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TPF)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93侧)TPF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3侧中20侧参考CT扫描结果后更改分型,X线片与多层螺旋CT正确率分别为78.49%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854,P<0.01).28侧胫骨髁间棘骨折及15侧膝骨近端骨折在常规X线片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横轴位像、MPR及SVR成像在齿状突骨折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选择18例齿状突骨折病人,行X线和四层螺旋CT检查,将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和SVR处理,观察骨折细节,并比较X线平片、CT轴位、MPR及SVR之异同.[结果]多层螺旋CT-3D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各种类型的枢椎齿状突骨折.MPR可从任意平面观察骨折及其周围情况,VR可以显示骨折的立体关系.[结论]螺旋CT二、三、四维图像在齿状突骨折诊治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螺旋CT扫描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术(MPR)诊断肩部复杂骨折。方法1996年5月~2001年12月共收治肩部复杂骨折24例,其中肱骨近端移位骨折16例,肩胛盂移位骨折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X线片,15例同时行螺旋CT扫描及SSD和MPR,采用Neer分型法及改良Ideberg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比较螺旋CT扫描SSD和MPR技术与传统X线片在肩部复杂骨折分型诊断中的正确率,并评价螺旋CT扫描SSD和MPR技术在肩部复杂骨折治疗方案选择中的指导作用。结果经手术证实,16例肱骨近端骨折中,Neer三部分骨折10例,四部分骨折6例;8例肩胛盂移位骨折中,Ⅲ型2例,Ⅳ型3例,Ⅴ型3例。螺旋CT扫描SSD和MPR技术诊断骨折分型正确率为93.3%(14/15),而X线片诊断分型正确率为41.7%(10/2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isher精确概率法,P=0.02)。螺旋CT扫描SSD和MPR资料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结论螺旋CT扫描SSD和MPR能够在三维空间清晰地显示肩部复杂骨折的全部细节,有助于确定骨折分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能帮助理解骨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 2003年2月~2004年5月对83例86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3岁(17~63岁)。左55侧,右3l侧,3例为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均摄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按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方法,对常规普通X线片与结合CT扫描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发现并比较隐匿合并的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结果 86侧中19侧(22.1%)参考CT扫描结果后更改分型,其中7侧(36.8%)更改内固定手术方法,占全部86侧骨折的8.1%,30侧胫骨髁间棘骨折及13侧腓骨近端骨折在常规X线片检查中未发现,后经CT扫描证实。各分型间合并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虽然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但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多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胫骨上端骨质相对疏松,容易被股骨髁撞击,造成平台塌陷移位及交叉韧带断裂。因膝关节结构复杂,骨折块相互重叠,X线片及CT断面像很难全面客观地显示关节内骨折和移位程度。2001年5月至2003年9月我院诊治胫骨平台骨折34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薄层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容积漫游技术(VRT)重建,对比分析螺旋CT多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对肋骨骨折准确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的患者进行胸部正斜位检查和MSCT扫描,CT采集数据后进行薄层处理、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重建,将重建结果与X线平片对比观察。结果 MSCT不同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X线漏诊的肋骨骨折线和X线不能显示的肋软骨骨折。MSCT不同重建技术与临床符合率高。MSCT与X线平片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MSCT各重建技术之间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能提供更多直观、立体的信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在创伤性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创伤性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5例关节外伤患者进行普通X线片和MSCT检查 ,并通过多平面重建法 (MPR)、三维表面遮盖法 (SSD)及容积重建技术 (VRT)观察骨折细节。结果  1 2例隐匿骨折和 33例复杂关节骨折通过MS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范围和骨折块的移位。结论 MSCT对关节骨折的诊断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为手术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在创伤性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创伤性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关节外伤患者进行普通X线片和MSCT检查,并通过多平面重建法(MPR)、三维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观察骨折细节。结果 12例隐匿骨折和33例复杂关节骨折通过MS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范围和骨折块的移位。结论 MSCT对关节骨折的诊断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手术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行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分析CT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结果:本组56例,CT分型:Ⅰ型10例(17.8%);Ⅱ型,后外髁劈裂骨折5例(8.9%);Ⅲ型,后外髁塌陷骨折16例(28.6%);Ⅳ型,后外髁劈裂塌陷骨折2例(3.6%);Ⅴ型,后内髁劈裂及后外髁塌陷骨折23例(41.1%).经X线片做出诊断47例,漏诊2例(3.6%),可疑4例(7.1%),3例X线提示裂纹骨折,CT扫描和三维重建显示粉碎骨折(5.4%).结论:螺旋CT检查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显示骨折移位程度和骨折碎骨片方面,均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0.
