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无肌松麻醉技术应用于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行胸腺切除术的MG患者24例(Ⅰ~Ⅲ型),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12例,Ⅰ组采用无肌松麻醉技术全身麻醉;Ⅱ组采用常规全身麻醉.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插管,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呼吸功能潮气量(VT)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与麻醉前比较,拔管后均受到一定影响,Ⅰ、Ⅱ组VT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Ⅰ、Ⅱ组SpO2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拔管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醒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时间明显短于Ⅱ组;Ⅱ组术后2例出现肌无力危象.结论 无肌松麻醉技术对MG胸腺切除术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无肌松药麻醉在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麻醉的效果。方法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病例40例,分为使用肌松药(A)和无肌松药(B)2组,每组各20例。分别观察2组入室时,麻醉诱导后1 min,气管插管后1 min的HR和MAP值,以及术后立即拔管情况和延迟拔管的时间。结果麻醉诱导后1 min和气管插管后1 min的HR和MAP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术后立即拔管比率明显高于A组(P〈0.01)。延迟拔管的时间明显比A组缩短(P〈0.05)。结论MG患者胸腺切除术采用无肌松药麻醉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左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 Ⅱ级于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Ⅰ组和Ⅱ组,分别蛛网膜下腔注射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2.4ml。观察麻醉起效时间、运动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和麻醉并发症。结果麻醉的起效时间Ⅰ组显著晚于Ⅱ组(P〈0.05);胸椎最高阻滞平面Ⅰ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麻醉后血压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运动阻滞级别、V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术后运动和感觉消退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起效比布比卡因慢,麻醉平面相对较低,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用于颈椎后路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6例拟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组(Ⅰ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Ⅱ组)。Ⅰ组根据颈神经后支的局部解剖特点,术前通过测量颈椎X线片,确定颈椎关节突关节腰部体表投影点,经皮穿刺阻滞手术切口相对应的双侧脊神经后支而麻醉颈项部;Ⅱ组采用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两组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作用时间,对呼吸、血流动力学和SpO2的影响,术后12、24、48h疼痛评分与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麻醉优率(74%)明显高于Ⅱ组(42%)(P〈0.05),Ⅰ组手术时间少于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药用量明显低于Ⅱ组(P〈0.01)。两组麻醉后和椎管探查时平均动脉压均升高,且Ⅱ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SpO2均〉95%;术后24、48h的VASI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无严重麻醉不良反应。结论颈椎的后路手术施行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与其他麻醉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麻醉药用量少、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降低脊髓及脊神经根损伤几率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索爱军 《现代保健》2011,(26):47-48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丙泊酚临床疗效的异同,探讨其在门诊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ASAI或Ⅱ级门诊短小手术(手术时间〈45min)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单纯静脉麻醉组,Ⅱ组静吸复合麻醉组。记录两组患者注药前、切皮前、术中、术毕时间四个点的MAP、HR、Sp02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诱导时间慢于I组,Ⅱ组术毕清醒时间快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呼吸抑制及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醒后疼痛程度轻,VAS0~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术中知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咪唑安定与瑞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醚用于门诊短小手术的麻醉效果很好,与丙泊酚有着同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阿托品用于开胸手术前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ASAⅠ~Ⅱ级胸科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盐酸戊乙奎醚组,n=40)和Ⅱ组(阿托品组,n=40),麻醉诱导前30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或阿托品0.01mg/kg,记录SBP、DBP、HR、SpO2、口干程度及腺体分泌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注药前SBP、DBP、HR、Sp02无明显差异(P〉0.05)。