的影响;取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例,按4μm厚度每例切取50个面,观察切片数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影响。结果胃镜诊断率为43.3%,病理诊断率为61.7%,符合率为70.3%,胃镜诊断率低于病理诊断率(P<0.05)。取1块、2块、3块、4块活检组织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1%、55.6%、77.9%、89.8%,块数越多检出的概率就越高(P<0.05);38例纵行包埋患者的病理诊断率为60.5%(23/38),22例随机包埋患者中病理诊断率为27.3%(6/22);10例患者按4μm厚度每例切取50个面,结果显示,切1、10、20、50个面的诊断分别为1例、3例、5例、3例。结论影响胃镜诊断的影响因素有取材块数、包埋方式和切片数量。胃镜下诊断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对比符合率较低,要提高胃镜诊断准确率,需要重视对萎缩性胃炎糜烂、溃疡等病变的边缘及周边黏膜的观察并活检,同时加强内镜医生的培训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因消化道症状而在我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患者220例,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220例患者中,经胃镜诊断为CAG患者65例,非萎缩性胃炎(NAG)患者155例;经病理诊断为CAG患者63例,NAG患者157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8.18%,胃镜及病理诊断一致性检验K=0.714,P0.05;胃镜下呈红白相间或以白为主和黏膜粗糙不平以及颗粒样增生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CAG符合率分别为85.71%和96.3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呈胃窦部黏膜减少、血管呈现透见性型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CAG符合率为41.18%,明显低于其他胃镜表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呈黏膜粗糙不平以及颗粒样增生表现HP阳性感染率为88.89%,明显高于其他胃镜表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组织学结果一致性较好,但仍存在差异,临床诊断必须结合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三钾二枸橼酸胶体铋盐治疗经胃镜和病理证实的胃溃疡(GU)组32例,十二指肠溃疡(DU)组3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SG)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4例)。剂量:110微克1日4次,餐前半小时及临睡前服,28天为1疗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胃镜下的特点、病理特征、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对胃病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并与同时期非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并对糖尿病患者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观察血糖对胃病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病变及糜烂性胃炎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糖尿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7.3%(62/131),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33.0%(37/112)(P<0.05),糖尿病Hp阴性组中胃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对胃病无明显影响。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对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病变及糜烂性胃炎检出率高,存在癌前病变的组织学特征的患者应保存高度的临床警惕性,定期进行内镜随访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31I首次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愈及出现早发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原因,提高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首次治愈率,降低早发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1I首次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一次性痊愈129例(54.9%),未愈78例(33.2%),近期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28例(11.9%)。甲状腺质量50g者131I首次痊愈率,近期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低于甲状腺质量30g者(P0.01);最高甲状腺吸碘率85%者131I首次痊愈率,近期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低于最高甲状腺吸碘率60%者(P0.01);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者131I首次痊愈率,近期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低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者(P0.01)。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31I治疗剂量应根据患者甲状腺大小、最高甲状腺吸碘率、毒性结节性或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化道症状为主的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胃镜成像诊断特点。方法将该院收治的有消化道症状的GAD患者60例作为A组,有消化道症状的非GAD患者60例作为B组,分别对其进行胃镜和病理检查。结果两组胃镜成像诊断特点明显不同,A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5.00%明显高于B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检查结果相似,A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98.33%与B组90.00%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症状为主的GAD患者,胃镜成像诊断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为主,胃黏膜局部充血、隆起或充血不明显;病理检查提示不伴有胃黏膜萎缩,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核医学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用放免法(RIA)对235例早期亚甲炎病人进行血清T_3、T_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检测,同时进行甲状腺吸~(131)Ⅰ率(RAIU)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和甲亢组(Graves’病)病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早期亚甲炎组血清T_3和T_4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甲亢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甲亢组RAIU 2 h、6 h、24 h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亚甲炎组2 h、6 h、24 h却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甲亢组(P<0.01),与血清T_3、T_4呈分离现象。结论 血清T_3、T_4值高,而甲状腺吸~(131)Ⅰ率降低呈分离现象是亚甲炎早期诊断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镜下不同胃炎类型及病理分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1954例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连续性胃镜下黏膜活检,确定其胃炎类型及病理分型,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分析Hp感染与胃镜下不同胃炎类型及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分别为51.88%、70.59%、76.92%。糜烂性胃炎Hp感染率、DPM值与萎缩性胃炎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浅表性胃炎Hp感染率、DPM值均显著低于糜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P0.01)。轻、中、重度炎症的Hp感染率依次为50.84%、67.91%、72.05%;轻度炎症的Hp感染率及DPM值均显著低于中度炎症与重度炎症(P0.01)。有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患者的Hp感染率及DPM值均显著高于无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患者(P0.01)。结论 Hp感染会加重胃黏膜反应程度,促进胃炎向萎缩性胃炎转变,同时还会诱发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  相似文献   

17.
患者胡×,男,40岁。心悸,多汗,双上肢震颤,消瘦15个月,全身不能活动半小时,于1986年8月6日4时入院。1985年患者已出现上述症状,9月到省级医院检查,血清T_3 3.6ng/ml,T_4 286ng/ml,FT_4I 27.3,甲状腺吸~(131)I功能检查,3小时89%,24小时64%,提示吸碘率增高,峰位前移。同位素扫描,甲状腺清晰,形如飞蝶,位于颈前甲状软骨与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08年12月治疗的80例胃炎患者,观察BRG的胃镜表现,对比其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二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80例患者中,经胃镜诊断为BRG者47例,经病理诊断为BRG者41例;胃镜下诊断为BRG的47例患者中,病理证实为BRG者27例,诊断符合率为57.4%,漏诊率为42.6%,经一致性检验,可以认为两种方法对BRG诊断的一致性较差。结论:胃镜对BRG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应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1970年Charlb H 首先建立了三碘甲腺原氨酸(简 T_3)放射免疫分析法,一年之后,Chopra IJ 又建立了四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素,简 T_4)放射免疫分析法,由于它们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人体无辐射损伤,尤适用于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患者,且受含碘食物及药物旧影响比甲状腺摄~(131)碘率试验为小,现在已成为甲状腺功能检查的首选筛选试验.因此,临床医师对血清 T_3,T_4值的临床意义应有所认识。为此,特收集部分资料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维酶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酶素为国内研制的新药,为验证该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本协作组进行了系统的疗效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病例选择经纤维胃镜检查并活检病理证实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诊断参考1982年重庆座谈会修订标准。治疗前胃镜初检和治疗后胃镜复检由同一窥镜医帅负责。病理诊断参照1978年全国胃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