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爱娟  张晓莉 《吉林医学》2013,(32):6716-6717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的效果。方法:选择霉菌性肠炎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5.0%,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腹泻、流涕、纳差、呕吐、精神症状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能有效提高疗效,加快清除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生理盐水100ml,甲硝唑、硫氨磺胺嘧啶、氟哌酸、地塞米松、云南白药、锡类散混合液保留灌肠,七天一个疗程,临床观察1~2个疗程。结果:30例放射性肠炎患者,痊愈的20例,显效7例,好转3例。结论:使用中药保留灌肠在治疗放射性肠炎方面能提高疗效,减少病程的时间,保留灌肠刺激性小,患者比较容易接受,是放射性肠炎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大玲  李翠荣 《吉林医学》2010,31(6):767-768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西药对症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78.6%,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疗效显著,患者不适感轻微,易于接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用思密达保留灌肠法治疗小儿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2年内我院儿科收治的152例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6例患儿。为对照组患儿按照小儿肠炎的常规疗法进行治疗,为治疗组患儿在采取此病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进行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9%,二者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思密达保留灌肠法治疗小儿肠炎的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此病的首选疗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采用中成药增效黄连素胶囊(黄连,甲氨苄啶)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小儿肠炎62例,总有效率98.9%,提示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泄之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思密达保留灌肠法治疗小儿肠炎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抗病毒、退热、调节饮食等相关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对患儿在用药期间要对用药的反应和临床症状进行密切的监测并做好记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7.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思密达保留灌肠法治疗小儿肠炎具有许多优势,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较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214例小儿霉菌性肠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病与卫生习惯不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抵抗力降低以及出生时母亲产道霉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它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但其迁徙时间较长,对患者身心影响较大,严重时因长期出血造成失血性贫血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可威胁生命。使用锡类散配合中药行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11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间收治的该病患几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6例中男女之比为3.2:1;在6个月-3岁发病的占85.5%,高于其他年龄组;均在冬季发病;全部患儿的粪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阳性;经予以病毒唑及α-2b-干扰素抗病毒,口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思密达和肠道微生态制剂米雅利桑爱几A及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疾病,易导致患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治疗应予以抗病毒、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而抗生素无效。  相似文献   

12.
陈波 《河北医学》2001,7(6):506-50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克雷伯氏杆菌肠炎的临床特征,药敏试验及治疗等问题。方法:对经粪便细菌培养证实的51例小儿肺炎克雷伯氏杆菌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5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肺炎克雷伯氏杆菌检出率6.9%,51例病例中,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占78.4%,2岁以下婴幼儿占76.5%,药敏试验结果对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较敏感。结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是本地区小儿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易引起2岁以下婴幼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治疗上强调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止滥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100例与同期123例非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82%,心肌酶谱异常占76%,心电图异常者占52%,非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13%,心肌酶谱异常占11.3%,心电图异常者占5.7%(P〈0.005)。经大剂量维生素C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心肌酶谱很快恢复正常,但心电图恢复较慢。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引起的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心肌酶谱异常,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早期常规进行心电图,心肌酶检测,以便发现心肌损害,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46例疑似儿童肺结核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6例疑似儿童肺结核患者病例资料、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疑似儿童肺结核患儿经过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40例患儿排除了肺结核,6例患儿确诊为儿童肺结核转而进行正规的抗结核化疗。结论儿童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决定在未排除结核病的情况下,建议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肠炎的临床特征、药敏情况,0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经粪便细菌培养证实的43例迁延性、慢性肺炎克雷伯菌肠炎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3例中,3岁以下婴幼儿占95.3%,1岁以下婴儿占69.8%。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100%,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敏感率97.7%,对儿科较少用的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60.5%-76.7%,对常用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几乎均不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加用贝飞达,疗效满意。结论克雷伯菌易引起婴幼儿迁延性、慢性肠炎,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克雷伯菌有部分为产ESBLs菌株,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应选用敏感抗生素及调整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肠炎的临床特征、药敏情况,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经粪便细菌培养证实的43例迁延性、慢性肺炎克雷伯菌肠炎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3例中,3岁以下婴幼儿占95.3%,1岁以下婴儿占69.8%。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100%,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敏感率97.7%,对儿科较少用的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60.5% ̄76.7%,对常用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几乎均不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加用贝飞达,疗效满意。结论克雷伯菌易引起婴幼儿迁延性、慢性肠炎,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克雷伯菌有部分为产ESBLs菌株,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应选用敏感抗生素及调整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17.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3年住院的RV肠炎患儿的年龄、发病日期、症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发症及院内感染情况。同期住院的非RV肠炎作为对照,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小儿RV肠炎大多数发病于11月-次年2月,主要侵犯6~24m的婴幼儿。院内获得的RV肠炎占全部RV肠炎的24.8%。RV肠炎组水样或蛋花汤样便的发生率67.6%,为非RV肠炎组的1.7倍;呕吐的发生率80.7%,为非RV肠炎组的2.2倍;呕吐发生于腹泻前56.6%,为非RV肠炎组的3.9倍。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都具有极显意义(P<0.001)。两组比较,发病年龄、发热情况、呼吸道症状及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差异无显意义(P>0.05)。【结论】RV肠炎构成本组小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因。院内感染是RV肠炎值得重视的感染途径。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呕吐发生率高、特别是呕吐常发生于腹泻前是小儿RV肠炎的临床症状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的中转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1980.5-1999.5急性坏死性小肠炎23例由内科治疗而中转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存活16例,成活率69.6%,死亡7例(死亡中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4例,高热抽搐1,肠瘘出血2例)。结论:在内科 具有下列条件下转手术:(1)严重腹胀;(2)腹膜刺激症状;(3)出血量多;(4)机械性肠梗阻,乘余的短肠行小肠倒置术和“6”形,“9”形小肠吻主。强调具有述指征,及早手术处理,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体肠炎患儿血PCT、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的32例细菌性肠炎患儿、30例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血PCT、CRP进行检测。结果:以PCT>0.5μg/L、CRP>10mg/L为阳性阈值,细菌组的PCT、CRP阳性率分别为87.5%、84.4%,病毒组的PCT、CRP阳性率分别为20.0%、40.0%,细菌组较病毒组高(P<0.01)。CRP诊断细菌性肠炎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较PCT小。结论:血PCT、CRP检测对鉴别小儿肠炎的病原体有重要临床意义,而PCT检测较CRP诊断细菌性肠炎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内眼炎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儿童感染内眼炎的致病原因,就诊时间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儿童感染性内眼炎12例,占57.14%,其中眼球萎缩5例,新生血管青光眼1例,视网膜脱离4例,经玻璃体切割和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18例,其中9例视力提高,结论:一次性注射器是导致儿童感染性内眼炎的主要原因;及早期诊行玻璃切除术可挽救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