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不同病理状态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DCM组)和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LVH组)各20例,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25例(对照组).应用STI技术测定各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径向应变(GRs)、圆周应变(GCs)及左室扭转角度(LVtw);同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心肌应变和扭转参数与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检测参数,对照组与Dc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LV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与LV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73、0.49、-0.52及0.60),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回归系数beta值分别为-0.67、-0.34(P<0.01);DCM组GIJs、GRs、GCs及LVtw与LVEF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78、0.66、-0.74、0.75.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52、-0.43(P<0.01);LVH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75、0.40、-0.65、0.64,GCs、LVtw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42、0.49(P<0.01).结论 STI技术能全面了解心脏不同病理状态下心功能的变化情况,为评价左室整体运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获取二尖瓣环位移(MAD),探讨MAD作为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 选择36名健康志愿者,获取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和心尖长轴切面以及瓣环、乳头肌和心尖部左心室短轴切面,输入Qlab 6.0工作站计算二尖瓣环中点处最大位移、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和左心室扭转(LVtw)参数,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左心室应变和扭转参数、MDA及LVEF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MAD与LVEF显著相关(r=0.84,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LVEF=39.05+1.88 MAD;②LVEF与GLs、GRs、GCs及LVtw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5、0.52、-0.51和0.61(P<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GLs、GCs 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66、-0.35;③MAD与GLs、GRs、LVtw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3、0.47和0.46(P<0.01),MAD与GCs的相关性较差,r值为-0.35(P<0.05);GLs是MAD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MAD和LVEF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临床常规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一种快捷、准确的新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高血压患者左室心肌径向应变与扭转变化规律,探讨左室扭转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32例原发性3级高血压患者和35例正常人,经胸采集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图像,利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算心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峰值、心底水平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室扭转角度峰值.结果 原发性3级高血压患者心肌径向峰值应变较正常组相应节段减低(P<0.05),左室旋转及扭转角峰值均较正常组增高(P<0.05).高血压组EF%及FS%值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高血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时,心肌收缩功能已经受损.左室扭转角度的增加在维持心脏整体收缩功能的正常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超声斑点跟踪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跟踪技术(STI)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探讨当左心室构型改变时,以二尖瓣环位移(MAD)作为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其中左心室构型正常(LVN)20例,左心室重构(LVR)20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30名.应用STI计算左心室收缩期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左心室扭转(LVtw)、MAD,并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LVN组、LVR组和对照组在心肌不同方向上应变的规律,并分析左心室GLs、GCs、GRs、LVtw与MDA和LVEF间的关系.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LVN及LVR组的LVt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N组参数除无明显变化,LVR组均明显减低(P<0.05).②LVN组、LVR组和对照组的MAD与LVEF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83、0.76和0.84.③LVR组的GCs、LVtw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40、0.47(P<0.05).