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细胞内信号传导与肺炎球菌侵袭、致病的关系,在体外研究Ⅱ型肺炎链球菌粘附肺Ⅱ型上皮细胞(A549)是否能触发细胞内酪氨酸蛋白激酶(TPK)信号传导途径 ,以及触发该信号传导可能的细菌亚组分。方法 用FTTC荧光标记肺炎链球菌,在体外观察肺炎链球菌粘附肺Ⅱ型上皮细胞的粘附动力学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方法观察完整细菌触发的细胞内酪氨酸蛋白磷酸化,用各种因素预处理肺炎链球菌后,观察触发细胞内酪氨酸蛋白磷酸化可能的细菌亚组分。结果 证实了上述粘附过程存在剂量依赖和时间的依赖关系,而且是特异的过程;细菌粘附使细胞内酪氨酸磷酸化由细菌表面蛋白质介导。结论 肺炎链球菌粘附肺Ⅱ型上皮细胞能触发细胞内信号传导,且细菌表面蛋白质在触发胞内酪氨酸蛋白磷酸化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趋磁性细菌是一类能够沿着磁力线运动的特殊细菌,其细胞内含有对磁场具有敏感性的磁小体。介绍了磁小体的形成过程及对其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并探讨了其在传感技术、临床医学、废水处理、磁性细胞和磁性载体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细胞一般通过表面Toll样受体识别细菌感染,当细菌产物突破细胞膜后,细胞胞浆也能起免疫监视作用。细菌被胞质内受体识别后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IFNα和IFNβ,这些干扰素是针对细菌,病毒的关键免疫中介。类似于许多细胞内病原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肠杆菌与膀胱上皮细胞的相互关系,观察大肠杆菌在人膀胱上皮细胞株T24中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大肠杆菌标准株K12和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299侵袭T24细胞,并用庆大霉素杀死细胞外的细菌,分别于细菌侵袭细胞后的4、24及48 h用TritonX-100裂解细胞,释放出细胞内的活细菌,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胞内活菌数。结果:两株大肠杆菌在T24细胞内都不能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内大肠杆菌活菌数量呈不断减少趋势。24 h细胞内活菌数下降为4 h活菌数的15%。48h细胞内活菌数进一步减少。结论:膀胱上皮细胞清除进入细胞内的大肠杆菌,这可能是泌尿道天然免疫防御的一个重要防御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杆菌与膀胱上皮细胞的相互关系,观察肺炎克雷伯杆菌在人膀胱上皮细胞抹T24中生存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肺炎克雷伯杆菌临床分离抹03138侵袭T24细胞,并用庆大霉素杀死细胞外的细菌,分别于细菌进入细胞后的4、24、48及72h裂解细胞,释放出细胞内的活细菌,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胞内活菌数。结果:T24细胞内的肺炎克雷伯杆菌03138抹在实验48h内有一定生长,试验72h细胞内活菌数量明显减少。加入细胞因子(TNF-αd和INF-γ)可以促进上皮细胞清除胞内细菌。结论:膀胱上皮细胞清除进入细胞内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可能是泌尿道天然免疫的一种防御机制,而细胞因子可以调控上皮细胞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TNF-α对膀胱上皮细胞内肺炎克雷伯杆菌生存的影响。方法: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侵入体外培养的人膀胱上皮细胞(T24细胞)为模型,观察在TNF-α等细胞因子处理条件下,不同时间点细胞内细菌数量变化。结果:单独使用TNF-α使T24细胞内的肺炎克雷伯杆菌K5株细菌数量明显减少,联合使用TNF-α与IFN-γ使胞内活菌数量更显著的减少。而IL-1β对细胞内活菌数量无明显影响。过氧化氢酶可以有效抑制TNF-α与IFN-γ刺激的"1"24细胞抗菌作用,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无抑制作用。结论:TNF-α能够增强膀胱上皮细胞对抗细胞内肺炎克雷伯杆菌,抗菌机制与细胞产生活性氧(ROS)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中生存的动态变化,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侵袭HaCaT细胞,分别于细菌进入细胞后的4、24、48、72h裂解细胞,释放出细胞内的活细菌,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胞内活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株在进入HaCaT细胞的24h有一定生长,但实验48h细胞内活菌数量明显减少。蛋白激酶C激活剂PMA和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FSK可以促进HaCaT细胞清除胞内细菌。结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清除进入细胞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是皮肤天然免疫的一种防御机制,而PMA和FSK增强细胞的抗菌作用,提示角质形成细胞抗菌活性与NADPH氧化酶相关。  相似文献   

8.
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双歧杆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菌的分类鉴定按常规需通过细菌形态观察、菌壁成份分析和发酵产物的鉴定 ,以及遗传特征如DNA的G C百分含量和DNA的同源性分析来完成。这些方法对于某些细菌尤其是那些目前尚无法培养的细菌鉴定并不理想。自从Delong等首次采用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基因探针成功地对单个完整细胞进行分类鉴定以来 ,国外许多研究者对这种新方法作了各种尝试 ,从纯培养细菌到混合物中的细菌 ,原位荧光杂交法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细胞内核糖体数量达 10 4 ~ 10 5,核糖体RNA(rRNA)又具有特异区和保守区之分 ,因此 5SrRNA和 16…  相似文献   

