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起搏治疗神经介导性晕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介导性晕厥(综合征)又称神经反射性晕厥是指多种因素触发的过强的神经反射,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从而导致晕厥发作。神经介导性晕厥包括:(1)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2)颈动脉窦综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s,CSS);(3)其他反射性晕厥。  相似文献   

2.
晕厥在临床中常见 ,多与心脏、代谢疾病以及神经反射有关。一般地说 ,与心脏和代谢疾病有关的晕厥依靠目前的临床检查技术多数可以明确原因 ,但与神经反射有关的晕厥诊断比较困难。以往所谓不能解释的晕厥 (Unexplainedsyncope)中绝大部分与神经反射有关 ,现在统称其为神经介导性 (Neurallymediatedsyncope)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包括许多不同类型 ,这些类型的共同特点是某些触发因素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或伴一定程度的迷走神经张力升高 ,从而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伴有或不伴心率减慢 )…  相似文献   

3.
倾斜试验的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厥在临床中常见,多与心脏、代谢疾病以及神经反射有关。一般地说,与心脏和代谢疾病有关的晕厥依靠目前常用的临床检查技术多数可以明确原因,但与神经反射有关的晕厥诊断比较困难。以往所谓不能解释的晕厥(unexplained syncope)中绝大部分与神经反射有关,现在统称其为神经介导性(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包括许多不同类型,这些类型的共同特点是某些触发因素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或伴一定程度的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从而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伴有或不…  相似文献   

4.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厥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病症,可有许多原因引起。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研究发现晕厥的发病率存在2个高峰年龄组,分别为青少年和老年。其中在青少年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5~19岁之间。晕厥的病因复杂。其中神经介导(反射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病因,而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反射性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有资料显示,神经介导晕厥最多见(6l%~71%),其次为脑血管和精神性晕厥(11%-19%)、心源性晕厥(6%)。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病例报道149例(平均年龄10.4岁)晕厥患儿中,VVS占54.1%,  相似文献   

5.
血管迷走性晕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中的最常见晕厥原因,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及心率减慢,造成脑部低灌注缺氧而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VVS发作前有情绪紧张、长时站立等诱因并伴有典型的前驱症状。VVS是一种预后相对良好的疾病,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发作频繁、症状重者可考虑药物、起搏器或神经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6.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系列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激素在VVS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茶酚胺类、血管加压素、腺苷、神经肽、肾上腺髓质素、心房利钠肽、内皮素-1等均可能涉及其中.本文对神经内分泌激素在VVS发生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VVS临床有效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神经血管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良导致的,表现为外周血管阻力和心率调节异常。VVS是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在高风险职业人群如飞行员、  相似文献   

8.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长RR间期,其中部分由心血管反射因素触发而引起功能性心动过缓或传导延缓、中断,严重者可引起晕厥,后者又称之为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心脏自主神经节(GP)消融在近二十年中发展迅速,并已被证明是治疗VVS及相关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影响GP消融成功率的因素包括:具体的消融部位、GP定位、手术技术、消融终点评估以及其他干预措施的整合。文章就GP消融治疗VVS及心动过缓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晕厥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在急诊患者中约3%,住院患者中约6%。引起晕厥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原因不明,其中,与神经反射有关的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和排尿性晕厥等[1]。VV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不明原  相似文献   