Ⅰ组注药后第10min和15min SBP略下降,与注药前基础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于注药后1min、5min、10min、15min HR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HR、SBP均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VAS评分在注药后15min、30min时高于注药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各时点、拔管及拔管后1h腺体分泌量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及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作为胸科术前用药效果满意,抑制腺体分泌作用效果确切,维持心血管功能稳定,是胸科患者理想的术前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应用于静脉麻醉维持的可行性和所需的靶控浓度。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90例,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诱导气管插管,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0ng/ml,同时Ⅰ组输注依托咪酯效应室浓度为0.5μg/ml,Ⅱ组输注依托咪酯效应室浓度为0.6μg/ml,Ⅲ组输注依托咪酯效应室浓度为0.7μg/ml。记录各组患者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指标。结果Ⅰ组术中BIS值为60.2±1.8,Ⅱ组为46.5±1.2,Ⅲ组为40.5±1.1,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1时MAP和HR均有下降,与入室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插管后1min时MAP和HR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手术开始时MAP、HR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躁动发生率高于Ⅱ组、Ⅲ组[10.0%(3/30)比3.3%(1/30),3.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维持时效应室浓度设定为0.6μg/ml能获得较满意的镇静状态,是临床麻醉所需的靶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顺苯磺阿曲库铵应用于不同年龄患者的肌松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18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年龄分为50~60岁组(Ⅰ组)、61~70岁组(Ⅱ组)和70岁以上组(Ⅲ组),每组再分别按2倍95%有效量(ED95)或3倍E风分组,共六组(Ⅰ2、Ⅰ3、Ⅱ2、Ⅱ3、Ⅲ2、Ⅲ3组),每组各30例。连续监测ECG、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ICTCO2)、HR及拇内收肌诱发肌颤搐反应的变化。患者入睡后开启电刺激,将肌颤搐的高度调节至100%,稳定后单次静脉注入2倍ED95或3倍ED。的顺苯磺阿曲库铵,待四个成串刺激(TOF)的T1为0时行气管插管,并对插管条件进行评级。观察阻滞起效时间、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肌松恢复时间及体内作用时间。结果Ⅰ3、Ⅱ3、Ⅲ3组患者插管条件为优的比率(93%、90%、80%)明显高于Ⅰ2、Ⅱ2、Ⅲ2组(67%、60%、60%),P〈0.05。Ⅰ3、Ⅱ3、Ⅲ3组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Ⅰ2、Ⅱ2、Ⅲ2组(P〈0.05),且Ⅰ2组和Ⅰ3组较其他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Ⅰ3、Ⅱ3、Ⅲ3组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长于Ⅰ2、Ⅱ2、Ⅲ2组(P〈0.05);Ⅱ2、Ⅲ2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短于Ⅰ2组(P〈0.05);Ⅱ3、Ⅲ3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短于Ⅰ3组(P〈0.0S);但是肌松恢复时间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顺苯磺阿曲库铵3倍ED95应用于不同年龄患者均是安全有效的,其起效和插管条件均优于2倍ED95肌松恢复时间与剂量、年龄关系不大。增龄对单次静脉注射顺苯磺阿曲库铵的药效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0.250%、0.375%、0.500%、0.750%的罗哌卡因在临床应用的效果,以期寻找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中的最佳用药浓度。方法120例随机分成四组:罗哌卡因0.250%、0.375%、0.500%、0.750%分别为Ⅰ、Ⅱ、Ⅲ、Ⅳ组各30例,罗哌卡因用量均为20ml。观察各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感觉阻滞效果,肌肉松弛阻滞效果,术中呼吸、血压、动态心电图等改变。结果在感觉阻滞效果上,Ⅰ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罗哌卡因浓度≥0.375%产生感觉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肉松弛阻滞效果及维持时间方面比较:Ⅰ、Ⅱ组比较及Ⅲ、Ⅳ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Ⅱ组与Ⅲ、Ⅳ组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产生较好的肌肉松弛效果其浓度须≥0.500%,且Ⅲ、Ⅳ组维持时间与Ⅰ、Ⅱ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起效时间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监护中,未发现心律失常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是能较安全使用的局部麻醉药,有不能依靠提高浓度缩短麻醉起效时间的特性,其最佳使用浓度是0.375%-0.500%。低于0.375%的浓度影响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超过0.500%浓度的罗哌卡因在臂丛阻滞麻醉中并无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足月妊娠三种药物引产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控释前列腺素E2栓剂(普贝生)、米索前列醇、低浓度缩宫素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34例孕周超过37周、无严重合并症及阴道分娩禁忌证的初产妇,随机选取78例以阴道后穹窿放置普贝生1枚为Ⅰ组,76例以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片100μg为Ⅱ组,80例以缩宫素2.5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为Ⅲ组。