④LVR组的GLs、GRs、GCs及LVtw与MAD显著相关,GLs是MAD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STI可以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发生构型改变时的整体功能变化.评价MAD有望成为临床观察高血压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快捷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实时三维超声(RT-3DE)与二尖瓣环运动速度((Sm)评价扩心病(DCM)患者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DCM组33例,对照组28例,行二维((2DE)、组织多普勒(TDI)及RT-3DE扫查,测量并计算各参数:(1) Sm(侧壁)、Sm(室间隔)、Sm(平均),(2)左室射血分数(LVEFsmp--与LVEFRT-3D).o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LVEFsimpson、LVEFRT-3DE、Sm(侧壁)、Sm(室间隔)、Sm(平均)明显减低(P<0.01).在对照组中,LVEFRT-3DE、Sm(侧壁)、Sm(室间隔)、Sm(平均)与LVEFsimpson均显著相关(r=0.895,P<0.01; r=0.629,P<0.05; r=0.508,P<0.05;r=0.562,P<0.05).在DCM组中,LVEFsmpson与LVEFRT-3DE及Sm(侧壁)、Sm(室间隔)、、Sm(平均)显著相关(r=0.818,P<0.01; r=0.487,P<0.05; r=0.301,P<0.05; r=0.368,P<0.05).结论 与Sm相比较,LVEFRT-3DE能更准确、有效地评价DCM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左室扭转(LVtw)运动特征。方法DCM患者3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经胸采集3个心动周期标准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二维图像并存贮,运用Echo 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获取每个切面的旋转值。左室扭转值定义为左室心尖部旋转值与心底部旋转值的差值。对不同研究对象间心率差异进行时间校标。结果从左室心尖来看,正常人LVtw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DCM患者LVtw运动于收缩期仍维持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收缩期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但其左室扭转峰值[(6.56±2.19)°/(14.44±1.55)°,P<0.001]显著减低。左室峰值扭转与左心功能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密切(Spearman相关系数r=0.762,P=0.00)。结论DCM患者组收缩期左室扭转值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STI技术为准确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沈小平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10(1):6-8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尿毒症患者的左室心肌旋转运动的特征.方法 选择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左室EF>50%)的尿毒症患者30 例,记录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切面二维图像,运用2D-STI 技术检测二个切面的左室心肌旋转峰值,并与30 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尿毒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左室扭转曲线基本形态相似,但尿毒症患者的左室扭转角度峰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5,P<0.05).结论 2D-STI 技术可以作为早期评价尿毒症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8.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的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D)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探讨MAD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96例观察对象,其中健康对照组30例,患者66例.记录心尖四腔及二腔观二维图像并输入Qlab6.0工作站,自动获取二尖瓣环侧壁(MADlat)、后室间隔(MADsep)、前壁(MADant)、下壁(MADinf)四个位点的MAD以及心尖四腔观二尖瓣环连线中点(mid)处MAD,并计算MADmid与左室舒张末长径百分比(MADmid%).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方法获取LVEF.分析各MAD参数与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MADsep、MADlat、MADant、MADinf和MADmi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各位点MAD均与LVEF值显著相关,MADmid和MADmid%与LVE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89(P<0.01).③MADmid评价LVEF>50%的截断点值为8.9 mm,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0%;MADmid%评价LVEF>50%的截断点值为10.9%,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5%.结论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的二尖瓣环MAD与LVEF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显像(STE)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二维应变和扭转变化规律的价值.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0例为左室正常构型(LVN),30例为左室重构(LVR),另选取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STE技术测量并计算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峰值扭转角度(Ptw)、扭转角度达峰时间(t-Ptw)、等容解旋率(IUR)、收缩期扭转峰速度(PTV)及其达峰时间(tPTV)、舒张期解旋峰速度(PUTV)及其达峰时间(tPUTV).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VN组及LVR组的GLS、IUR减低,Ptw、PTV、PUTV增加(P〈0.05);tPtw有延长趋势,GCS有增加趋势(P〉0.05);此外,LVR组的GRS减低,tPUTV延长(P〈0.05).与LVN组比较,LVR组的IUR、GLS进一步减低,GRS减低,Ptw、PTV、PUTV进一步增加,tPUTV延长(P〈0.05).结论 STE技术通过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的二维应变和扭转特征,可敏感反映左室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三维斑点追踪显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定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室心肌应变、三维扭转运动等力学变化,并分析左室扭转与左室形态及整体收缩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收缩功能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左心收缩功能及左心扭转。