9.
扫描电镜发现幽门螺杆菌的L型与其它细菌的L型一样形态不规则,呈多形性,有圆球体、巨形体、短杆状、串珠状和腊肠样,大小不等。超薄切片可见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失,菌体内部结构稀疏,电子密度降低,部分菌体含有大量原生小体,有的正从细胞内释放出来,是细菌L型繁殖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用来进行干扰素定量分析的抗病毒分析法都显得繁琐而费时。酵母和细菌细胞内产生的重组α干扰素的快速定量分析显得方便而重要。业已开展了使用人α干扰素特异性的鼠单克隆抗体快速免疫印染法,来检测酵母溶解物中的重组α干扰素,这些单克隆可与许多  相似文献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对猴肾细胞致病变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细菌L型在体外培养的单层细胞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金葡萄稳定L型及经0.45μm滤过的L型原生小体感染猴肾细胞。结果 发现金葡萄L型及滤过的原生小体对细胞致病性降低,细胞不出现明显病变,部分细胞出现空泡样变,免疫组化及金葡萄PCR显示感染细胞内出现金葡萄抗原及DNA。结论 细菌L型在感染细胞中可出现类似病毒的致病特点,L型可在细胞内长期存在而不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12.
病毒引起的肺吞噬细胞防御能力受到抑制是因为肺泡巨噬细胞使细菌体内的各种过程发生缺陷所致。为确定细胞内缺陷是否是由于吞噬体—溶酶体不能融合,作者用亚致死量副流感Ⅰ型(仙台)病毒,经气溶胶吸入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L型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扫描电镜发现幽门螺杆菌的L型与其它细菌的L型一样形态不规则,呈多形性,有圆球体、巨形体、短杆状、串珠状和腊肠样,大小不等。超薄切片可见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失,菌体内部结构稀疏,电子密度降低,部分菌体含有大量原生小体,有的正从细胞内释放出来,是细菌L型繁殖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妊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沙眼衣原体(CT)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可致人类多种疾病,现将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妊娠作一综述。 一、沙眼衣原体微生物特性 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类似于革兰阴性细菌,有内膜与外膜之分,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即细胞间的感染相-原体和细胞内的繁殖相-网状体两种生  相似文献   

15.
MD 2是 1999年发现的能与TLR4胞外区结合并能促进TLR4转导LPS信号的重要分子。它不仅能促进TLR4的表达、影响TLR4在细胞内的分布、促进TLR4与LPS的结合 ,还能直接与LPS结合 ,并通过与TLR4胞外区结合 ,促进细胞对LPS的反应性 ;而且MD 2还能通过与TLR2胞外区结合促进细胞对LPS、肽聚糖、磷壁酸、G+ 细菌及G 细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病原微生物在感染宿主后,巨噬细胞作为主要的免疫哨兵细胞首先识别并吞噬入侵的病原体,而入侵的病原体可发展多种策略逃避巨噬细胞杀伤,并适应宿主细胞内环境,在胞内复制和存活。现对胞内感染常见细菌和真菌对巨噬细胞免疫逃逸的策略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及其修饰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因其外膜通透性极低的特异性,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天然耐药.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现象亦非常严重.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s-modifying enzymes,AME)对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分子进行修饰使之失去生物活性而耐药.AME基因型的分布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和菌株差异,且不同基因型的细菌耐药和流行特征也不同.我们对2003年6月-2004年3月的2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AME基因型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18.
cGAS-STING信号通路是检测细胞内DNA的主要途径之一,病毒、 细菌和自体DNA都可通过cGAS-STING信号通路激活免疫系统.其中自体DNA通过cGAS-STING信号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组织炎症、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相关.文章结合近年cGAS-STING信号通路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研...  相似文献   

19.
纳米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 8年芬兰科学家Kajander等进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时发现细胞内存在一种原核微生物 ,能通过10 0nm的滤菌器 ,1990年Kajander等将此种微生物命名为纳米细菌 (nanobacteria)。纳米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矿物质中和生物体内 ,能感染人类、牛、鹿和其它哺乳动物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致病原〔1〕。纳米细菌能感染人体任何组织和细胞 ,分泌钙化的脂多糖生物膜 ,具有较大的毒性 ,能引起受感染细胞空泡形成、组织的炎症和肿胀 ,并出现相关炎症因子的反应 ,与人类感染和病理性钙化类疾病密切相关〔2〕。纳米细菌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揭示 ,为人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细菌双杂交技术筛选与人星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a/1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培养人肠道细胞HT29,提取基因组,利用细菌双杂交系统载体pUT18 C构建HT29基因组文库,同时构建诱饵载体nsP1a/1?pKT25。将文库和诱饵载体共转化进入细菌BTH101,在M63培养基上进行筛选。结果通过酶切鉴定以及测序分析,诱饵载体构建正确,并且利用细菌双杂交技术成功从HT29细胞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能与人星状病毒非结构蛋白 nsP1a/1相互作用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人星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a/1的诱饵载体,在HT29细胞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得到了3个与nsP1a/1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人星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和防治药物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