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组在形态学、遗传学和临床表现上都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西方国家约占30%~40%,而在发展中国家比例还要高些[1].这类肿瘤发生于淋巴结内或结外任何部位,可为原发或由其它低度恶性淋巴瘤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确诊的136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等资料。共获取136例肿瘤样本,根据肿瘤部位分为十二指肠23例,回盲部63例,其他小肠29例,直肠7例和其他大肠14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与肠道其他部位比较,回盲部和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部位的DLBCL患者主要为男性(P=0.042),国际预后指数较低(P=0.001),局限期肿瘤占比较高(P=0.015);回盲部乳酸脱氢酶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07),肠梗阻或穿孔率更高(P<0.001)。回盲部及其他小肠部位的DLBC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其他部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0.459)。50%肠道DLBCL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亚型。136例肿瘤样本中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占比为21%,回盲部及其他小肠标本均占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29%,与其他部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136例DLBCL肿瘤样本中约16%表达滤泡性淋巴瘤,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表型表达。十二指肠DLBCL的EBER1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5/23,22%vs 2/63,3%,P=0.001)。结论:肠道DLBCL以男性为主,回盲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回盲部和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DLBCL患者国际预后指数低,局限期肿瘤比例高,乳酸脱氢酶水平低,肠梗阻或穿孔的发生率高,惰性淋巴瘤发生率低。十二指肠DLBCL的EBER1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一组在形态学、遗传学和临床表现上都具有异质性的肿瘤。在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最新分类中,DLBCL被定义为:B细胞起源的、有大的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临床表现,需要高效力的化学治疗的一组恶性淋巴瘤。这类肿瘤发生于结内或结外,可原发或继发于其它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演进。DLBCL发病的具体机制不清,但Bc1-6基因与其关系较密切,可能与DLBCL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近年来一直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转化淋巴瘤的预后差,主要发生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转化,应用美罗华治疗后可出现CD20抗原表达的丢失,造成耐药和肿瘤进展,文献仅见若干个案报道,笔者结合所复习的相关文献资料,报道1例滤泡性淋巴瘤经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后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伴CD20抗原表达的丢失,旨在加深人们对此肿瘤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临床优选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它具有明显的生物异质性。survivin是调亡抑制蛋白家族的独特成员,它在各种肿瘤中包括某些类型的淋巴瘤中过度表达,新近发现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细胞增生的双重调节功能。许多研究还表明,survivin可作为DLBCL的一个独立的临床预后指标,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结合可在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治疗、改善预后。survivin选择性表达于肿瘤组织,为治疗肿瘤提供了理想的靶点,调节survivin的表达和功能可能成为治疗DLBCL的一个新途径。本文就survivin的作用机制,在DLBCL中的表达及其在DLBCL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等研究进展和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是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度侵袭性,占所有原发性CNS肿瘤的2.4%~3%[1]。95%以上的PCNSL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且主要为活化B细胞来源[2]。由于PCNSL常位于脑组织深部或病变常为多灶,且手术切除与活检相比并无显著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SUDHL-4的体外培养和小鼠成瘤条件。在不同条件下培养SUDHL-4细胞,对细胞生长形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分析;对肿瘤相关抗原表达进行免疫学分析;采用SCID小鼠皮下接种,对肿瘤生长情况和组织学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培养液中加入10%胎牛血清,SUDHL-4细胞在体外生长良好,并表达多数重要的B细胞和肿瘤相关标记。采用SCID小鼠皮下接种107细胞可成功地建立人DLBCL移植瘤模型,成瘤率70%,肿瘤的组织学表现类似于人DLBCL。结论:适当条件下培养的SUDHL-4细胞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符合人DLBCL的特征,并具有良好的致瘤性,可为人DLBCL的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约占成人NHL的30%~405,具侵袭性。1994年REAL分类正式提出DLBCL这一名称。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采纳该名称,并补充了6种新的形态学变异(variants)。DLBCL不仅形态多样,且生物学异质性显著,对治疗的反应可完全不同,目前常规的联合化疗可使约40%的患者达到持续缓解。随着人-鼠嵌合性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DLBCL的临床疗效,但仍有30%~40%的患者对治疗无效或治疗后迅速复发,疾病进展快,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为WHO2001分类中的较常见类型,但梭形细胞变异型DLBCL罕见。发生在面部软组织的梭形细胞性DLBCL国内尚未见报道。国际上仅在1984年Kluin报道过3例。此型淋巴瘤常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现将我院最近收治的1例梭形细胞变异型DLBCL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技术在其诊断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最常见类型,好发于老年人。近十年,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的应用,虽然显著改善DLBCL患者的预后,但是我国仍有30%~40%患者进展为复发/难治性DLBCL,并且其预后通常较差。因此,如何延长复发/难治性DLBCL患...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均为首位类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构成比的30%~40%,发展中国家高达60%,儿童所占的比例在10%以下。DLBCL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生长迅速并具有显著临床异质性的中度~高度恶性淋巴瘤。