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问:什么叫“胃气”? 答:胃气,最早出于《内经》,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指胃的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壅滞厚重,胃的正常功能将遭到破坏。《素问·厥论》曰:“胃不和则精气竭”。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失调,来源无望,则水谷精气亏乏。可见在此之胃气是指胃腑的受纳、腐熟等功能。 (2)指脾胃的消化、升降运动。《素问·平人气  相似文献   

3.
升麻枳壳相须为伍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病是以脾胃消化功能障碍为基础的疾病。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人体的消化功能主要依靠脾胃的生理功能。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关键在于脾气的升发畅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关键在于胃气的和降通顺。《素问·五藏别论篇》云:“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脾为脏、胃为腑,通过经脉相联而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反之,脾…  相似文献   

4.
“脾主运化”,即指脾主管消化饮食和输布精微及水液。《内经》“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论述,揭示饮食入胃,经初步腐熟,由脾(包括胰)进一步消化,所产生的精微物质经肠粘膜吸收入“脾”,由脾气上输心肺,通过心肺而滋养周身。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看,上述与胃(肠)共同参与消化的“脾”,应包括胰液  相似文献   

5.
关于水肿的病机理论《内经》已有记载,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脏腑的气化功能及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为后世水肿的辨证施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气化失司与水肿水液代谢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功能,气化失司、水液停留为水肿。对此,《内经》在生理、病理及治疗方面已有论述,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人体饮食精微生化输布的概要过程。水液经胃的受纳腐熟,水精布散输送  相似文献   

6.
脾主升津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脾主升清,乃脾之特性,古今书籍对“清”之诠释,皆指精微物质而言,然脾之升清是其运化职能的一部分表现,脾主运化则赅括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二方面,脾主升清实已寓有脾主升津之意。何以言脾主升津?《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相似文献   

7.
脾胃能腐熟水谷,化生气血,排泄糟粕。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靠脾气上升,胃气下降来完成。脾气升,则水谷精微上输心肺,通过肺朝百脉,供养全身;胃气降,则浊阴归六腑,糟粕下行,经小肠分清别浊,由大肠排出体外,反此则为病态。所谓中气下陷、胃气上逆、脾不运化、气不统血等等,皆是脾胃升降失常。正如《吴氏汇讲》所说:“……治脾之  相似文献   

8.
脾胃居于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运化水谷,输布津液,分化水湿等多种功能。脾气升则水谷精微输布正常;胃气降则水谷糟粕得以下行。故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其成长迅速,生机...  相似文献   

9.
范宏宇 《河南中医》2003,23(8):61-61
中医的胃气学说 ,即是指脾胃的功能。胃主受纳属燥土 ,脾主运化属湿土。燥湿相济 ,纳运协调 ,方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升降相因 ,脾主升 ,胃主降 ,脾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 ,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的升降 ,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内经》有“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之说。汪昂的《医方集解》里记载有“三人冒雾而行 ,一人死 ,一人病 ,一人无恙” ,究其因 ,死者空腹 ,病者饮酒 ,无恙者饮食。已故著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指出 :《伤寒论》三阳病…  相似文献   

10.
<正>脾胃升清降浊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天有阴阳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为中土,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合。"《内经》把脾胃等脏器看成生理活动的同一系统,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升是为了胃降,胃之降是为了脾之升,升降协调是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五味入胃,由脾布散”(类经·藏象类),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也就是说,运化水谷,是脾对饮食中精微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输布,食物的消化吸收是由牌气来完成的。《医述》曰:“饮食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气得以留尽,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去弃矣”。若脾虚则消化无  相似文献   

12.
<正> 脾胃位居中焦,如车之中轴,运转不停,生化无穷,供养不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养。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应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脾胃相合,则气血充沛,  相似文献   

13.
<正> 脾胃升降学说是前贤根据《内经》有关理论不断充实完善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其内容就是专论脾胃气机升降出入。也是专指脾胃功能变化而言的。《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者同居中焦,乃是人身升降之枢纽,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为脏,主运化而升清,把水谷精微之气上归于肺,肺朝百脉而内充脏腑,外溉经络以滋养全身。胃为腑,主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使糟粕秽浊之物下降肠道而排出体外。故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  相似文献   

14.
脾胃虚寒型胃痛证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表现看 ,虽病在胃 ,但病机却以脾虚为主。因饮食不节 ,过食寒凉辛辣或过度思虑劳倦 ,使胃气受损 ,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障碍。久之精微之气不能上输于脾 ,影响脾生化气血之权 ,脾气受损。李东垣指出 :“若胃气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 ,说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胃气不足 ,可导致脾虚。脾伤则阳气虚 ,阳气虚则生内寒。面色萎黄少华 ,四肢欠温 ,怠倦懒言均系脾阳虚的临床见证。《内经》还指出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说明临床中胃以实热证为多 ,脾以虚寒证多见。本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多在早春冬令、…  相似文献   

15.
张柏峰  康仓平 《陕西中医》2004,25(6):576-576,F003
1胃在人体的重要地位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气血精微之大源,与脾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主于受纳、腐熟、化生营卫气血,以充养全身。《素问.经脉别论》:“人受气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以清者为营,浊者为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相似文献   

16.
“脾为之使”出自《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以“脾为之使”的文辞解释以及含义为着眼点,结合上下文“胃为之市”分析其内在含义以及临床内涵:脾转输谷食精微,脾阳上输精微散精于肺,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原材料,从而滋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阳上输散布津液或四布输散津液,脾气散津并为胃行其津液,脾转输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枢纽,滋润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居五脏中央,与胃升降相因,维持五脏气机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试论脾胃     
陈道恒 《河北中医》1998,20(5):311-312
脾与胃,位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人之既成,虽得益命门先天之精气,以上形体之基,人之既长,却必赖脾胃后天之精微,以成形体之壮.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拟从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1 生理上为后天之本1.1 生化之源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又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阐明脾胃在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脾胃功能旺盛,则消化吸收功能健全,精、气、  相似文献   

18.
裘叶忠 《河南中医》2003,23(4):21-21
东垣名著《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为我们研究饮食保健和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一升一降 ,相互依赖 ,饮食水谷全由脾胃之功能 ,才能完成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运化与吸收。《内经》云 :“食入于胃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胃为饮食转化之枢纽 ,气血津液生化之器。故饮食与脾胃有着必然的生理和病理联系。饮食调和 ,脾胃健旺 ,则元气充沛 ,生机蓬勃 ;饮食不调 ,脾胃损伤 ,则元气衰减 ,生机不足。元气根于脾胃 ,与饮食息息相关。故东垣在研究《内经》有…  相似文献   

19.
徐爱华 《光明中医》2011,26(6):1233-1234
脾胃升清降浊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天有阴阳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为中土,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合。"《内经》把脾胃等脏器看成生理活动的同一系统,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升,是为了胃和降;胃之降,是为了脾之升。  相似文献   

20.
<正>胃气者,脾胃之气也。脾与胃同居中焦,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清降浊之功能。胃气理论,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