比较三组产妇的宫颈Bishop评分、临产情况、分娩的发生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药物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临产时间比较,Ⅰ、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产程比较,Ⅰ、Ⅱ组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比较,Ⅰ组与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比较,Ⅱ组与Ⅰ、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药物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引产药物中,普贝生可更安全、有效地用于足月妊娠引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酮-前列腺素Flα (6-keto—PGFlα )和血栓素B2(TXB2)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及不同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研究组(子宫腺肌病51例)病灶及其在位内膜和对照组(子宫肌瘤29例)组织液中6-keto—PGFlα 和TXB2的含量。结果子宫腺肌病组病灶中6-keto—PGFlα 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XB2含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肌病组在位内膜中6-keto—PGFlα 和TXB2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肌病经量增多组6-keto—PGFlα 含量高于经量未变组(P〈0.01),TXB2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肌病Ⅲ级痛经组6-keto-PGFlα 含量明显高于Ⅰ级痛经组(P〈0.05)和Ⅱ级痛经组(P〈0.05),TXB2含量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6-keto—PGFlα 与腺肌病的疼痛、经量增多等症状有关,且6-keto—PGFlα 含量与痛经的程度呈正相关(rs=0.843,P〈0.05);TXB2与这些症状无相关性;在位内膜中6-keto—PGFlα 和TXB2水平的增高可能与腺肌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剂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无相关禁忌征,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Ⅳ4组(每组30例),全部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各组腰麻用罗哌卡因剂量依次为7.5、10.0、12.5、15mg。术中腰麻效果不足时静脉注射杜氟合剂2ml或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5~10ml。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观察麻醉效能、不良反应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各组麻醉起效时间、最高麻醉平面、达最高麻醉平面时间相似(P〉0.05),T10麻醉维持时间随剂量增加而增加,Ⅰ组最短,Ⅳ组最长,Ⅰ、Ⅱ组与Ⅲ、Ⅳ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omage评分随剂量增加而增加,Ⅲ、Ⅳ组显著高于Ⅰ、Ⅱ组(P〈0.01)。麻醉效果:Ⅰ、Ⅱ组效果较差,达到优级与Ⅲ、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低血压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Ⅳ组纠正低血压所需麻黄碱较其它3组高(P〈0.05),新生儿Apgar 1 min和5min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其它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较适宜的剂量约为12.5mg。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麻术后应用瑞芬太尼对病人气管拔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瑞芬太尼预防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ASAI-Ⅱ级择期全麻的上腹部手术患者50例,随机等分为5组,即对照组(A)和4个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组(B、C、D、E),对照组在气管拔管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瑞芬太尼组分别在拔管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5、0.50、0.75、1.00)μg/kg,观察拔管用药前(T1),用药后拔管即刻(T2)和拔管后1min(T3)、3min(T4)、5min(T5)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后不良反应。结果与拔管前比较,A组拔管后BP升高、HR增加(P〈0.01),B组在T2、T1时点BP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增加(P〈0.05);C组在各时点BP下降(P〈0.05)、HR平稳;D、E组BP、HR均下降(P〈0.05)。B组在各时点BP、HR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拔管后BP、HR均低于A组(P〈0.05);SpO2在各组间及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呛咳发生率高于瑞芬太尼各组(P〈0.05),随着瑞芬太尼的用量加大,恶心呕吐、嗜睡、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拔管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可预防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气管拔管前用0.5μg/kg瑞芬太尼可能是最恰当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介素(IL)-6、T淋巴细胞亚群及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单纯全身麻醉组,Ⅱ组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2h、术后1d和6d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6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数量。结果两组麻醉后2h IL-6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Ⅰ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NK细胞与麻醉前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术后1d两组IL-6均较麻醉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d各组数据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麻醉后2d、术后1d CD8较麻醉前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手术后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单纯全身麻醉明显。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明显轻于单纯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5.
