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B淋巴细胞来源最常见的、且具有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本文就DLBCL的最新分型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组在形态学、遗传学和临床表现上都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西方国家约占30%~40%,而在发展中国家比例还要高些[1].这类肿瘤发生于淋巴结内或结外任何部位,可为原发或由其它低度恶性淋巴瘤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3.
王樱姿  刘丰 《新医学》2015,(3):202-204
皮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并且可伴发恶性肿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其中40%的患者可有结外表现。皮肌炎伴发DLBCL的报道少见,该例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4.
51例原发性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1例原发于结内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使用的抗体有CD20、CD79α、CD45RO、CD3、Bcl-2、Ki-67、CD30、CD15、κ、λ、Cyclin D1、TdT、GFAP、CK、MPO等.对每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进行存活分析.结果51例DLBCL被重新分型中心母细胞性变型(CB)40例,B免疫母细胞性变型(B-IB)3例,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性变型(T/HCRBCL)1例,B细胞性间变性大细胞性变型(B-ALCL)2例,浆母细胞性变型1例,无法分类4例.Bcl-2阳性表达24例(47.1%).Ki-67指数中位数50.0%,35例(68.6%)≥40.0%.有随访资料的35例存活分析表明,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8.5%和35.3%,国际预后指数(IPI)≥3比IPI<3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1),有B症状比无B症状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5),Ki-67指数≥40.0%比<40.0%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5),BCL-2表达和不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I、B症状、Ki-67指数可以作为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而Bcl-2不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大B细胞淋N(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由于DLBCL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所以对于它确切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将对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GELTAMO-IPI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6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38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按GELTAMO-IPI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相似文献   

7.
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伴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男性较女性多见。而椎管内非霍奇金淋巴瘤较少见。我院曾诊治1例男性椎管内弥漫性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一类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左右.DLBcL的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极具异质性[1].如何根据不同的预后指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及寻找新的判断预后指标,以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存,是国内外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具有生物学异质性的B细胞恶性肿瘤.CD20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使得DLBCL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应用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后疗效不佳.因此,根据DLBCL的不同亚型及细胞起源,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DLBCL治疗关注的重点.本文就DLBCL的亚型及细胞起源等方面,总结DLBCL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D68+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LAM)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首诊为DLBCL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于同一医院收治的首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患者2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两组患者CD68+ LAM表达数目,并对不同临床特征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与有、无B症状者及疾病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结果 对不同年龄、不同Ann Arbor分期与有、无脊髓侵犯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6,3.798,2.214;P=0.024,0.009,0.043);不同性别、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有、无B症状与有、无巨大肿块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DLBCL患者的CD68+LAM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2,P<0.05);各IPI分级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60例DLBCL患者中,CD68-LAM高密度表达者为13例(21.7%),低密度表达者为47例(78.3%);CD68+ LAM高密度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76.9%(10/13),低密度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93.6%(44/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2.152,P<0.05).CD68+ LAM高密度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1个月,低密度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0.1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68+ LAM在不同恶性程度和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D10、bcl-6、MUM1蛋白表达与分子分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0年以来,经免疫组化和DNA微阵列研究,发现依据免疫表型和基因表达谱可初步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为生发中心样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两大类型。应用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这两类基因表达不同的DLBCL,5年生存率分别为70%和12%,GCB的预后明显好于non-GCB类型。国内尚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分型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标记2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UM1、bcl-6、CD10、bcl-2、Ki-67的表达。结果2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12例为生发中心细胞样型(GCB),16例为非生发中心细胞样型(非GCB)。非GCB型的增殖活性与GCB型相似;GCB型和非GCB型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3.3%(4/12)和56.2%(9/16)。结论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非GCB型多见,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脾脏的原发恶性肿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临床上较罕见,根据文献报道,脾脏的原发肿瘤仪占人体恶性肿瘤的0.64%。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侵袭性较强,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罕见的肠道复合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方法对1例肠道复合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周围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本例肠道复合性B与T细胞淋巴瘤在形态上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的两种区域,免疫组化ClY20和CD3(+),分子遗传学上同时有IgH和TCR基因重排.结论 肠道复合性淋巴瘤罕见,诊断需结合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输尿管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58岁。因双侧腰部不适在外院以左肾纤维化、左肾固缩行左肾切除术。术后1个多月出现全身浮肿,于当地医院行右输尿管双“J”管引流术,术后恢复良好,予以拔管,但拔管后半天即出现腹部胀痛、无尿。输尿管镜检查发现“右输尿管息肉”而再次入院,病程中未出现血尿。查体:急性痛苦病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隆起,肾未扪及,输尿管无压痛,肾区无叩痛。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均为首位类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构成比的30%~40%,发展中国家高达60%,儿童所占的比例在10%以下。DLBCL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生长迅速并具有显著临床异质性的中度~高度恶性淋巴瘤。近年来,国外对DLBCL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有很多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较多进展,但国内研究较少,现将DLBCL在病理生物学上进展结合国内外文献简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根据基因表达谱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至少可分为三种分子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CB—DLBCL),活化性B细胞样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BC—DLBC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后两者生长、增殖依赖于NF—κB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活化和NF—κB靶基因高表达。研究揭示,该信号传导通路可能成为治疗该类DLBCL的潜在靶点。现对NF—κB信号传导通路与弥漫性大B细胞瘤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宋萌萌  李曦芝  骆志成 《新医学》2022,53(4):301-304
滤泡性淋巴瘤(FL)转化的病例已有报道,但以皮肤损害为首诊表现的转化较为罕见。该文报道1例FL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53岁女性患者,其以乳房多发性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追问患者既往病史并行皮肤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后确诊。予以R2+ICE方案(R2: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I:异环磷酰胺,C:卡铂,E:依托泊苷)化学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并建议其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因经济问题患者及其家属放弃治疗,患者出院后2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性,38岁。左颈部、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个月,超声检查最大3cm×2.5cm×2cm,最小1.5cm×1cm×0.5cm。在当地医院切除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复查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滤泡型,2级)。采用COP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淋巴结缩小出院。同年因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及双侧腋  相似文献   

20.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必全  侯梅 《华西医学》2006,21(3):623-624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lymphoma,ALCL)在1985年首次由Stein[1]等提出和描述,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亚型,包括一组强烈表达CD30(Ki-1抗原)并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点的多型性大细胞增殖性疾病,又称为Ki-1淋巴瘤。根据WHO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