10.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最常见的晕厥类型,1932年Lewis提出这一命名后沿用至今。据统计约有40%以上晕厥属于VVS,其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导致诊断、治疗相对比较困难,近年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其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发生于健康人群中,其发生机制是神经心脏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于那些反复发作、有严重心脏抑制、多种治疗无效的病例可以植入心脏起搏器,目前最常应用的是具有频率骤降反应(rate drop response,RDR)的双腔起搏器。选用一种受心肌收缩力感受器驱动有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2例VVS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指心血管反射异常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其特征是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一般认为VVS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是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易造成身体伤害。目前暂无有效方法治疗VVS。起搏治疗的临床获益尚存在争议,仅用于晕厥反复发作和发生心脏停搏的患者。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表明闭环刺激起搏可减少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心脏抑制型VVS的发生,有望成为治疗VVS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总结。方法 177例患者经倾斜试验确诊为VVS,对其VVS的类型、年龄段分类、发作晕厥的症状和体征、不同季节发生情况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统计。结果血管抑制型56例、心脏抑制型6例、混合抑制型115例,分别占31.6%、3.4%、65.0%。所有患者在晕厥发生前均有心率突然增快,继之突然下降的过程,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停搏等心率缓慢的症状。倾斜试验阳性与季节似乎无关。年龄在40~59岁之间的人群中VVS发生较高。β受体阻滞剂治疗VVS有效。结论 VVS可能是自主神经失调所致,β受体阻滞剂抗交感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倾斜试验(HUT)中三种不同反应类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进行心率变异分析(HRV),探讨其不同的发病机制。方法54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倾斜75度进行持续45min的基础倾斜试验(BHUT)或只到发生晕厥,阴性患者于BHUT结束时恢复到平卧位,含服硝酸甘油0.3mg,然后倾斜75度进行持续20min的硝酸甘油诱导的倾斜试验(NTHUT)或只到发生晕厥,试验过程中进行间隔3min的心率变异分析。结果VVS患者中,血管抑制型(VD)和心脏抑制型(CI)均为8例,阳性率为14.8l%;混合型(MX)10例,阳性率为18.52%。倾斜75度后三组VVS患者的LFn值均增大,HFn值均减小;晕厥前3min时三组VVS的LFn值均升至最高,HFn值降至最低;晕厥时三组VVS患者的LFn值与晕厥前3min相比明显下降,但与倾斜前相比无明显差异;CI和MX组的HFn值与晕厥前3min相比明显增高,与倾斜前相比变化不大,VD组的HFn值与晕厥前3min相比无明显差异;未晕厥组在HUT过程中交感神经活性逐渐增大,试验结束时达到最大,迷走神经活性逐渐减小,试验结束时达到最小。结论VVS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不同类型的VVS患者具有不同的神经调节障碍。  相似文献   

15.
正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晕厥类型[1]。VVS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和(或)心率减慢,大脑因灌注不足而造成一过性缺血,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可在数分钟内完全恢复,而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VV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是Bezold-Jarisch反射:由于长时间站立、脱水等  相似文献   

16.
晕厥包括神经介导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不明原因的晕厥。其中神经介导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景性晕厥、颈动脉窦晕厥和精神性晕厥。本文阐述了神经介导性晕厥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对神经介导性晕厥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从门诊或住院患者中抽取600例VVS患者进行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在体检中心抽取5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VVS患者社会支持低于正常人(P<0.05);按不同年龄组、性别及迷走性晕厥类型进行分组,不同组间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均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45岁的男性血管抑制型迷走性晕厥患者社会支持程度低。结论临床医生应评估VVS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患者适应疾病过程,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际军  张淑玲  朱长友 《山东医药》2008,48(46):106-106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常见的晕厥类型,其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导致诊断、治疗相对困难。大多数专家认为,对于发作次数少,发作前有明显的前驱症状的VVS患者可以暂不治疗,而只有对那些发作频繁、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及高空作业、司机等特殊职业者,对晕厥发作无前驱症状的患者(特别是晕厥导致外伤),或晕厥时有癫痫样发作或大小便失禁的患者,需要进行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9.
晕厥是指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伴体位张力消失,常能自行恢复,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血压急剧下降导致脑血流中断8秒以上造成的脑组织缺氧。根据晕厥的不同病因,通常将晕厥分为四类:①心源性晕厥;②脑源性晕厥;③低血糖与严重贫血性晕厥;④不明原因的晕厥。不明原因晕厥是指通过常规体检、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MRI、血液检查等仍不能明确病因的晕厥。在不明原因的晕厥中,最常见的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现就此病的诊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最常见的神经介导性晕厥,常通过倾斜试验(TTT)确诊。 方法 1997年8月~2000年12月巴黎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对826例有晕厥史而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未行药物治疗者进行分析。对其中完全符合标准的312例不能解释晕厥原因的健康人予以注册研究,平均年龄(36±15)岁;另设100例先前TTT正常反应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经TTT检测,先平卧10min,再倾斜70°持续到45min或发生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