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受神经远端终末器官对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 1 0只 ,动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 :在近端切断腓总神经 ,其远断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进行端侧吻合 ;B组 :同A组两神经端侧吻合后 ,在距吻合口 1 .5cm处切断其与终末器官的联系 ,并将连接肌肉的腓总神经远端反折固定在邻近的肌肉组织。术后 1 2周取吻合口处的神经标本 ,甲苯胺蓝和抗神经微丝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检查及图像分析。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及神经微丝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说明A、B2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纤维结缔组织含量及神经纤维丝排列 ,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终末器官对促进端侧神经吻合后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受神经远端终末器官对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10只,动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在近端切断腓总神经,其远断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进行端侧吻合;B组;同A组两神经端侧吻合后,在距吻合口1.5cm处切断其与终末器官的联系,并将连接肌肉的腓并且叫神经远端反折固定在邻近的肌肉组织,术后12周取吻合口处的神经标本,甲苯胺蓝和抗神经微丝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检查及图像分析。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及神经微丝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说明A、B2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纤维结缔组织含量及神经纤维丝排列,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终末器官对促进端侧神经吻合后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神经端侧吻合处不同接触面积对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观察面积因素在神经端侧吻合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损伤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修复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5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支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吻合于胫神经。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端侧吻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三组大鼠进行组织形态学、腓肠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B组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检测指标在8周时与A组比较,各项检测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O.05)。结论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后行神经端侧吻合法修复神经,神经纤维再生良好;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人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吻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4.
神经端侧吻合术与侧侧吻合术再生能力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侧侧吻合术后神经再生的情况.方法Wistar大鼠22只,分成A、B两组,每组11只.A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并在胫神经干上外膜开窗后,与胫神经干作端侧吻合;B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与胫神经作侧侧吻合.术后3月,行形态学、电生理检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评价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两组间神经纤维的数目、面积、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背根神经节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端侧吻合术与神经侧侧吻合术的再生能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其特点. 方法取SD大鼠75只,在股骨中下段切断腓神经,将近断端逆转90度包埋于肌肉中.随机分为5组.A组:将截取的左颈总动脉套接于右侧正常胫神经侧方与腓总神经远端2 mm距离之间,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不予切除;B组:在胫神经套接部外膜开窗1.0 mm;C组:腓总神经切断14天后再予动脉套接,余同B组;D组:同B组,且于动脉套接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neural growth factor, NGF)1 ml;E组: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缝合形式直接缝合于胫神经的一侧,外膜开窗1.0 mm.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组织学、电镜和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结果 4周时C、D及E组周边区域有神经纤维轴突和髓鞘再生,A组则无神经纤维生长; 8周时C、D及E组再生神经纤维较B组多,E组神经纤维较C、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周时C、D及E组神经纤维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有较丰富的神经再生,与神经端侧直接吻合的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端侧2 mm距离动脉套接可作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再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目的 观察神经端侧吻合后未受损神经纤维侧支再生的情况。 方法 实验将Wistar大鼠一侧腓神经切断,在胫神经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与胫神经作端侧吻合。术后3个月取吻合口处胫腓神经,用神经纤维分离技术分离出单根神经纤维,观察神经纤维生长方向;同时取远端腓神经作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 结果 在吻合口处可见到胫神经纤维发出侧芽,侧芽与胫神经伴行一段距离后呈“Y”形分叉离开胫神经,侧支再生的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端侧吻合中供体神经对于受体神经再生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每组后肢共20侧。A组:左侧腓总神经的切断后,同时行在左侧胫神经待吻合口处先开窗后再横向切开一半,后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吻合法45°缝合于胫神经开窗处(已横向切开一半处)。B组:除不作供体胫神经的横向切开一半的处理外,其余与A组处理相同。术后2个月行组织学检查,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电生理检查,胫前肌肌湿重量,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量。结果:两组肌湿重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差异(P〈0.05),腓总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的差异(P〈0.01),A组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小于B组。结论:说明我们对供体神经进行横向切开处理对于神经再生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胫神经的横向切开一半的处理对于胫神经产生了影响,在促进神经再生的同时需要重新对供体神经横向切开的范围进行更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鼠腓总神经"π"式桥接于胫神经再生的原配连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腓总神经被切断桥接于胫神经后,再生的腓总神经纤维的来源。方法将大鼠右侧腓总神经在胭窝处剪除约5mm后,将断裂的腓总神经近端和远端分别就近与同侧胫神经上的外膜窗施行端侧吻合,吻合口间距约10mm;动物存活24个月后,将手术侧近端吻合口以上胫神经剪断,再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远段腓总神经干内,72h后取材并经四甲基联苯胺显色显示脊髓L3-6节段神经元和L4、L5脊神经节细胞,同时取腓总神经远段行电镜观察神经纤维再生状态。结果远段腓总神经再生神经纤维清晰、明显,神经纤维比正常者略细;脊髓L3-6节段和L4、L5脊神经节均见到蓝染细胞。结论断裂腓总神经“π”式桥接于胫神经,至少有部分再生神经纤维经腓总神经近段来源于原配神经的胞体。  相似文献   

9.
神经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神经多个端侧吻合后远端神经的再生情况,并与一干单一神经端侧吻合进行比较,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成A、B组。A组:于右侧锁骨下将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切断,并在正中神经干侧方的外膜上分别开3个1mm“小窗”。将离断神经的远端依次端侧吻合到正中神经的“开窗”处,B组:于右侧锁骨下将尺神经切断,远端端侧吻合到正中神经侧方的“开窗”处,两组左侧均不予处置,为对照侧,术后行神经电生、组织学、电镜及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结果:神经端侧吻合后,肌皮神经、尺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远端均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且A、B组的尺神经远端神经再生数量的差异显著性。两组的正中神经主干功能的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鼠类动物神经端侧吻合后,远端神经可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规端侧缝合方法进行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实验研究,观察神经再生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效果更好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用6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出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90°断面,行腓总神经端端缝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同时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以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进行神经束膜及外膜缝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组织学、肌湿重、神经电生理检测,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及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 螺旋式改良缝合组(C组)观察指标均优于常规端侧缝合组(B组)(P<0.05),与端端缝合组(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对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明显优于常规端侧缝合法.结论 神经断端采用螺旋式改良缝合后,神经再生良好;螺旋式改良缝合法较常规端侧缝合法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入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缝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当临床遇动力神经缺乏时,采用神经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可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