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抗入TNF-α单链抗体(ScFv),并分析它的结合活性和中和活性。方法 在获得抗人TNF-αEScFv基因的基础上,用热诱导载体pBV220在大肠杆菌中表达E6ScFv蛋白。ELISA测定抗体的结合活性,实时BIA技术确定亲和常数。L929细胞毒试验分析其中和活性。结果 克隆了抗人TNF-αE6ScFv基因的热诱导载体pBV220在大肠杆菌中,经42℃热诱导,得到了相对分子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证实完善的微管功能对TNF-α的合成是必要的。如用秋水仙碱(Col)抑制微管聚合,则可减少MΦ产生TNF-αCol对TNF-α的抑制作用部分是由于该药引起前列腺素E_2(PGE_2)升高所致,因为用环加氧酶抑制剂消炎痛(Indom,)阻断PGE_2合成,可部分拮抗Col的这一抑制作用。此外,Col可抑制花生四烯酸的另一产物白三烯(LTB_4)的产生,然而补充外源性LTB_4并不影响Col对TNF-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新西兰家兔48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观察向侧脑室灌注EGTA、EGTA+CaCl_2或CaCl_2对体温和脑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侧脑室灌注EGTA,不仅引起结肠温度明显上升(P<0.001).还引起腹中隔区AVP含量明显降低(P<0.05);灌注EGTA后立即灌注CaCl_2,抑制了结肠温度的升高并逆转了腹中隔AVP含量的降低。体温反应指数与腹中隔区AV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374,P<0.01);单独灌注CaCl_2引起结肠温度下降和腹中隔AVP含量明显增加(P<0.01),提示ATP可能参与EGTA性发热的中枢调节机制,中枢Ca ̄(2+)浓度或Na ̄+/Ca ̄(2+)比值变化可能是调控发热时腹中隔区AVP释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分泌抗rHuIL—6McAb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方法建立了4株稳定分泌抗重组人IL-6(rHuIL-6)单克隆抗体(McAb)小鼠杂交瘤细胞系1H3、2A10、3A3和4B1。其中,1H3为IgG2b(K),2A10为IgG1(K),3A3和4B1为IgG2a(K)。4株McAb特异性强,与细胞因子IL-1β、IL-3、IL-8、TNF-α、GM-SCF、ICAM-1,以及受体菌菌体蛋白成分均无交叉反应。间接ELISA测定小鼠腹水McA  相似文献   

5.
抗内毒素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序列分析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抗内毒素(LPS) 单链抗体基因, 并尝试其在E.coli 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linker Prim er Mix ,按VHlinkerVL 的结构将鼠抗LPS m Ab C3A2 的VH ,VL 基因拼接成单链抗体(ScFv) 基因;用PE373A 型全自动DNA序列分析仪测定其核苷酸序列。PCR 扩增抗LPS ScFv 基因并更换两端接头序列后,插入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 ;转染E.coli JM109 ,以IPTG 诱导表达,SDSPAGE 分析表达产物。结果:扩增出的ScFv基因长735bp , 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完整、正确;SDSPAGE 显示,转染入重组质粒p4TC3A2Fv 的JM109 菌经诱导后,有相对分子质量( Mr) 约为52 000 的外源蛋白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了鼠抗LPS ScFv 基因,并在E.coli JM109中表达了GSTScFv 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6.
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对大鼠白细胞粘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GR阻断后对白细胞粘附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在体实验。观察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贴壁粘附数。 2.高体实验。(1)PMN与玻璃珠粘附;PMN粘附率(%)粘附:PMN粘附率(%)=粘附前PMN计数一洗脱液PMN计数(3)PMN粘附 粘附前PMN计数分子CD18:ELISIA检测;(4)CD18表达和PMN与ICAM-1包被磁珠粘附的关系:PMN与ICAM-1包被磁珠粘附,同时测定CD18表达。结果1.在体实验。对照组仅有少量白细胞贴壁粘附(2.50±2.17),阻断GR后白细胞贴壁粘附±Dex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Dex±TNF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TNF+Dex+RU486组的粘附率与TNF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分别是 P<0. 05,P<0. 01)。 2. PMN与 EC粘附: TNF组与TNF+Dex组结果同PMN与玻璃珠粘附。Dex+TNF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TNF+Dex+RU486组的粘附率与对照组相差十分显著(P<0.01),与TNF组相比,两者无明显差异。3.PMN与ICAM-1包被磁珠粘附:TNF  相似文献   

7.
