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颅手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锥颅引流术被认为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但有少数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该方法不能治愈 ,仍需开颅手术治疗。本院自 1990年至 1998年 ,锥颅引流失败后改开颅手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 1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64~ 78岁 ,平均 68.4岁。其中 8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 ,病程 2~ 3个月 ,平均 2 .6个月。入院前头颅CT扫描显示 ,单侧颅骨内板下混合密度占位阴影 10例 ,稍低密度 2例 ;血肿内缘呈反“3”形 8例 ,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 4例 ;2例血肿腔内可见线条样高密度影。血肿量60~ 12 0m…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3.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外伤后出现症状的早晚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型[1] 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异常密度区 ,血肿密度可呈高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及等密度。前三者CT表现较典型 ,诊断不难。而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不易显示 ,容易漏诊。本文搜集我院 1996~ 2 0 0 1年 9例经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其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本组 9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2~ 73岁 ,平均 62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  相似文献   

4.
作者观察10例经CT检查和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SPH)。10例均记录了CT显示的血肿密度及手术清除血肿的颜色,分为Ⅳ型。Ⅰ型:在大脑表面与颅骨之间显示新月形低密度区(5例)。手术清除血肿液为金黄色或胆汁色。Ⅱ型:等密度新月形(3例)。血肿液为樱桃红或红棕色。Ⅲ型(混合密度型):血肿前部为低密度,后部为等密度,两者间有清楚分界线(1例)。低密度区血肿为胆汁色液体,等密度区为樱桃红液体。Ⅳ型:血肿前部为低密度,后部为高密度(1例)。高密度可能因血细胞沉积所致。前部血肿液呈金黄或胆汁色,后部为红棕色,含有软血凝块。在陈旧性血肿中的新鲜出血,可能是血肿包膜的毛细血管出血所致。作者指出,CT所显示的血肿密度与血肿颜色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14例CT 表现为基础,讨论了脑表面强化的三种形式。一、边缘状或线状强化:大脑半球凸面出现线状强化影提示脑外积液,可为脓性或血性、新鲜或陈旧的、位于硬膜外或硬膜内。1.积液的密度:脑外血肿数天内呈高密度;数周呈等密度;数月呈低密度。脑外积脓数天后均呈低密度。2.异常轮状强化:硬膜外积液时,为向内移位的正常硬膜,而硬膜下积液时,刚为向内移位的蛛网膜。3.诊断重要  相似文献   

6.
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3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2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3例,新月状影3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4例,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迟发性脾破裂的CT诊断(附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CT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1例病人伤后至就诊时间为2-14天,CT先按常规平扫,其中9例加做了9例加做了强化检查。4例经手术治疗,7例保守治疗并追踪随访。结果:(1)实质血肿5例,其3例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血湖”影,2例呈不规则低密度“裂隙”影。(2)包膜下血肿3例,呈边界清楚光滑的“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区。(3)混合血肿2例,表现为实质血肿与包膜下血肿并存。(4)脾挫裂伤1例,表现为弥漫性低密度区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影。结论: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外伤性肝损伤的CT表现,旨在提高肝损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外伤性肝损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中包膜下血肿3例,肝内血肿6例,肝挫裂伤9例;病灶肝右叶多见,13例,左右叶分布3例,左叶分布2例。CT表现以肝实质内圆形、类圆形、片状低密度影或等低、高低混杂密度影最多见,也可有肝内不规则裂隙状、片状低密度影,其间夹杂斑点斑片状高密度影,及肝包膜下梭形、弧带状磨玻璃样低密度影或等低混杂密度影,部分患者有合并腹腔积血或其他脏器损伤的表现。结论:外伤性肝损伤CT表现较具特征性,对判定有无肝损伤、损伤范围、类型及有无腹腔积血、有无周围其他脏器合并伤方面有重要价值,是目前外伤性肝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25例中,14例表现细绳索状高密度影,11例表现粗绳索状高密度影;粗绳索状影近中线侧平直,外侧呈浅波浪状,其对应脑回受压远离中线,脑沟及纵裂池模糊或消失。结论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通过分析CT征象,能够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肉血肿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肌肉血肿患者资料13例,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1例行双期、2例行单期增强扫描。结果 13例均为亚急性肌束内血肿。平扫均见肌肉肿胀,相邻肌肉脂肪间隙消失或变窄,4例见高密度块影或结节,7例为混杂密度块影,2例仅肌肉肿胀伴斑点或羽毛状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均呈薄壁环形强化,其中11例内见较高密度片团或结节影被低密度影环绕,即岛屿征,2例为环形强化中相对一致的低密度影。结论 CT增强扫描对肌肉血肿尤其是亚急性肌束内血肿能做出正确诊断,岛屿征在肌肉血肿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探讨其价值。方法:对23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颅骨内板下方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等密度影,脑室系统,脑中线受压向对侧移位,颅内板下方无脑回、脑沟和脑灰白质界面向内移位。结论:CT对正确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济、快速无创伤性,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21例ICI和11例HCI于临床症状出现后3h~29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病人的CT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21例ICI患者的CT像上,1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脑回征”和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高密度影“浮云征”,3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假肿瘤征”,而在11例HCI患者的CT像上,7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血肿影。结论ICI与HCI具有不同的CT征象,因此,CT扫描是鉴别这两种疾病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但术后血肿易复发、颅内继发性血肿和积气等[1] 。 1997~ 2 0 0 2年 ,我们采用扩大硬膜切口单孔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30例 ,避免了以上并发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30例中 ,男 2 5例 ,女 5例 ;年龄 2 3~ 81岁 ,平均 5 3岁。有明确外伤史 2 4例 ,多为轻微头部外伤。伤后距手术平均 2 5个月。临床表现分别为头昏、头痛、对侧肢体力弱、感觉异常、语言不流利或反应迟钝等。术前头颅CT平扫 ,表现为单侧脑凸面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的新月形或双凸镜形占位影 ,最厚层面厚度为 1 …  相似文献   