低位硬膜外麻醉致腰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后腰痛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将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采用直入穿刺法;Ⅱ组采用侧入穿刺法;Ⅲ组采用侧入穿刺+地塞米松法。结果腰痛发生率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持续时间Ⅱ组、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低位硬膜外麻醉采用侧入穿刺法与地塞米松局部注射相结合,明显降低腰痛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可有效地防止硬膜外麻醉后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韩洪伟  叶芸 《现代保健》2010,(35):17-18
目的探讨胶体液预输注对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手术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40)、羟乙基淀粉组(Ⅱ组,n=40)。Ⅰ组平衡液10ml/kg,Ⅱ组6%羟乙基淀粉(200/0.5)10ml/kg,均以20ml/(kg·h)的速度于全身麻醉诱导前30min快速静脉滴人。观察并记录患者人室时(T0)、诱导前(T1)和诱导插管后(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两组患者HR无明显变化,Ⅱ组的MAP在T1有所提高,与T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明显高于Ⅰ组的T1时MAP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两组的MAP均下降,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P〈0.01,Ⅱ组P〈0.05),但Ⅱ组下降的程度轻于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病例的CVP基础值正常但偏低,在输液后逐渐增高,Ⅱ组较Ⅰ组上升得更高,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组间各相应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全身麻醉诱导前给予胶体液6%羟乙基淀粉(200/0.5)10ml/kg静脉输注可以预防诱导期循环系统波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小剂量纳洛酮、氯胺酮联合利多卡因应用于临床,探讨降低氯胺酮毒副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将43例老年手术患者分为纳络酮+氯胺酮+利多卡因麻醉方案组(Ⅰ组)和氯胺酮+利多卡因麻醉方案组(Ⅱ组),观察术中患者的生命指征和术后的苏醒、清醒时间以及毒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在相同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苏醒时间及清醒时间上,Ⅰ组明显较Ⅱ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恶心与呕吐、肌僵与寒战、躁动的发生率均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屏气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纳洛酮能显著缩短术后老年患者的苏醒、清醒时间,且在降低氯胺酮的毒副作用方面也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杨旭  雷强  谭芳 《现代保健》2010,(9):72-73
目的探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传统胃镜检查为对照组(Ⅰ组),80例为无痛胃镜组(Ⅱ组),两组患者均于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和SpO2,记录不良反应及术中舒适度并进行比较。结果Ⅱ组在胃镜检查中流涎、恶心呕吐、躁动、咳嗽等反应明显减少(P〈0.05),Ⅱ组愿意再次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明显多于Ⅰ组(P〈0.05),与检查前比较,Ⅱ组检查中MAP降低、HR减慢(P〈0.05),Ⅰ组MAP升高、HR增快(P〈0.05)。Ⅱ组检查中MAP低于、HR慢于Ⅰ组(P〈0.05),两组患者SpO2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复合诺扬在治疗麻醉后寒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及下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治疗组:针灸复合诺扬组。B组为对照组:静脉注射杜氟合剂组。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寒战症状的改善情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的改变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治疗后两组患者寒战有效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1例,B组恶心呕吐13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用药前后HR变化不明显(P〉0.05),B组用药后一过性增快,与用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用药后SpO2下降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复合诺扬在治疗麻醉后寒战方面,效果优于杜氟合剂,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合理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CSEA)并发产时发热的临床特征及结局,探讨CSEA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使用CSEA分娩并产时发热的初产妇86例为研究组,未使用CSEA分娩并产时发热的初产妇78例为对照Ⅰ组,选同期正常初产妇80例为对照Ⅱ组。比较三组孕妇的血象、胎盘病检结果、抗生素使用、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结局。结果(1)研究组体温〈38℃者,胎盘病检感染率及发热时WBC计数明显低于对照Ⅰ组(P〈0.05),而体温≥380C者,胎盘病检感染率及发热时WBC值均明显升高,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抗生素使用率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两组明显高于对照Ⅱ组(P〈0.05);(3)母婴结局:对照Ⅰ组剖宫产率(92.3%)高于研究组和对照Ⅱ组(P〈0.05),而研究组高于对照Ⅱ组(P〈0.05)。胎儿宫内窘迫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Ⅰ组(P〈0.05),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由CSEA引起的发热主要为非感染因素,发热一般〈38℃,对孕妇及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