近年来,国外对DLBCL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有很多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较多进展,但国内研究较少,现将DLBCL在病理生物学上进展结合国内外文献简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Ki-67增殖指数(Ki-67PI)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型及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及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征及预后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NHL病例542例,所有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PI。分析其中初治且病例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82例并对其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依据WHO(2001)淋巴组织肿瘤分型方案,NHL分型不同,Ki-67PI亦不同。随NHL侵袭程度升高,Ki-67PI均值逐渐增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50%为区分惰性淋巴瘤与侵袭性淋巴瘤的临界值。82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研究显示,75%为区分DLBCL患者具有良好或不良预后的临界值,且Ki-67的表达与患者Ann Arbor分期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相关。按Ann Arbor分期及LDH水平分层研究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及LDH水平升高组中,具有B症状及IPI评分3-5分的患者、Ki-67PI≤75%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高于Ki-67PI>75%的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及LDH水平正常组中,具有B症状、Ki-67PI≤75%的患者3年OS高于Ki-67PI>75%的患者。结论:Ki-67PI临界值50%有助于区分惰性及侵袭性淋巴瘤。在DLBCL患者中,应用Ki-67PI临界值75%并联合B症状、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LDH水平等相关因素可综合评价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滤泡性淋巴瘤(FL)是淋巴瘤常见的病理亚型,仅次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位居第二位,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22%.FL在生物学和临床上都具有多样性,患者可表现为惰性、无症状或侵袭性、有症状、高肿瘤负荷.一线治疗方案的制定取决于病理组织学、肿瘤负荷以及患者的症状.FL的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自体或异体干细胞移植.早期FL患者首选放疗,晚期及复发FL患者可选择化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免疫放疗、干细胞移植.近年来,治疗淋巴瘤的药物越来越多,包括硼替唑米、雷利度胺、Ofatumumab,Epratuzumab等药物,而且治疗方案也不断更新.本文就近年来FL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郑涵露  赵小英 《临床荟萃》2020,35(3):282-288
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是少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近来不少研究发现CD5阳性DLBCL预后较CD5阴性DLBCL差,且极易出现中枢复发。本文将总结目前有关于CD5 阳性DLBCL在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及治疗预后方面的研究,以期对CD5阳性DLBCL有更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B淋巴细胞来源最常见的、且具有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本文就DLBCL的最新分型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合性淋巴瘤(CL)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与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3例少见类型的CL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3例CL中2例为转化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中1例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转化为DLBCL(Richter综合征);另1例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转化为DLBCL;第3例为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合并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结论 CL是一种特殊类型淋巴瘤.发生转化后的Richter综合征预后差;NLPHL预后较好,但可进展为侵袭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HL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一种侵袭性淋巴瘤,目前尚未有较好的分子标志物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其疗效及预后。本文通过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较,发现循环肿瘤DNA(ct DNA)可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能动态反映淋巴瘤信息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DLBCL细胞中的ct DNA可以通过二代测序结合PCR技术获取,从而进行基因标记,淋巴瘤相关基因的靶向测序,淋巴瘤体细胞突变的d PCR及异常甲基化检测;ct DNA与DLBCL的诊断、疗效以及预后息息相关,可以应用于DLBCL的早期检测、中期监测、预后监测等方面,使得ct DNA在DLBCL的使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一线治疗后常出现敏感复发或化疗抗拒,二线挽救治疗是其主要选择。本研究探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常规挽救化疗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996年12月~2009年9月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收治、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预后因素。结果截止2010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1.2~59.8个月),8例仍生存。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MST)11.2个月(0.8~59.8个月)。全组40例患者均接受二线挽救化疗,有效率60.0%(24/40)。1、2、3年生存率(OS)分别为42.7%、23.8%和15.9%。将国际预后指数(IPI)0~1分和2分合并为低中危组,3分和4分合并为中高危组,进行生存比较,低中危组中位OS为12.2个月,中高危组中位OS为4.1个月,差异统计学有显著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用常规挽救化疗预后差,生存期短。IPI评分是复发难治性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2011年67例DLBCL患者行auto-HSCT临床资料,观察生存结果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1月1日,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40(1-197)个月,3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0.6%和66.4%,5年OS和PFS分别为70.6%和63.8%。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为7.2%,1年和3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6.5%和23.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和移植前疾病状态是DLBCL患者auto-HSCT后长期生存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年轻、移植前肿瘤负荷低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