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RNAi技术及其在寄生虫相关基因功能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NAi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抑制基因表达的新技术。它通过dsRNA介导的特异性降解相应序列的mRNA,从而导致转录后的基因沉默。目前已在线虫、果蝇、锥虫、真菌、小鼠及植物等生物中建立RNAi技术。其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代替基因敲除的分子遗传的研究工具,在后基因组时代寄生虫的基因功能研究和药物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SRNA)介导的序列特异靶基因转录后基因沉默的过程。RNAi天然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如果蝇、线虫、原生动物、脊椎动物、高等植物等,在保持基因组的纯洁、抵抗病毒的入侵、控制生物发育、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98年Fire等首次将RNAi现象定义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后,应用RNAi技术进行基因功能的研究迅速在各种生物中开展起来。本文就RNAi技术及其在寄生虫领域中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RNAi技术及其在寄生虫相关基因功能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i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抑制基因表达的新技术。它通过dsRNA介导的特异性降解相应序列的mRNA ,从而导致转录后的基因沉默。目前已在线虫、果蝇、锥虫、真菌、小鼠及植物等生物中建立RNAi技术。其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代替基因敲除的分子遗传的研究工具 ,在后基因组时代寄生虫的基因功能研究和药物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董春燕  屠振兴 《胰腺病学》2005,5(3):190-192
在后基因组时代,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各种研究基因功能的新技术不断涌现。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一种新的、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在功能基因组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所谓RNAi就是利用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高效、特异地阻断体内特定基因表达,促使mRNA降解,使细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表型的过程,即诱导序列特异的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RNAi技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代替基因敲除的工具,迅速成为基因功能研究的有力工具以及最有潜力的基因干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RNAi的作用机制及抗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RNAi具有特异性的抑制甚至关闭相关序列基因表达的特点,已应用于重大传染病治疗、肿瘤治疗、基因功能研究和新基因的发现等领域.现对近年来有关RNAi的机制、抗病毒应用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RNA干扰(RNAi)是指生物体内利用双链RNA诱导同源靶基因的mRNA特异性降解,导致转录后基因沉默的现象.近年来,RNA干扰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的基因沉默效果,RNAi以其高特异性、高效性等显著优势将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新手段.此文综述该技术的发现、定义、机制、特征等及其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由基因结构认识基因功能的科学称为反向遗传学。随着越来越多生物的基因组序列被阐明,研究基因功能的反向遗传学已成为生物学领域的热点。反向遗传学所运用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成熟,如基因敲除、反义核酸等均对基因功能鉴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近五、六年内兴起的RNA干扰技术,其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代替基因敲除的反向遗传学的研究工具,在后基因组时代寄生虫的大规模基因功能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选择适合的模式生物研究反向遗传学技术,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RNA干扰及其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NA干扰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自身防御反应,利用双链RNA可以引起细胞内有效的序列特异性的基因沉默。研究发现,这种基因沉默可以发生在3个不同的阶段:即转录水平,转录后及翻译。RNA干扰作为一种高效、特异、快捷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在寄生虫研究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寄生虫基因功能的研究、寄生虫疫苗及抗寄生虫药物有效靶点的筛选等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9.