14.
报告80例经CT诊断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其中低密度血肿39例,等密度23例.混合密度16例,高密度2例。混合密度中有11例具有沉积征象,虽然这一征象仅仅见于一小部分病人,但这一特征说明病人有再出血和预示病情恶化的可能。等密度血肿不易识别,容易漏诊或误诊,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将有助于等密度血肿的确诊。  相似文献   

15.
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洪斌 《放射学实践》2001,16(5):313-314
目的:加深对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认识,及时引导临床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16例,分析其CT表现,探讨其成因。结果:16例18个分隔型血肿,其中单分隔型4个,多分隔型14个,除有常见的新月形、双凸形等形态特征外,主要有血肿内见纤维条索状影等特点。结论:CT是诊断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CT诊断特殊征象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殊CT征象,提高对此病变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证实的具有特殊CT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其形成机理,CT表现特征及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结果:所有病例均含有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这种酷似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但具有内缘不锐利,密度较低且不均匀的特征。结论:CT可以诊断具此特殊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相似文献   

17.
徐旭军 《西南军医》2010,12(4):696-69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出血性脑梗塞的CT表现特征为原有的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的扇形、楔形、椭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梗塞区内不均匀的点状、斑片状、条索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出血影,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 CT对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腹盆腔神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腹盆腔神经肿瘤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单发肿瘤均位于S1-3前方偏一侧,其中左前方4例,右前方2例;1例与骶骨广基相连,伴有同侧骶孔扩大,扩大骶孔内有软组织影充填。4例神经鞘瘤为圆形和椭圆形,边缘光滑,密度不均匀,为低/等密度混合肿物,内见囊性病变区,边缘或肿块内见细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单发神经纤维瘤为类圆形,边缘光滑,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尚清,密度不均匀,1例密度均匀与肌肉密度相近,2例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区,囊变1例,钙化1例,平扫中心见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1例神经母细胞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上方不清,密度不均匀,平扫密度与肌肉相近,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轻微,呈相对低密度。内见囊变区和粗糙、块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神经鞘瘤,2例单发神经纤维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腹盆腔神经肿瘤作出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乳腺错构瘤的X线诊断(附3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凤梅  佘响云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45-1147
目的:探讨乳腺错构瘤的X线诊断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错构瘤患者的乳腺X线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对比分析。结果:35例乳腺错构瘤在X线片上以脂肪组织与纤维腺体组织不同比例混合,呈混合型密度的肿块影有18例,以脂肪组织为主呈脂肪型低密度的肿块影有8例,以纤维腺体组织为主呈致密型密度的肿块影有9例;肿块影大小分布,≤2.1cm有5例,在2.1~4.0cm的有13例,>4.0cm有17例;肿块影边缘清晰的有28例,模糊及较清晰共有7例。结论:乳腺错构瘤的X线表现与其病灶内低密度的脂肪组织及高密度的腺体组织、纤维组织所占的比例有关,其中混杂密度是其特异性的X线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对1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进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 s,静脉期55~60 s,180 s后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10例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其中5例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2例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明显强化,其中4例强化均匀,5例强化不均匀,其内平扫不规则更低密度影斑痕强化不明显,3例可见供血动脉,2例病灶边缘有斑块状强化,1例强化不明显。静脉期6例呈稍高密度,4例为等密度,2例为高低混合密度影。延迟期12例均低于肝脏密度呈较低密度。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且较准确,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