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小肠粘膜内神经元的存在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发现,在人小肠粘膜内有神经元,存在于粘膜肌层内和固有层内。在固有层内,多数神经元紧贴粘膜肌,少数离粘膜肌有一定距离;极少数高位神经元约在粘膜1/2以上的高度处,离粘膜肌约95um。因此可以认为,人小肠粘膜中有粘膜肌层内,紧贴粘膜肌的固有层内,以及在离粘膜肌有一定距离的小肠腺之间的3类粘膜内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对豚鼠胃肠道各段的研究发现,在胃体、胃底和幽门的粘膜下层内,血管仅由神经纤维束伴行。除小肠粘膜下层可见神经节丛与血管伴行外,在盲肠粘膜下层,亦可见神经节丛与小动、静脉伴行,尤以血管始段及第一分支段最明显。某些神经节丛还发出神经纤维束投射到血管壁上。在结肠和直肠均未见到神经节丛与血管的伴行现象。  相似文献   

3.
法国卓越的解剖和生理学家M.F.X.Bicht于1801年提出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概念[1].1921年Langley在研究哺乳动物胃肠道的神经支配时,发现胃肠有结构严密的神经组织形成壁内神经丛,对胃肠各项复杂功能进行相对独立自主的调节,称之为肠神经系统(ENS),成为植物神经系统的第三大分支.  相似文献   

4.
用光单独电观察乙状结肠直肠全层脱垂肠段肠壁内神经丛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改变,结果表明,脱垂肠管的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细胞发生尼氏体溶解或浓缩呈团块状,细胞核偏位和浓缩变小,细胞肿大或萎缩,神经节内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电镜下可见神经细胞粗面内质网肿胀,脱颗粒,线粒体肿大,嵴消失或呈空泡,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等超微的改变。认为肠管直肠脱垂对肠壁内神经丛的损害在此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乙状结肠直肠全层脱垂肠段肠壁内神经丛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改变。结果表明,脱垂肠管的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细胞发生尼氏体溶解或浓缩呈团块状,细胞核偏位和浓缩变小,细胞肿大或萎缩,神经节内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电镜下可见神经细胞粗面内质网肿胀、脱颗粒,线粒体肿大、嵴消失或呈空泡,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等超微结构的改变。认为肠管直肠脱垂时肠壁内神经丛的损害在此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上腹下神经丛阻滞的解剖、阻滞方法、适应证与禁忌证、并发症与临床应用。此法广泛用于由盆腔脏器疾患所致的疼痛。  相似文献   

7.
上腹下神经丛和下腹下神经丛(即盆丛)构成腹下神经丛,此腹下神经丛是人体交感神经系统三大神经丛之一,此三丛中心脏丛支配胸腔器官,腹腔丛支配腹内脏器,腹下丛支配盆腔脏器。 腹腔神经丛阻滞对减轻或消除上腹部内脏疼痛具有良好效果。多年来已被人们认识并给予充分利用。但对来自盆腔内脏器所致的疼  相似文献   

