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证实湖南省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发现、报告和调查、随访所有的AFP病例,在麻痹14d内采集双份合格的粪便标本作脊灰病毒分离培养,综合 病因、流行病学、实验结果等对每例AFP病例给予分类诊断。结果:1991年湖南省开始建立AFP病例的监测系统,到2000年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752例,自1995年15a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的目标,1997年起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达到80%,1998年监测系统指标全部达到WHO和卫生部标准;对1617例AFP病例及其接触粪便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定型,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8.30%,到2000年已连续7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结论:湖南省通过多年的免疫活动监测结果表明,已成功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证实湖南省消灭脊髓灰质炎 (脊灰 )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监测系统 ,发现、报告和调查、随访所有的 AFP病例 ,在麻痹 14 d内采集双份合格的粪便标本作脊灰病毒分离培养 ,综合病历、流行病学、实验结果等对每例 AFP病例给予分类诊断。结果  1991年湖南省开始建立AFP病例的监测系统 ,到 2 0 0 0年监测系统共报告 AFP病例 175 2例 ,自 1995年 15 a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达到 1/ 10万的目标 ,1997年起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达到 80 % ,1998年监测系统指标全部达到 WHO和卫生部标准 ;对 16 17例 AFP病例及其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定型 ,病毒分离阳性率为 2 8.30 % ,到 2 0 0 0年已连续 7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结论 湖南省通过多年的免疫活动和监测结果表明 ,已成功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1991~2000年AFP病例及接触者病毒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在全省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 ( AFP)病例监测系统并开展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毒学监测工作 ,证实湖南省实现无脊灰目标。 方法 收集全省 15岁以下 AFP病例及其接触者粪便标本 ,采用 WHO规定方法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 ,脊灰阳性毒株送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 结果  10年共检测 AFP病例粪便标本 14 0 4例 ( 2 760份 ) ,接触者粪便标本 2 16例 ,病毒分离阳性的 4 5 9例 ,其中脊灰 I型野病毒 7例 ,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 92例 ,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与肠道病毒混合 10例 ,非脊灰肠道病毒 3 5 0例 ,自 1993年 7月以后未再检出脊灰野病毒。 结论 监测结果表明我省实施的消灭脊灰策略效果显著 ,已成功地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按期实现了区域无脊灰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马敬仓 《现代预防医学》2014,(21):3993-3995,4001
目的分析当地一例Ⅲ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发病情况,并评估流行风险。方法对病例开展调查,对当地医院开展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主动搜索,评估县级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采集密切接触者大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分离物进行血清型、型内鉴定以及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该病例无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史;早期临床表现有发热、双下肢无力、昏睡、浅昏迷等,恢复期双下肢仍存有麻痹情况,先后在某市级传染病医院和某市级医院住院治疗,主要诊断包括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两家医院对此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存在误诊、漏报和迟报现象。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为Ⅲ型高变异株,有关该病例感染的途径、时间等难以判定,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大便标本中未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适龄儿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结论Ⅲ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是单独病例;应急免疫活动中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目标;今后为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仍要重点落实相关技术措施,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加强技术培训和督导检查。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1995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13例,分布在70个县(市、区,下同),占全省县数的66.4%,其中脊髓灰质炎(脊灰)5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为1.61/10万,脊灰皇散发。AFP病例14天内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70%,48小时内调查率为96%;全年共分离6株脊灰疫苗病毒,已有3年末发现脊灰野病毒所致病例。此结果显示:江苏省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做好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开展强化免疫,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加强管理等,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及时随访率等都较低,尚须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进一步做好无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 ,对江苏省 2 0 0 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疫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来自全省各市、县 (区 )AFP病例的个案资料和本中心脊灰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情况分析 ,结果 :全年共报告AFP病例 2 0 3例 ,AFP报告率为 1.5 2 / 10万 ,合格标本采集率、AFP病例及时随访率、标本及时送检率、检验结果及时反馈率均在 93.0 %以上。通过开展主动搜索 ,全省AFP漏报率为 3.8% ,脊髓灰质炎病原学监测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结论 :江苏省AFP疫情监测工作质量较高 ,消灭脊髓灰质炎各项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 ,全省仍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相似文献   

7.