华群  马维虎  赵刘军  方媛 《中国骨伤》2009,22(5):349-352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诊断寰枢椎骨折脱位并进行术后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手术前后X线片与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3D和MPR重建图像,其中男54例,女15例,年龄17~73岁,平均46.5岁.结果:运用CT薄层扫描及重建技术诊断全部准确,其中齿状突骨折49例(Anderson Ⅱ型35例,Ⅲ型14例);C1,2联合骨折(Jeffson骨折联合Hangman骨折合并C1,2不稳)9例;寰椎爆裂骨折合并枕颈不稳6例;枢椎椎体骨折5例.而X线片诊断准确38例(38/69),漏诊23例,6例未能作出诊断,2例误诊.术后69例CT图像均清楚显示金属内固定的准确位置,其中2例螺钉螺纹轻微穿破寰枢椎侧块(椎弓根)外侧骨皮质,3例螺钉螺纹轻微穿破寰椎后弓上侧骨皮质.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重建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寰枢椎骨折脱位的部位、类型及术后金属内固定位置,为临床确定骨折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术后疗效评价提供了可靠而直观的依据,可作为寰枢椎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术后评价的影像学首选检查方法,应该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三维重组(3D)与多平面重组(MPR)在腕舟状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7例腕舟状骨骨折患者经腕关节常规X线检查后,采用16层SCT进行腕关节的多层面扫描,在工作站上作3D及MPR影像后处理,就X线平片与16层SCT影像进行比较及综合分析。结果X线平片漏诊1例结节部骨折和2例不完全性腰部骨折,2例完全性腰部骨折误诊为不完全性腰部骨折,此5例平片漏误诊的骨折均为16层SCT予以确诊。讨论16层SCT能够显示X线平片难以诊断的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3D和MPR成像技术十分有利于观察腕舟状骨骨折的形态变化及移位情况,是16层SCT横轴位扫描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有利于手术方案的拟定。  相似文献   

12.
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对肩胛骨骨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使用SIEMENS PLUS4螺旋CT机对2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扫描,全部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SSD及VRT处理,并与X线、二维CT(2D 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D CT扫描的结果经临床与手术证实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经统计学分析,X线检查及SSD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44%和97.78%,假阴性率分别为17.65%和7.84%,X线检查的假阳性率为0.76%;VRT诊断正确率为100%。SSD、VRT检出骨折创伤的数量与X线、2D CT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是显示损伤的质量优于X线和2D CT。术后对8例进行3D CT复查,VRT能立体显示术后肩胛骨骨质及内固定物的形态与结构。结论:螺旋3DCT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手段,可指导手术计划的制定和内固定物的选择,应作为诊断复杂性肩部骨折的首选方法。VRT对骨折术后内固定物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的判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38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手术前均行X线摄片,而后行螺旋CT三维重建并与手术对照。螺旋CT的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床速3~5mm,重建间距1.5~3mm。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地显示了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折的分型和碎骨的描述上较平片优越,与手术中所见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更为精确地显示胫骨平台的骨折情况,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CT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学检查,根据CT图像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三柱),并据此分型,统计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发病率,并将结果与X线片分型(Schatzker分型)及术中所见对比,分析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 结果 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有21例X线片诊断结果与CT不符:其中5例无法确定诊断,16例分型错误.202例经CT或三维重建均获诊断分型.CT发现后柱骨折的患者为47例(23.2%),均与术中诊断符合.X线与CT分型符合率为89.6%,主要原因为X线片很难发现后柱平台骨折. 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分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并不罕见,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三柱分型能帮助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5年4月收集38例胫骨平台骨折分别行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检查,对照术中所见,分析比较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X线片检查2例无法明确诊断,骨折分型错误6例;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分型均正确。X线片与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确立诊断方面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分型和指导治疗方面,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明显优于前者。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三踝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56例三踝骨折病例,手术前均行X线正侧位摄片,螺旋CT的扫描参数为厚层2~5 mm,床速3~5 mm,重建间距1.5~3 mm,而后行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并与手术对照.[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明确的显示了骨折的具体情况,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折的分型和碎骨块的描述上较平片优越,与手术中所见相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更为精确的显示三踝骨折的具体情况,对术前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26例肩胛骨骨折病人行MSCT扫描,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由三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分析,统一评定。结果 本组26例均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明确判断骨折情况。其中发现肩胛骨体部骨折18处,肩胛颈骨折8处,盂缘骨折9处,盂窝骨折5处,肩峰骨折11处,肩胛冈骨折4处,喙突骨折3处;同时合并肩关节脱位6例,合并锁骨骨折7例,合并多发肋骨骨折13例。多平面重建可多方位更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的情况。三维重建能立体形象地显示肩胛骨骨折的范围和方向。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肩胛骨骨折情况。有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18.
三维影像学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三维影像学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自2002年6月~2004年10月对56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通过三维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观察骨折的类型及详细情况,其中15例进行了内固定术后髋臼复位情况的疗效观察。结果56例中SSD显示了53例骨折,3例未全部显示骨折线;SSD显示骨折的立体效果优于VRT,VRT在显示不明显骨折及细碎骨折块方面优于SSD,并且可以立体直观的显示术后髋臼的复位固定效果。结论三维CT成像技术对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固定方案的选择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VRT对术后疗效的判断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 8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工作站用动脉期薄层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3D成像中VRT自由切割成像及仿真内镜(VE)与其他后处理方法对腹腔干以上水平内膜破口的显示率。结果 87例中,De BakeyⅠ型19例,Ⅱ型5例,Ⅲ型63例。各种重建方法对内膜破口的显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VRT自由切割成像(81/87,93.10%)、MPR(80/87,91.95%)、CPR(79/87,90.80%)、轴位+VE(79/87,90.80%)、轴位(78/87,89.66%)、VR(41/87,47.13%)、MIP(22/87,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76,P〈0.001)。结论 CTVE能立体直观地显示破口位置,结合轴位图像可提高对破口的显示率;VRT自由切割成像对破口显示率较VR明显提高,优于MPR。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搭桥血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桥血管的价值。方法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叠400ms R-R间期重建,重建图像系列调入3D任务卡内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有无狭窄、钙化及吻合口情况。结果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29条桥血管,其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影像学评价;4例桥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狭窄变细,经DSA检查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