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张凤珍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3)
男,2岁,右阴囊肿物2个月,伴腹痛不适,于1990年10月27日入院。右睾丸呈弥漫性实质性增大,约6.5cm×6cm×6cm,周界清,轻微扪痛,皮肤表面呈暗红色,透光试验(-)。行肿物单纯切除术。病理查:卵圆形肿物一个,7cm×5.5cm×5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实性,质地较脆。镜下:瘤细胞呈疏松网状排列,部分呈腺泡状,乳头状,其 相似文献
2.
3.
本文14例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临床I期10例,Ⅱ期4例;9例行根治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仅1例有淋巴结转移,认为对无转移及无复发的以及年龄〈1岁的I期睾丸卵黄囊瘤病人可行单纯的一精索睾丸切除术,但应分期准确及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 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睾丸卵黄囊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儿童10例,成人2例;均行患侧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睾丸单纯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期Ⅰ期者9例,术后未常规进行化疗,2例复发;Ⅱ期者3例, 1例儿童患者术后行PVB方案化疗1个疗程,未复发;2例成人患者术后化疗2个疗程,其中1例术后4个月阴囊壁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另1例术后9个月出现腹膜后转移,患者拒绝手术后失访。结论 儿童的Ⅰ期睾丸卵黄囊瘤可仅行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不需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3岁或(和)≥Ⅱ期的患儿存在血行转移倾向,术后可根据病情选择化疗。成人睾丸卵黄囊瘤由于预后不良,需行睾丸切除术+腹膜后淋巴清扫术+术后化疗。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0岁,发现右侧阴囊内肿物半年余,伴有轻微胀痛并影响活动。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右侧睾丸明显增大,大小约15cm×10cm×10cm,质地较硬,表面光滑,附睾不能触及,精索及对侧睾丸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确诊的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睾丸声像表现。结果 17例患儿中,有12例超声诊断为卵黄囊瘤,有3例误诊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误诊为睾丸淋巴瘤。超声诊断准确率70.6%。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优点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确诊的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睾丸声像表现.结果 17例患儿中,有12例超声诊断为卵黄囊瘤,有3例误诊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误诊为睾丸淋巴瘤.超声诊断准确率70.6%.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优点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病例资料。结果3例患者术前行阴囊B超提示睾丸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甲胎蛋白(AFP)值均明显升高。3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为本病。3例术前、2例术后均未进行化疗,随诊1年未见复发症状。结论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可根据相关检查结果,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治疗方法为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可不作化疗,预后差。甲胎蛋白(AFP)及B超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组15例临床疑为睾丸肿瘤的患儿均进行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卢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均提示为睾丸卵黄囊瘤,弥漫型2例、局限型13例,肿瘤内部血供丰富。多普勒超声显示主要为低阻型血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声像特征及结合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睾丸卵黄囊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体外细胞培养的基础上,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ATRA对睾丸卵黄囊瘤细胞增殖影响,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VEGF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TRA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卵黄囊瘤细胞的VEGF mRNA表达水平下调,Western Blot显示实验组卵黄囊瘤细胞的VEG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两者下调作用均呈较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以抑制睾丸卵黄囊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肿瘤增殖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镜形态学观察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法,对5 例颅内卵黄囊瘤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颅内卵黄囊瘤典型结构为疏松网状结构区和实性细胞团块区共同存在,并可见Schiller 小体和玻璃样小体。AFP 阳性5 例,PLAP 阳性3 例,SP1 阳性3 例,HCG、CEA、CK、ER 全部阴性。