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脑中药配伍原则探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正兰 《陕西中医》1997,18(2):88-89
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从微量元素谱、中药药性、现代药理作用三方面,探索了临床常用健脑中药的配伍原则;认为高Mg及活血化瘀、改善循环,有助于健脑及颅脑损伤后的脑功能恢复,及软化血管、预防中风及老年性痴呆。  相似文献   

2.
何王雯  王蓉新 《陕西中医》1995,16(6):279-280
中药配伍法则灵活巧炒运用于临床,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互协调,缓解毒副作用,增强疗效等作用。并阐述了方剂药味剂量改变和剂型不同对功效主治的影响。掌握药物巧妙的配伍,才能适应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需要,充分利用药物效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张惠鸣 《陕西中医》2000,21(6):275-276
目的确保处方中药物质量.方法从中药质量、炮制加工及调剂等3个方面进行了探述.提出了正确的调剂炮制方法和药物质地的辨识,是保证中药处方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药对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胜芝  李华安 《陕西中医》1998,19(4):177-179
研究证明,常用中药中的若干有效成分,不仅具有消除体内多余活性氧的作用,从而防治某些疾病,而且可能具有调节体内活性氧代谢的作用,从而使活性氧代谢维持平衡状态。研究中药对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对临床防治常见疑难病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锡琴  赵联社 《陕西中医》2002,23(5):453-455
目的 :为早日实现中药标准化。方法 :区分木香、牛膝、白附、蒺藜、九节菖蒲等几味同名异物的来源、药材、性效的异同。以用药准确、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6.
经络的完整性、联系性等包含了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而经络对人体的调整、控制作用则包含着控制论的内容。针灸的各种疗法都是根据患者正气之强弱,邪气之属性,给予一定的信息输入,激发经络的自身调控作用,达到纠偏治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近二十余年来中药鉴定的方法及其进展,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浅议影响中药配方质量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鸣 《陕西中医》2000,21(6):275-276
目的:确保处方中药物质量。方法:从中药质量、炮制加工及调剂等3个方面进行了探述。提出了正确的调剂炮制方法和药物质地的辨识,是保证中药处方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症状的量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的轻重等级划分及量化问题的必要性和对症状轻重及级间的界定标准。指出证状量化中原始资料处理及舌脉的量化,并要服从国内外对症状或体征的量化方法;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客观指标的量化与症状量化要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并指出在中药新药临床总结时对症状的量化积分值,要进行临恰当的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峰  陈会霞 《陕西中医》1992,13(11):518-519
本文通过对中药复方制剂与中药化学成分关系的分析,指出中药配伍及剂型的改革,不但要以中药性味功能为依据,而且也要以中药化学理论为指导,根据中药化学成分的性质,合理配伍,精心设计制备工艺,是中药剂型改革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药剂型的选择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永培 《陕西中医》1992,13(2):85-86
本文扼要介绍中药的传统剂型和新剂型,根据古今理论和目前应用情况阐述中药剂型的选择原则,提出剂型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了神的本质以及察神的方法。方法:总结客观衡量神的方法,既以人体生理信号为指标,通过计算机模式识别方法测量各种情志所对应的生理信号的变化。结合现代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中医神数据库,逐步完成神的具体化、结构化、可视化进程,让神变得不再不可捉摸。结论:探索神的客观测量的方法可以为神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提供客观依据,为计算机医疗智能辅助系统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血借血脉循行全身,对五脏六腑起灌养作用,为人体生命必不可缺的基本物质之一。从整体观念出发,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即"生血、藏血、统血"等生理功能皆离不开五脏。脾为生血之源又统血,血施泄于肾、肾为生血之根本,心为血脉之主,肝藏血,肺受气生血等,从现代医学角度阐析五脏对于血液的重要性及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围绕《神农本草经》75味具有“除痹”作用的药物,对其三品及自然属性、药性特点、功效应用等进行了分析。三品分布按频次依次为上品、中品、下品,与《神农本草经》上品主养生、中品或养生或祛邪、下品主祛邪的思想一致。性味出现最多的是味苦、性平者,其次为味甘、性温者,大量平性药的存在提示部分药物“除痹”作用与调和气血、脏腑功能有关。上述药物中沿用至现代的49味常用药可分15类,但以解表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多。《神农本草经》“除痹”药物涉及众多具有痹症表现的疾病的治疗,挖掘其药物应用规律,有利于丰富相关疾病的中药干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古海志 《陕西中医》1989,10(3):116-117
<正> “治病求本”一语,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历代一直作为治疗原则指导着中医临床工作。但对治病求本之“本”,历代认识众说不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道们斧正。一、“治病求本”的涵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求”就是详细正确的辨证。“本”即疾病的本质、根本。这就是说,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充分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从中找出疾病的本质,从根本上去治疗疾病,以达到治愈疾病,使患者恢复健康的目的。这就是“治病求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王随安 《陕西中医》1996,17(5):232-232
就现代临床需要提出:①改变剂型,如疗效快的注射液,服用携带方便的口服液等;②开发新药,重点在于将名老中医验方转为成药;③采用合理工艺和方法,使制剂质量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浅论中药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萍  王茂良 《陕西中医》1992,13(6):276-277
作者认为中药理论中五味学说从口尝到推理,形成抽象五味与具体五味两种含义。但由于历史条件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需要我们今后更一步研究、确定,揭示五味与化学成分及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痰饮伏肺”与哮喘病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琳  田建辉 《陕西中医》2003,24(4):334-336
深入探讨哮喘发病机制 ,认为“痰饮伏肺”是其病机关键 ;是其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 ;亦是导致瘀血内生 ,病情复杂的主要环节。将痰饮的总病机扩展为“水谷精微及津液代谢的双重障碍”,进而将痰饮的内涵由“水液”的病理产物拓展为一个引起多脏器、多系统功能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 ,并将这一假说引入哮喘发病的关键环节—痰饮伏肺 ,认为其是一个涵盖了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状态及气道重塑等在内的病理生理过程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痰饮伏肺”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脏躁”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脏躁》,篇中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历代医家关于脏躁持不同观点,王叔和在《脉经》中称本病为“脏燥”,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也称“脏燥”,  相似文献   

20.
各经单味中药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信民  杨晓峰 《陕西中医》1995,16(10):473-474
本文对各经单味中药五味的构成比和五味所入分别作了分析和统计学判别。结果表明,(1)各经五味构成分析中,部分比较组间有明显差异;(2)各经五味所入经统计学判别与传统认识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