方法获取31例DCM患者与29例正常人的标准心尖位左心流出道切面,四腔心切面,两腔心切面,短轴左心室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图像,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各个室壁运动的收缩期最大应变,并测量二尖瓣水平及心尖水平心室的旋转角度。比较DCM组及正常组的收缩期最大应变和旋转角度。
结果与正常人相比,DCM患者收缩期左心室心尖位室壁的最大纵向应变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的径向应变、圆周应变、及旋转角度也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且总体的旋转角度与患者的心功能成正相关(r=0.59,P=0.004)。
结论DCM患者的左心收缩功能显著受损,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以科学、准确地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对DCM患者心功能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组织成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 (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脉冲 DTI测定左室长轴切面室间隔 (IVS)左室面、右室面及左室后壁 (L VPW)内膜下心肌、外膜下心肌的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 (Peak- S)。计算左室面与右室面 ,内膜下心肌与外膜下心肌间的速度差 (△ V=peak S1 - peak S2 ) ;心尖四腔切面测定二尖瓣环外侧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 (Sa峰值速度 )。结果 DCM患者室壁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 (peak- S)、内外膜间峰值速度差 (△ V)及 Sa峰值速度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0 .0 1) ,二尖瓣侧环 Sa峰值速度与 L VE F高度相关 (r=0 .79,P <0 .0 1)。结论 DTI可作为评价 DCM患者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扩张型心肌病左房舒缩功能的应变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房收缩与舒张功能.方法 对照组20 例和DCM组21 例分别测量左房侧壁(LALW)、前壁(LAAW)、下壁(LAIW)基、中、尖各节段及房顶部的收缩期应变率(Ssr)、舒张早期应变率(Esr)和舒张晚期应变率(As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CM组Ssr、Esr、Asr 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收缩期各房壁尖段及房顶部峰值Ssr均高于基段,舒张期除LALW外,其余各房壁Esr、Asr变化同收缩期;DCM组收缩期和舒张期LAIW尖段及房顶部Ssr、Esr、Asr均低于基段,LALW和LAAW各节段与基段相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和DCM组的LALW、LAAW、LAIW的 Ssr与Esr、Asr负相关.结论 对照组左心房舒缩运动的应变率指标由左房壁尖段、房顶部向中段、基段方向递减,DCM组此规律消失. 相似文献
14.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方法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 14例正常人和 1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二尖瓣环 6个节段 (后间隔和侧壁、前间隔和后壁、前壁和下壁 )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左房收缩期峰值速度Va ,计算Ve Va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快速充盈速度E峰、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峰 ,计算E A值。结果 正常人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两组间E A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而扩张型心肌病组二尖瓣环平均Ve Va、平均Ve较正常组显著减低 (Ve Va :0 .89± 0 .11vs 1.76± 0 .76,P =0 .0 0 1;Ve :-4 .79± 2 .2 2vs -8.42± 2 .2 7,P<0 .0 0 0 1) ;正常组中二尖瓣环平均Ve Va与E A显著相关 (r =0 .63 ,P =0 .0 0 8) ,而扩张型心肌病组二尖瓣环平均Ve Va与E A无显著相关。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二尖瓣口血流频谱表现为假性正常化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可准确评价其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超声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肌纤维化程度,并探讨心肌纤维化程度与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使用AD技术对60例DCM患者(DCM组)及55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采集心肌背向散射积分数据:室间隔中部及左室后壁校正的IBS(IB%)、CVI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室间隔中部、左室后壁校正的IBS(IB%)明显增大(P<0.05和0.01);IBS曲线形态异常;CVIB明显减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DCM组IB%越大,其左室射血分数越低。