提示:颅内卵黄囊瘤常伴有畸胎瘤和生殖细胞瘤成分存在,其形态学、发生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均与生殖腺卵黄囊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阴道超声检测卵黄囊,研究卵黄囊异常对妊娠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2例早期妊娠妇女进行阴道超声检测,测量卵黄囊大小,根据妊娠结果分正常妊娠组,自然流产组,观察卵黄囊正常,与妊娠结果的关系,结果:89例正常妊娠全部可见卵黄囊,其生长与孕周有关,即孕5-11周持续增长,孕12周缩小至消失,呈现一定规律性,卵黄囊异常率在正常妊娠及流产病例中有极显著差异(P<0.001),其敏感性(9/13)69.2%,特异性(88/89)98.9%,结论:早期妊娠卵黄囊测量对妊娠结果的预测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血管生长在卵黄囊瘤裸鼠模型中的作用,以及内皮抑素对模型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卵黄囊瘤裸鼠模型,分别采用1.5mg/(kg.d)及0.75mg/(kg.d)两个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局部注射干预,并皮下及瘤内注射生理盐水25ml/(kg.d)注射对照,共14天,每组10只。药物干预结束后,明胶-氧化铅悬浊液灌注法行肿瘤血管造影,观察肿瘤血管差异。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瘤AFP、VEGF、CD34。结果 (1)小儿恶性畸胎瘤裸鼠模型复制成功,AFP在移植瘤细胞胞质中有表达,肿瘤性质稳定。(2)肿瘤体积自第6天测量治疗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12天测量结果提示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肿瘤体积出现显著差异(P<0.01)。(3)免疫组化:VEGF表达范围及强度,治疗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小于低剂量组(P<0.05),两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MVD:治疗组均小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小于低剂量组(P<0.01),两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肿瘤血管造影:血管分布密度内皮抑素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组<实验对照组。结论内皮抑制素通过抑制VEGF的作用,减少血管发生,从而对卵黄囊瘤裸鼠模型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8例原发性卵黄囊瘤(YST)患者的CT表现。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8例Y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YST患者入院后均予以CT检查,然后对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研究中28例YST患者肿瘤位于性腺的有17例(60.71%),其中位于睾丸、卵巢处的分别有7例、10例,占比分别为60.71%、41.18%,均为单侧发病;9例(39.29%)位于性腺外,其中位于骶尾部、前纵隔、阴道的分别有6例、2例、1例,占比分别为66.67%、22.22%、11.11%。CT检测可见肿瘤浅分叶,且呈椭网形,18例(64.29%)肿瘤边界较为清晰,9例(32.14%)呈深分叶状形态不规则;8例(28.57%)边界模糊,肿瘤大小分析可见,肿瘤位于前纵隔、卵巢的相对较大,位于阴道、睾丸、骶尾部的相对较小。28例YST患者中,单纯型21例YST(75.00%),混合型7例(25.00%)。结论原发性卵黄囊瘤进行CT检测尤为重要,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12d大鼠胚胎脏层卵黄囊(VYS)向多胚层组织分化的潜能和在逆转录病毒感染下的肿瘤性转化特征。方法在不同培养条件、移植位点的条件下,观察VYS体内外分化的改变;另外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荧光蛋白基因(GFP)转染12d卵黄囊细胞,对GFP标记的转化细胞进行体内外研究。结果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均对体外培养的或体内移植的大鼠卵黄囊向三个胚层分化的进程无特异的导向性。将荧光蛋白标记卵黄囊克隆细胞接种在裸鼠皮下长出了未分化的间质细胞肉瘤。结论12d大鼠胚胎脏层卵黄囊具有向三胚层分化的潜能;逆转录病毒感染导致卵黄囊间质细胞发生肿瘤性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脂肪酸合成酶(FASN)免疫组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卵黄囊瘤患者60例(观察组)与正常健康人60例(对照组),选择两组的卵巢新鲜标本进行 FASN 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调查观察组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ASN 在观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 FASN 在观察组的阳性表达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60例卵黄囊瘤组织中,FASN 的表达在不同 FIGO 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N 在卵黄囊瘤中呈现高表达状况,能有效反应卵黄囊瘤组织的 FIGO 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况,与卵黄囊瘤病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泪囊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泪囊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泪囊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内眦肿物及不同程度溢泪、血性溢泪。经CT检查3例,泪囊钡剂造影、B超、MRI检查各1例。5例中有1例累及筛窦。经手术治疗或联合放射疗法,1例复发再次行鼻侧切开、上颌骨内侧部分切除术;其余4例无复发。病理学检查结果:鳞状上皮细胞癌2例,乳头状移行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各1例。结论泪囊恶性肿瘤的早期表现为血性溢泪、内眦韧带以上的实性肿块,易误诊为泪囊炎。对于累及筛窦者,根据病史特点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与原发筛窦癌鉴别。治疗应完整切除肿瘤,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射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早孕期通过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卵黄囊大小及形态变化,了解其与早期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469例早孕者,经阴道超声观察卵黄囊的大小、形态变化,详细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 卵黄囊表现为持续缓慢增长,直径最大出现在孕8周后,孕9周后逐渐缩小直至消失.6+~12周卵黄囊直径与5~6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黄囊过大或过小的妊娠流产率分别为47.1%和100.0%,形态异常的流产率为40.8%,卵黄囊未显示的流产率为100.0%.结论 卵黄囊大小异常或形态异常是妊娠预后不好的标志,阴道超声检查能为临床早期预测妊娠结局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