阳泉市1995 ̄1997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7例,15岁以下儿童FPA年平均发病率3.01/10万及时进行个案调查率100%,双份合格粪便采集率93%。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和强化免疫服菌率均在95%以上,连续12年监测未发现由脊髓灰质为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通过加强基础免疫,强化免疫和AFP监测工作,促进了消灭脊髓灭质炎的进程和证实。  相似文献   

8.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除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外,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是导致儿童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的重要生物性病因。在全球消灭脊灰的活动中,在进行脊灰病毒学监测的同时,从15岁以下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可分离到一定数量的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随着全球消灭脊灰的日益临近,NPEV致麻痹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我们对河北省2000~2002年122例AFP病例分离到的NPEV进行分型鉴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汕头市金平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汕头市金平区2001~2005年AFP病例监测数据。结果2001~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2例,其中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11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1例,未发现本土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2001~2005年<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是0.51/10万、1.60/10万、1.74/10万、2.34/10万、0.59/10万;5年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平均为91.7%。结论2001~2005年汕头市金平区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正常,但应提高该系统的敏感性,尤其应提高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和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评价我市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进展。[方法]根据菏泽市脊灰监测中心提供的疫情资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病毒分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菏泽市2003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58例,无脊灰确诊病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报告发病率4.22/10万;AFP病例14d内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6.21%;从AFP病例及接触者标本中未分离出脊灰野毒株;AFP标本脊灰疫苗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分离阳性率分别为6.03%和11.21%。[结论]我市AFP监测及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就诊48h内及时报告率仍较低,应加强AFP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 1988年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 (以下简称脊灰 )工作 ,在落实保证措施的基础上 ,重点实施了免疫接种和疾病监测策略。 19882 0 0 0年全省共使用了脊灰疫苗 (OPV) 1.5亿人份 ,接种儿童 140 0余万人 ,每名儿童接种 412次 ,每年各县 (市、区 )的适龄儿童OPV接种率均在 90 %以上。全省建立健全了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 ,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19912 0 0 0年全省共报告和调查了 1987例AFP病例 ,检测AFP病例及其接触者标本 3 70 1份 ,1992年以后分离出的 117株脊灰病毒送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 ,均为疫苗相关株。 1992年以来 ,全省无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有效地保护了儿童身体健康。 2 0 0 0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宣布本区为继美洲区后第二个无脊灰地区 ,说明安徽省已成功地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1991年建立起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1996年各项监测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的要求。1996年共报告AFP病例191例,其中临床诊断脊灰3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以市为单位均已达到1/10万。我省已连续4年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标志着我省已进入消灭脊灰后期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吉林省2001—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评价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将吉林省7年AFP病例数据库、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整理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7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577例,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1/10万,以省为单位各项及时性指标均达到80%标准。每年为全省适龄儿童提供≥12次的口服OPV常规免疫服务,2001—2007年OPV报告接种率均在98.45%以上。开展了7次14轮重点县(市、区)4岁以下儿童OPV强化免疫活动,累计受种4049354人剂次。结论吉林省2001—2007年AFP病例监测系统的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保持高水平OPV免疫接种率和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消灭脊灰工作进展情况和不同人群中脊灰野病毒和消亡状态,为制定有效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1996-1999年所有AFP病例和AFP病例密切接触,重点地区5岁以下健康儿童中,采集粪便标本776份检测脊灰病毒,应用2种以上敏感传代细胞培养,用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判断病毒型别。结果:共检测脊灰病毒24株,非脊灰肠道病毒81株,分离率分别为3.09%与13.53%,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和美国CDC最终鉴定:脊灰野病毒Ⅰ型2株,与印度1998年Ⅰ型野病毒符合率>98%,判定由印度传入野病毒,其它脊灰病毒均为疫苗病毒。结论:1994年以来全省无本土脊灰野病毒流行,各项监测指标达到和接近国家要求,主实我省已阻断本土脊灰野病毒传播,达到无脊灰标准。传入野病毒的及时发现,反映出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和及时性较高,但该病例的发生提示局部地区存在着脊灰疫苗免疫空白或低接种率水平。  相似文献   

15.