8.
9.
张河  贾和平  金瑞林 《医学综述》2011,17(20):3185-3186
目的观察改良肠系膜下神经丛毁损术治疗左下腹晚期癌痛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左下腹部晚期癌痛患者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18例在CT引导下经蛛网膜下腔及L3~4椎间盘穿刺以无水乙醇行肠系膜下神经丛毁损,对照组18例给予阿片类等药物止痛,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 d、1个月、3个月对患者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口服阿片药日用量、便秘的缓解、生活质量评分及阻滞相关并发症方面的评价。结果阻滞后治疗组患者VAS、阿片日用量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便秘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系膜下神经丛毁损治疗顽固性左下腹晚期癌痛可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粘膜下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约占子宫肌瘤的10-15%.I-II粘膜下子宫肌瘤常需开腹切开子宫行肌瘤剔除术,甚至切除子宫.宫腔镜的应用使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发生了质的改变.本文介绍在宫腔镜下摘除宫腔内的子宫粘膜下肌瘤78例,其中77例摘除成功,1例因瘤体大无法钳夹而失败改行开腹手术.文中指出瘤体在6*5*5cm以下,蒂直径1-3cm左右为理想的适应症,再大不易成功.结论 是宫腔镜下摘除子宫粘膜下肌瘤是一种保留子宫,保留生育能力,微创,恢复期短,经济的方法.施术方法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11.
肠神经系统由肠道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组成,肌间神经丛主要控制肠道的运动,黏膜下神经丛主要调节胃肠分泌和局部血流.二者都存在P2(ATP)受体,它们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介导不同的效应.本文主要就目前已知的肠神经系统内P2受体的分布、作用及特性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讨P2受体在肠道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应用微波烧灼法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效果甚为满意。笔者就宽基半球状息肉、有蒂及亚蒂息肉,大于2.0cm息肉,多于10颗的多发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食管及胃窦部息肉的微波烧灼方法,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观察奥美拉唑在预防及治疗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将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对20例脑出血患者早期使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1次/d。其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为5%,病死率为0,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表明奥美拉唑是预防和治疗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最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黄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胃肠道内的分布和释药情况。方法:将大黄结肠靶向微丸通过自制大鼠开口器灌胃给药,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将大鼠处死,剖取胃肠道,观察微丸外观性状并计数,计算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微丸在大鼠各胃肠道内的分布率;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剩余微丸中的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和大鼠各胃肠道组织及内容物中大黄素的含量,计算累积释放度,并绘制药物在各胃肠道中的药-时曲线,评价其释药特性。结果:微丸能完整地运动至大鼠结肠,具有明显迟释效应,给药10~12 h后结肠分布率达最高,为52.7%;药物于8~16 h在盲肠和结肠具有较高的药物浓度,最终释药量可达88.99%。结论:大黄结肠靶向微丸具有较好的结肠定位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选择了48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采用多项综合护理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48例病人中47例痊愈出院,治愈率97.9%,1例死亡,死于严重失血性休克。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插管是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 ,它包括鼻饲、胃酸功能检查 ,十二指肠引流术等。其长度变化范围较大。为提高护理技术质量 ,使各种消化道插管因人而异插入适宜长度 ,于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2年 3月 ,在内窥镜医生协助下 ,对 46例不同身高、体重、年龄的男女成年人进行了消  相似文献   

17.
丹参对消化道吻合口的愈合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使用丹参注射液对消化道吻合愈合的作用。方法:对260例消化道吻合术的病人,术后第1天起给予丹参注射液0.4ml/kg体重,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用药14天,观察吻合口瘘与狭窄的发生率、检查甲皱微循环。结果:吻合口瘘与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丹参可通过增加吻合口局部毛细血管开放、扩张管径、增加血流速度、改善组织液循环的作用,促进吻合口愈合并抑制吻合口瘢痕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和普及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X线诊断水平。方法 126例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男84例,女42例,年龄为2h~30d,由经鼻胃管从食道或肛门注入用生理盐水稀释的欧乃派克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在透视下点片。结果 126例中食管闭锁和食管气管瘘38例,先天性胃幽门肥厚狭窄35例,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11例,小肠闭锁或狭窄9例,先天性巨结肠15例,先天性直肠或肛门闭锁12例。结论 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最快速、明确、直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华  张超学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84-85,F0003
目的探讨超声对消化道穿孑L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经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穿孔患者的超声学检查结果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有19例和18例的腹腔游离气体被X线和超声正确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2%和75%。结论在发现腹腔游离气体方面超声可以与x线检查相媲美,且超声还可发现腹盆腔积液、肿块等X线不能发现的并发症,弥补了x线的不足,是消化道穿孔的一项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消化道癌症患者血清铜,锌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离子色谱法(IC)同时测定35例正常志愿者及45例患有消化道良性疾病或不同期癌症患者的血清铜和锌。结果显示:正常志愿者、良性疾病及Ⅰ、Ⅱ期癌症患者的血清铜、锌和铜/锌比值均无明显差异;但Ⅲ、Ⅳ期癌症患者组的血清铜(26.53±1.41μmol/L)和铜/锌比值(2.25±0.16)均非常显著地升高(P<0.01),而血清锌(11.78±0.46μmol/L)则明显下降(P<0.05)。表明血清铜、锌和铜/锌比值在诊断Ⅰ、Ⅱ期消化道癌症及鉴别良、恶性疾病方面并无意义,但对术前癌症分期,进而选择更好的治疗措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