抗病毒蛋白MxA的诱导和检测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抗病毒蛋白MxA的表达及其活性。方法用IFNα2b或3型腺病毒(A_3)分别对WI-38细胞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作用 12或24 h,并用Westem blot法或FACS法,分别对M蛋白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对重组的MxA和IFNα2b进行抗病毒效应实验。结果 (1)低浓度的 IFNα2b(> 1×10~#IU/L)和Ad_3(>200 TCID_50),均可诱导相应细胞表达 MxA;(2)10μg/L MxA可抵抗20个 TCID_(50)的 HSV-I、Polio. V感染 Vero细胞、Ad_3感染HeLa细胞,抵抗200个TCID_(50)的VSV感染Wish细胞。结论MxA只能由干扰素(INFα2b)或病毒诱导产生,其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8.
抗Tac单克隆抗体对ConA诱导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ConA诱导,建成小鼠肝损伤模型,并检测其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发现模型组鼠血浆TNF-α含量为0.19±0.06ng/ml,而正常对照组未检出TNF-α,二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预先注射抗Tac单克隆抗体可减少ConA注射后小鼠TNF-α的产生,与模型组比较(分别为0.03±0.02和0.19±0.06),二者有极显著差异(P<0.001),而且注射抗Tac单抗组无肝损伤发生。上述结果表明,ConA诱导的肝损伤与TNF-α等的介导有关,抗Tac单克隆抗体对ConA诱导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10株抗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uTNF-α)McAb。7株McAb为IgG1,2株为IgG2a,1株为IgG2a。10株McAb与淋巴毒素(LT或rHuTNF-β)、rHuIL-6和载体菌菌体蛋白均无交叉反应。其中7株McAb具有中和活性,7株McAb能识到天然的TNF-α。G11和E6McAb应用ABC法免疫组化染色肝病患者组织细胞片得到明确的阳性结果。用2株识别不同表位的McAb建立了一步夹心ELISA法,检测TNF-α的敏感性可达到100pg/ml左右。  相似文献   

10.
TNF-α单抗Fab段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进行TNF-α单抗Fab段基因的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从分泌抗人TNF-α的鼠单抗杂交瘤细胞系中克隆重链Fd段和κ链基因;并用ELISA和免疫印迹分析证明表达的Fab段特异结合TNF-α。结果从分泌抗人TNF-α的鼠单抗杂交瘤细胞系中克隆出了重链Fd段和κ基因。经DNA序列测定表明,VH、D、JH分别属于VH3D、DSP2和JH4;Vκ和Jκ分别属于Vκ1和Jκ1。将该Fd和κ链cDNA克隆到表达载体pComb3H中,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结论ELISA和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表达的Fab段可特异地和TNF-α结合。  相似文献   

11.
细胞因子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的表达的调控,及对内皮细胞与激活淋巴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以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内皮细胞表面ICAM-1表达;采用粘附试验和抗ICAM-1或抗LFA-1单克隆抗体阻断抑制试验。结果:TNF-α、IL-6和IL-1β诱导内皮细胞18~24h,均可使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粘附率显著增加,TNF-α和IL-1β的诱导还可使内皮细胞表面ICAM-1分子表达明显增强,表现为ICAM-1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多,着色加深。用10~20mg/L抗ICAM-1或抗LFA-1单克隆抗体均可部分抑制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粘附。结论:TNF-α和IL-1β可以有效地激活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诱导内皮细胞ICAM-1表达增多,促进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有较高的慢性化比例。HCV的核心蛋白对于淋巴毒素β受体(LT-βR),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TNFαR),包膜糖蛋白E2对T细胞受体(TCR),非结构蛋白NS5A对双链RNA结合蛋白PKR和干扰素α(IFNα)诱导的抗病毒蛋白MxA等机体免疫系统的调变作用是HC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常规方法建立了4株稳定分泌抗重组人IL-6(rHuIL-6)单克隆抗体(McAb)的小鼠杂交瘤细胞系1H3、2A10、3A3和4B1。其中,1H3为IgG2b(k),2A10为IgG1(k),3A3和4B1为IgG2a(k)。4株McAb特异性强,与细胞因子IL-1β、IL-3、IL-8、TNF-α、GM-SCF、ICAM-1,以及受体菌菌体蛋白成分均无交叉反应。间接ELISA测定小鼠腹水McAb效价为10(-6)~10(-8)。应用识别不同表位的McAb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L-6,敏感性为100pg/ml。初步应用表明可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肿瘤坏死因子及磷脂酶A2在实验性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D-GalN+ET复制急性肝衰竭(AHF)动物模型,检测肝衰竭鼠血清中肿瘤坏死的子(TNF)含量及肝组织匀浆中磷脂酶A2(PLA2)活性,探讨二者在AHF的作用,结果发现,AHF组鼠血清中TNF含量及肝组织匀浆中PLA2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提示TNF可能激活PLA2后者与TNF所致的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登革病毒对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登革病毒感染对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几种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用登革病毒Ⅱ型(DV-2)及LPS单独作用或联合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于作用后4,24,48,72和96小时分别收集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GM-CSF,IL-6和TNFα的含量。