siRNA抑制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新的基因沉默技术,由于这种现象发生在转录后水平,又称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这种机制广泛存在于从酵母到哺乳动物的细胞中。由于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效性,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直菌、蠕虫和低等脊椎动物以及哺乳动物的基因功能研究,并且在人类基因组功能研究、基因药物研制及基因治疗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RNAi在抑制肝炎病毒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RNA干扰(RNA interfe rence RNAi)是由小干涉RNAs介导的转录后基因沉默,能引起序列特异性的mRNA降解,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本文介绍了RNAi的作用机制,小干涉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的制备以及RNAi技术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在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阻断方法,由于我们对RNAi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RNAi 技术的应用在方法学等方面尚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和一些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序列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对基因组学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学逐步转向了功能基因组学.由于基因芯片技术操作简便,获得的信息高度特异、稳定,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寄生虫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和寄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和一些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序列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对基因组学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学逐步转向了功能基因组学.由于基因芯片技术操作简便,获得的信息高度特异、稳定,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寄生虫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和寄生虫基因芯片检测工具的开发应用,这一技术用于筛选寄生虫功能基因,探索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寄生虫发病机制及筛选寄生虫诊断抗原、药物靶标和疫苗分子等,大大推动了寄生虫学领域的研究进程.该文主要介绍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分类,并就近几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烯醇酶不仅是糖酵解的关键酶,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不仅存在于细胞质中,还在细胞膜、细胞核中存在.它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表面具有纤溶酶原受体的功能.参与病原体与宿主纤溶酶原的结合,与病原体对宿主的侵袭和感染有关,是一个潜在的保护性抗原;它在细胞核内参与了基因转录的凋榨过程,具备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的功能.该文着重对烯醇酶在寄生虫感染宿主、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介绍烯醇酶在一系列生物学和疾病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vaniLd) 1S株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 (RACK ,receptorofactivatedpro teinCkinase)的编码基因 ,为应用这种编码T细胞抗原的基因进行基因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无鞭毛体 ,常规方法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硕大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amjor)的RAC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参照 ,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RACK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 ,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RACK的全长编码基因。结果 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RACK基因序列长度为 981bp ,开放读码框架由 831bp组成 ,编码产物为 2 76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的RACK基因与来源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序列同源性达 98% (2 6 4 / 2 6 7)。结论 本研究克隆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 ,为应用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的编码基因进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亚马逊利什曼原虫(L.ama)无鞭毛蛋白(amastin)的编码基因,并对其同源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方法:根据我们首次克隆的硕大利什曼原虫(L.major)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设计并合成核苷酸序列特异性引物,以亚马逊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无鞭毛体的编码基因DNA片段,并进行核苷酸 列测定以及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克隆了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含有单一开放读框,长度为552bp,编码的无鞭毛体蛋白由183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亚马逊利什曼原虫与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之间高度同源,在核苷酸与氨基酸残基序列水平上的同源性分别为96%和94%,结论:首次实现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化。  相似文献   

16.
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在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恶性疟原虫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使实验室可以更进一步研究恶性疟原虫的基本生物学过程,其中恶性疟原虫基因表达调控受到重视.严格的基因表达模式控制着疟原虫的分化,随着一些假定转录因子的鉴定,恶性疟原虫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可能与真核生物不一样.该文对恶性疟原虫基因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后基因组时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重点转向了基因功能的研究.基因功能研究中涉及到对过度表达的基因进行抑制或者灭活.本文简要回顾和评价了基因敲除、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和RNA干扰技术等常用的基因灭活工具,着重对有可能成为第四代基因灭活工具的甲基化寡核苷酸技术,从产生背景、作用机制、技术路线、应用现状及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引起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GALNT2基因属于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家族(简称GalNAc-Ts),其主要功能是参与O-糖基化的第一步反应。目前最新GWAS研究报道GALNT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是心血管疾病易感基因之一。因此GALNT2的功能、遗传差异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较全面的阐述了GALNT2的生物学特性、功能以及GALNT2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goal of this work is to develop a method for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alaria genes using the method of DNA transfection. We have developed a transient transfection vector by constructing a chimeric gene in which the firefly luciferase gene was inserted in frame into the coding region of the pgs28 gene of Plasmodium gallinaceum. This plasmid DNA was introduced into P. gallinaceum gametes and fertilized zygotes by electroporation, and luciferase expression was assayed after 24 hr. This report of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a foreign gene in a malaria parasite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pproach to developing methods for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arasite genes.  相似文献   

20.
杜氏利什曼原虫蛋白磷酸酶-2C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vani,Ld) 1S株蛋白磷酸酶 2C(PP2C)的编码基因 ,为应用这种编码T细胞抗原的基因进行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无鞭毛体 ,常规方法从虫体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夏科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chagasi,Lc)的PP2C基因序列为参照 ,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PP2C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结果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为模板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技术 ,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PP2C的全长编码基因。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PP2C基因序列长度为 1317bp ,开放读码框架由 12 2 1bp组成 ,编码产物为 40 6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的PP2C基因与来源于夏科氏利什曼原虫的PP2C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 95 % (387/ 40 6 )。结论 本研究克隆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PP2C基因 ,为应用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的编码基因进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