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寒温疫条辨》十五方制方用药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撰写于1784年,杨氏学术成就渊源,主要受到吴又可《温疫论》的启发,上溯经典,旁及诸家,继承发展了其杂气学说,阐明了伤寒温疫证治之异,并认为温疫与四时温病有别,温疫是杂气为病,传染性猛烈,杨氏对温疫的治疗自云:“余椎广河间双解、三黄之意”,但有发挥与创见。本文试就《寒温条辨》十五方制方用药特色作一粗线探索。若有谬误,企望指教。吴又可的杂气学说,曾使温病病因学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杨栗山承又可之说,面对“温疫盛行,死者枕藉”的现实,全力研究当时温疫流行的…  相似文献   

2.
《内经》运气理论与温病SARS辨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ARS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中国危害最烈.SARS来势迅猛,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属中医温病学中的温疫范畴.对于温疫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方法,<内经>中早有所论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其病温.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从运气学角度论述了温病(疫)会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再如<素问·刺法论>中也论述了预防温疫的方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探讨杨粟山《伤寒温疫条辨》有关“两感”学说的渊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病理机制特点及临床表现和证治规律,加深对温病,特别是伏气温病本质的理解,并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杨氏“治温十五方”的组方意义。  相似文献   

4.
湖湘清代名医杨尧章代表作《温疫论辨义》,共四卷为温病学专著,该书着重对《温疫论》进行阐发和辨析,在继承李杲、吴有性脾胃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重视保护胃气、病后以调理为主,尤其将胃阴、胃阳和胃气以及饮、食分而论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吴又可逐邪三说的意义刘英锋傅志红关键词治则逐邪《温疫论》吴又可虚者补之,实者攻之,是中医治病的一般原则。但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的《温疫论》则提出了逐邪为扶正之本,逐邪以导出为贵,逐邪不妨矫枉过正的治疫三说,这对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1治...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中辨证论治温病的方法、特色及贡献.即温病初期,治宜疏利透达;温病中期,善用汗吐下三法;温病后期,注重养阴复液.  相似文献   

7.
《温疫论》是我国温病学第一部名著,它开创了中医温病学新学科之先河。书中创造性地提出杂气病原学说、膜原学说、祛邪为治疗关键的思想及九传学说等,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温疫论》中的舌诊为切入点来分析其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8.
杨威  于峥 《北京中医药》2009,28(10):778-780
历代对温疫的认识各具特色,吴瑭以五运六气原温病之始,认为天地之气异常变化是温疫可能流行的有利条件,而少阳、少阴之气生成万物尤为关键.细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列,温疫好发之时的客气均为少阴、少阳,主客气不相得、不当位,自然气候出现反常状态,非时邪气易致温疫.少阴君火、少阳相火性偏火热,具从标从本之化,又强调阴阳互根之义.阴阳兼杂的温疫宜以人身的三焦肌腠、心火肾水为重点辨证论治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纵览温疫各家所论的基础上提出温疫之邪易趋阳明的观点,并对其从4个方面做进一步论述,进而列举了其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吕志杰 《中医杂志》2004,45(7):556-556
1 三承气汤功在大黄论 吴又可在<温疫论>"注意逐邪勿拘结粪"的"按"语中说:"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病久失下,虽有结粪,然多粘腻极臭恶物,得芒硝则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惟存宿结,而有瘀热者,调胃承气宜之.  相似文献   

11.
吴又可<温疫论>治疫强调逐邪,认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并明确指出攻下法"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若应下失下,"或投缓剂",可致毙命当然,治疗疫病乃至杂病,不能只靠攻下一法、大黄一药,但吴氏对下法的论述仍有重要意义,于当今抗击"非典"工作中亦可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于表里,通利紧跟其后以驱邪外出。吴又可《温疫论》经戴天章、杨栗山等的补充和扩展、吴鞠通对其方药的议论,至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扩大了温热病的证治范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吴有性<温疫论>中关于温疫的病因、传播途径、特异性定位、流行情况、地域和时间性等方面的内容介绍,说明吴有性对传染病学作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于雷  王秋月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2023,(12):1391-1393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探求中医古籍中的原始诊疗思维,着力于发展中医学术,为中医临床防疫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温疫论》治疫三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疫是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吴又可所著《温疫论》以邪入膜原,分传表里立论,其疏利分清等法,治疗温疫有独到之处。兹就其具体治疗方法浅析如下。疏利疏利是用于温疫初起,邪在膜原的治疗方法。吴氏认为,温疫之邪是天地间的一种疠气,它侵犯人体不象六气那样能够体察...  相似文献   

17.
依据<温疫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探讨了吴又可诊治温疫的辨病特色.吴氏首辨病类,明确是否是疫病;通过辨别病原、辨别表里、辨别传变、辨别标本、辨别缓急来辨别具体中医疫病,明确疫病中医特征;辨别一个病人原有疾病、又患疫病与单纯患疫病.以上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者纵观吴又可《温疫论》全论,认为祛邪扶正相结合,才是吴氏学术思想的有机完整结构。全文就正气盛衰与温疫发病关系,祛邪却病不忘正气,窜察虚情及时补益,善后调理不拘一格等问题作了探析。明确指出,探求吴氏之学验,采吴氏治温疫之法,如果忽视他顾正扶虚的思想和方法,将会以偏概全,失之偏烦。  相似文献   

19.
对<温疫论>中的"杂气"病因进行了归纳整理,探讨杂气病因说对中医外感病因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温疫论》是论述疫病的一部专著,文章从《温疫论》对疫病的认识、疫病与五运六气的关系、疫病与伤寒的区别和寒热之辨、疫病的治疗方法、疫病解后调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的诊疗思考、《温疫论》针对疫病的不足之处等多个方面阐述,以期对疫病认识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