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处理。结果DV-2感染能使HUVEC分泌GM-CSF和IL-6的能力增强。病毒感染后4小时,GM-CSF和IL-6的水平开始升高,并分别于感染后72和24小时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然而,DV-2感染并不能提高HUVEC分泌TNFα的能力。LPS单独作用或DV-2与LPS联合作用均可提高HUVEC分泌GM-CSF和IL-6的能力,但对分泌TNFα的能力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登革病毒感染能提高HUVEC分泌GM-CSF和IL-6的能力。细胞因子在登革病毒的致病与免疫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细胞因子活性检测,Northernblot方法,在体外研究了抗细菌核心糖脂域McAb(EL1、EL3和3H4)对LPS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PBMC)释放TNF-α和IL-6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EL1、EL3和3H4在体外有抑制LPS诱导细胞释放TNF-α和IL-6的作用;Northernblot结果证实,这3株McAb能分别降低细胞TNF-α和IL-6mRNA表达的水平;提示抗细菌核心糖脂域McAb可能通过与LPS的结合而中和LPS,从而降低或阻碍了效应细胞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达到降低相应细胞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促炎症细胞因子刺激人类关节骨膜B型细胞表达粘附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RA)病人关节滑膜组织粘附分子表达增强,并与局部炎与细胞浸润密切相关。旨在探讨DRA时秀导滑膜细胞分子表达上调的机制,方法:分离正常人关节滑膜B型细胞,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β微球蛋白(AGE-β2m)、天然β2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体外共同培养,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定量分析滑膜B型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的表达,结果:正常关节滑膜B型细胞表达ICAM-1、VCAM-1,但不表达E-selectin.IL-1β、TNF-α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上调滑膜B型细胞ICAM-1、VCAM-1的表达,但无诱导E-selectin表达的作用。AGE-β2m 和β2m对B型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无直接影响,结论:DRA时关节组织存在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可能上调滑膜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促使局部的单核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8.
7型腺病毒疫苗株载体的构建及β—半乳糖苷酶基因 …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构建E3区缺失的7型腺病毒疫苗株(Ad7v)载体并表达β-半乳糖苷酶基因。方法 从人二倍体细胞的W138培养的Ad7v中分离病毒DNA,利用Ad7vDNA天然的酶切位点,经过多步亚克隆,克隆的同时将E3区78.8-87mu片段缺失,并将多克隆酶切位点带入Ad7v载体。为了验证载体的功能,将带有巨细胞病毒(CMV)早期启动子β-半乳糖苷酶基因插入缺失的E3区。将这一重组质粒和EcoRI酶切Ad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均注意到细胞因子及受体与病毒感染的关系。作者用100TCID50的7型腺病毒(ADV)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Long株刺激正常人体外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APAAP法检测淋巴细胞IL-2受体阳性率,酶联免疫法检测淋巴细胞上清液的TNFa。初步观察了ADV、RSV对人PBMC的IL-2受体表达、TNFα产生的影响。经200Ug/ml的PHA活化的PBMC加入ADV、RSV后对照组IL-2+细胞百分率为34.3%,ADV组为17.3%,RSV组为17%,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秋水仙碱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管聚合抑制剂秋水仙碱(Colchicine,Col.)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刺激的大鼠巨噬细胞(Mψ)分泌TNF-α。Co1的衍生物β-lumicolchicine对微管无影响,对TNF-α的分泌亦无影响;其他微管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等亦能抑制Mψ分泌TNF-α。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显示,LPS能促进微管聚合,并使TNF-α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增加;当LPS与Col.联用时,微管解聚,TNF-αmRNA表达及其蛋白质合成减少,TNF-α失去原有的胞浆定位,弥散分布于胞浆。说明TNF-α的合成需要完好的微管结构与功能,并提示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微管功能的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对TNF-α生物合成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