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它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而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增加而引起,发病机制未明.西医主要以皮质激素和脾切除为治疗手段,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但均未能使ITP的疗效有较大的提高.祖国医学无此病名,多数学者将其归入"血证"、"发斑"、"虚劳"范畴.现将近年来ITP的中药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对以后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郑魁山氏"温通针法"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作用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郑氏传统针法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对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用"温通针法"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5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患者升高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正常(P<0.05);患者微循环的管袢数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袢顶直径、管袢长、管袢交叉数、管袢畸形数、血流速度、白细胞数等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微循环状态是"温通针法"治疗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因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的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等.本病属中医"血证"、"发斑"、"肌衄"、"葡萄疫"等范畴.笔者工作多年,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释"得气"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释"得气"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血证"、"紫癜"、"衄血"等范畴。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血液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将其统一命名为"紫癜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一百年前的"扶阳学派"近年有复兴之势.借鉴历史和当今中医现状及人们体质和疾病的态势分析其原因,认为中医界存在"人数多、学历高,临床水平低"的不正常现象,"扶阳学派"正是在中医"异化""西化"和"退化"的低谷时期,应对人群体质和疾病的态势而复兴的.重温经典,重视阳气是中医回归自身发展得以振兴的正道.  相似文献   

8.
司外揣内构筑"现象-状态医学"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据此把中医学从医学科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推动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深化,促使中医学按照自身规律向成熟的科学学科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9.
加强医疗卫生行业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医疗卫生行业领导干部自身修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周福生教授的"血三脏"理论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介绍了周福生教授凭借自身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太极图说"结合"脏与脏关系",提出"三脏一体"模式作为脏腑辨证的一种补充."血三脏"模式是周师通过自己临床治疗血证的经验而提出的,属于"三脏一体"的"心-脾-肝"模式,有6种分型,对解释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优化临床用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广泛皮肤或黏膜出血,重者出现内脏出血。实验室检验表现为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1]。祖国医学认为,特发性血小板紫癜与"血证"、"发斑"、"葡萄疫"、"肌衄"、"紫癜"等息息相关。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外受邪热,血热妄行;瘀血停阻,血不归经;脾胃亏虚,气不摄血;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而不同"是中医学坚持自身特色,兼容并蓄,不断继承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精髓,中医学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目标是达到阴阳和谐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化疗后血小板降低(CIT)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规范治疗.目前中医学者多从"血虚""虚劳"论治,治以温补脾肾、补气养血等方剂.我们临床观察发现,部分CIT患者辨证属于"热伏营血,毒瘀骨髓",病因与化疗药的寒热属性、患者体质、病程等因素有关.CIT因为经常引起出血应归于中医"血证"范畴而非"虚劳""血虚","血证"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现代相关理论与临床资料,对<灵枢·根结>中的"根、溜、注、入"与五输穴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比较认为."根、溜、注、入"与五输穴在内容、意义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根、溜、注、入"是从腧穴中体现出经络理论的应用,而五输穴是体现腧穴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谈"未病"、"治未病"与"逆针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前提.古老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针灸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黄子明  侯丽  李蕊白  王冲  何昊  杨盼  张雅月 《世界中医药》2021,16(3):381-383,39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ITP的中医病名为"紫癜病".陈信义教授团队认为ITP的病机为"脾气亏虚、脾不统血",拟定健脾益气摄血方,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并为此开展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其免疫调控效果,以期阐明其具体起效机制.文章就陈...  相似文献   

17.
系统地介绍了周福生教授凭借自身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太极图说"结合"脏与脏关系"提出"三脏一体"模式作为脏腑辨证的一种补充,"血三脏"模式是周师通过自己临床治疗血证的经验而提出的,属于"三脏一体"的"心-脾-肝"模式,有6种分型.通过以下几方面阐释"血三脏"模式:1)"血三脏"模式的提出;2)"血三脏"模式与"血室"的关系;3)"血三脏"模式与"血分"的关系;4)"血三脏"模式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实践证明:"血三脏"模式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先进性.对解释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优化临床用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由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中并无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名的记载,但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相关论述颇多。现代医家根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为"虚劳"、"血证"等范畴。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为慢性起病,多归为"虚劳"范畴。经临床观察,发现其病机多为肝郁脾虚,治疗上以益气养血、疏肝健脾为主。现将临床中治疗有效病例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系统地介绍了周福生教授凭借自身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太极图说"结合"脏与脏关系"提出"三脏一体"模式作为脏腑辨证的一种补充,"血三脏"模式是周师通过自己临床治疗血证的经验而提出的,属于"三脏一体"的"心-脾-肝"模式,同时就"血三脏"模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做相关探讨,分别就其中医学基础及现代医学基础做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痰火扰心"所见之精神病及其证候特点与治疗,以及"痰火扰心"之发展演变与治疗原则做了论述."痰火扰心"之痰火,非五志过极化火,火炼液为痰所致;系患者自身所具之禀赋性痰易生,阳易盛,痰易阻脉道使阻郁之气化火;或痰易生,气易实而化火之体质与病理倾向性使然.应规范"痰火扰心"证之症状表述,同时,应明确界定其病理含义,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