结论AD技术为定量评价DCM患者的心肌纤维化程度和左室收缩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朱张茜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8):578-581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和组织追踪法(TT)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室长轴切面,两腔切面及四项切面,分别应用QTVI和TT技术分析30例正常人和20例DCM患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即左室前壁、后壁、侧壁、下壁、前间隔和后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收缩期二尖瓣环下移距离(Don);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快速充盈速度E峰、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峰,计算E/A值。结果 DCM患左室不同室壁节段Vs,Ve,Va和Ds以及LVEF均比正常人显减低。在DCM患中,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测量的二尖瓣环水平Ds与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Dm显相关(r=0.64,P=0.005),二尖瓣环水平的平均Vs(r=0.73,P=0.001)、平均Ds(r=0.64,P=0.005)与LVEF分别显相关。正常人与DCM患两组间E/A值无显统计学差异,而DCM患二尖瓣环平均Ve/Va较正常人显减低;正常人中二尖瓣环平均Ve/Va与E/A显相关(r=0.63,P=0.008),而DCM患二尖瓣环平均Va与E/A无显相关。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技术可快速、直观、元创性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 M-型超声评价链尿佐 (STZ)诱导的兔糖尿病心肌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障碍出现、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心脏整体收缩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方法 5 6只实验兔用查表法随机抽出 10只 ,作为第 1组 (正常对照组 ) ,其余 4 6只进行糖尿病模型复制 ;糖尿病模型复制采用进口药 STZ(6 5 mg/kg) ,耳缘静脉注射药物后 2 4 h内随机血糖高于 340 mg/10 0 ml,并能稳定 5 d即为成功模型 ;模型复制成功后用查表法随机分成 4组 ,即 2周、4周、6周、8周检查组 ,每组在超声检测后处死 ,取心脏进行 HE染色和 VG染色 ,光镜检查。超声检测采用 M-型模式分析兔左室各指标 :左室前后壁舒、缩末期厚度、左室舒、缩末期径和体积、左室短轴缩短率 (FS% )、射血分数(L VEF)、每搏量 (SV)。结果 M-型超声检测到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减退出现在模型复制成功后第 6周 ,主要表现为 :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降低 (P<0 .0 5 ) ,左室舒、缩末径及舒、缩末体积均显著增加 (P<0 .0 5 )。而室壁厚度及每搏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M-型超声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左室排血功能 ,准确而全面地评价糖尿病心肌病的左室收缩功能状态 ,反映左室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应变(ε)和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局部收缩功能,比较ε与SRI检测局部心肌节段性功能异常的敏感性。
方法分别获得30例HCM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心尖四腔及长轴切面图像,在应变及应变率模式下测量各室壁基底、中间及心尖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收缩期峰值ε等参数。
结果收缩期峰值ε与SRs检测出的心肌功能异常的节段较为一致,但ε检出功能异常及矛盾运动的敏感性更高。并且,室间隔中部收缩期峰值ε与室间隔肥厚的程度呈正相关(r=0.74,P〈0.001)。
结论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可以无创、准确地评价HCM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应变成像技术可以更加敏感地检测局部心肌功能的异常,更好的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旋转收缩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旋转收缩功能的价值。
方法 获取15例DCM患者与17例正常人的标准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短轴切面TVI图像,应用QTVI技术离线分析室间隔、侧壁、前间隔、后壁处心肌组织速度曲线,应用公式计算收缩期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旋转和左心室扭转;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on方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DCM患者收缩期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旋转和左心室扭转均显著降低。DCM患者收缩期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旋转和左心室扭转与LVEF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结论 DCM患者的左心室旋转收缩功能显著受损,QTVI技术评价的左心室旋转收缩功能是准确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超声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用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评价正常成人左室扭转和解旋运动,并探讨年龄对其运动的影响。
方法记录76例健康成人的左室基底部和心尖部短轴高帧频二次谐波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分别获得2个平面的旋转角度-时间和旋转速度-时间曲线,根据其平均值绘制左室整体的扭转角度-时间和扭转速度-时间曲线,测量扭转峰值、等容舒张末期扭转角度、扭转速度峰值及达峰时间,计算解旋率。
结果收缩期左室产生扭转运动,包括基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收缩末后立即发生快速解旋运动。老年组的扭转峰值、等容舒张末期扭转角度明显大于中年组(P〈0.001)和青年组(P〈0.001),老年组(P〈0.05)及中年组(P〈0.05)的解旋率明显低于青年组,扭转速度负向达峰时间也延迟(P〈0.05)。
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无创评价左室扭转和解旋运动,年龄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