汕头市11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汕头市1994~2004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效果。方法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和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免疫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994~2004年共报告AFP 183例,<15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9/10万,合格粪便采集率为93.99%。183例AFP病例中,共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PV)14株,检出率为7.65%,检出的PV均为疫苗株。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1例。1996年之后,AFP病例监测系统评价指标均达到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的指标和标准。OPV每年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95.37%,每轮OPV强化免疫接种率≥96.26%,抽查评估接种率为92.31%~98.23%。结论汕头市1994~2004年已连续11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病例报告,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但AFP监测和OPV免疫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人群,应继续采取和落实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1999年 10月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发生 1例由输入性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此病例的发生主要是该县口服脊灰疫苗 (OPV)常规免疫接种率处于低水平 ,OPV强化免疫质量差 ,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免疫空白人群所致。该县自1992年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 ,监测质量和监测敏感性基本上达到世界卫生组织 (WHO)和卫生部的要求。在OPV“扫荡式”免疫活动中 ,经卫生人员逐户调查 ,发现 1997年 1例AFP病例漏报。同时 ,对全省 47个县 (区 )进行AFP病例主动搜索 ,1996年、 1997年均漏报 2例 ,1998年以来未发现AFP病例漏报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策略与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了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方法 通过健康教育,常规、强化免疫,实行AFP监测。结果 全省在1993年7月后已连续5年无脊灰野病毒感染病例发生。OPV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7.93%,发病率较前降低了80.93%,削平了季节高峰,打破了流行周期,缩小了流行范围,1993年发病市县较1989年减少了81.33%。1993~1997年实施了4次强化免疫,消除了免疫空白点,使人群形成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达到1∶400以上。1991年建立脊灰监测系统,非脊灰AFP报告率从“0”提高到1.27/10万,双份标本采集率从“0”提高到87.10%以上,病毒分离阳性率由23.07%提高到34.80%,阳性标本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未发现野毒株。健康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家长对服苗知识提高了75个百分点。结论 本研究表明,海南省消灭脊灰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控制和消灭疫苗针对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4年8月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挽澜乡窑上村发生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的传播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报告的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儿和同村21名5岁以下儿童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窑上村59名儿童的常规疫苗接种、贞丰县AFP发病及监测系统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例明确诊断为Ⅰ型VDPV病例;3名同村儿童的粪便中也分离到Ⅰ型VDPV。贞丰县自2002年来共漏报7例AFP病例。挽澜乡常规免疫接种处于较低水平;窑上村属免疫空白点。结论 我国是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国家,此次在贞丰县发生VDPV的传播,对消灭脊髓灰质炎提出了新的挑战;防范VDPV的发生,要加强常规免疫,并保持高水平的AFP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总结四川省实现无脊灰目标的经验,探讨AFP病例监测系统在实现无脊灰目标中的作用。方法:对四川省1991-2000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所获资料与常规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析发现四川省自1997年起,无论是AFP病例监测系统还是常规疫情报告系统均无脊灰病例报告,但是AFP病例监测系统采用被动与主动两套信息系统收集资料,两个系统资料相互映证与监督,并得到实验室的支持,所获数据在敏感性、特异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疫情报告系统。1991-2000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2354例,发现脊灰281例,而常规疫情报告系统仅报告脊灰205例。1994-2000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采集大便标本3706份,共检出各项脊灰病毒97株,检出毒株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结论:本文结果表明我省已无脊灰野病毒在人间循环,AFP监测系统能为证实无脊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