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金阁 《眼科研究》1992,10(3):213-216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一种单侧或双侧坏死性视网膜炎和血管炎综合征。1971年首先由日本浦山晃(urayama)等报告6例急性葡萄膜炎,同时伴有视网膜动脉周围炎和视网膜脱离,命名为桐泽型(Kirisawa type)葡萄膜炎。此后,Willerson 等(1977)和young 等(1978)先后报告了与其相似的病  相似文献   

2.
单侧性急性视网膜坏死偶见于葡萄膜炎。从临床方面观察,发生葡萄膜炎及视网膜脉管炎之后几个月内,视网膜遭到严重破坏,其原因尚不清楚。已报告有同样特点的病例约有30例之多,而对此疾病的名称仍有争论。在日本称之为桐泽(Kirisawa)型葡萄膜炎,而在美洲及欧洲,则称之为坏死性血管阻塞性视网膜炎及双侧急性视网膜坏死(BARN)。最近则使用双侧性急性血管性视网膜坏死这个名称。作者报告男女各1例,分别为20及67岁,视力减退,眼前部有炎症,眼压略高,视网膜周边部有黄白渗出物及血管周围出血,荧光造影显  相似文献   

3.
急性视网膜坏死首先是日本U:ayama等于1971年报告6例,均为单眼发病,称其为桐泽型色素膜炎,此后英美文献报告同样病例.但多为双眼发病称为双侧急性视网膜坏死、坏死性血管闭塞性视网膜炎等,我院近几年收治12例,现报告并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视网膜坏死 (ARN)于 1971年首先由日本浦山晃等报告 6例 ,称为桐泽型色素膜炎。此后 ,英国的 Willerson等(1977)和 young等 (1978)先后报告了与其相似的病例 ,分别称为坏死性血管闭塞性视网膜炎和双侧急性视网膜坏死。近年来 ,国内外对此病报导增多 ,均称为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并对其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经过、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面作了详细叙述。近来我院遇到 2例急性视网膜坏死误诊为青光眼的病人 ,现报告如下。例 1 吕×× 男  5 2岁 住院号 115 86 9 半月前左眼于突然眼红、胀痛、伴视力下降 ,到市人民医院求治 ,诊…  相似文献   

5.
急性视网膜坏死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 ARN)是一组包括了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融合性坏死性视网膜炎,闭塞性视网膜动脉炎、视神经病变等多种表现的眼部综合徵。1971年由日本学者Urayama等人首次报道,因此又称为桐泽型葡萄膜炎。1982年Culberstson根据病理检查电镜证实,视网膜各层均有单疱病毒,因此认为ARN是与疱疹病毒感染有关的眼部毁坏性炎症。本文将近两年临床对该病诊断治疗情况分析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retialnecrosis,ARN)是疱疹类病毒感染引起的综合征,典型表现包括: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血管闭塞性坏死性视网膜炎等。视网膜脱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1998年11月5日,我院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伴视网膜脱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5岁。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1周,于1998年11月5日入院。患者二月前因左眼反复红痛、畏光、视力下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葡萄膜炎”,予激素、散瞳等治疗无好转。1周前左眼突然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及闪光感。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光感,光定位准确。右眼未见异常。左眼角膜透明,K…  相似文献   

7.
急性视网膜坏死起始于急性发作的眼前、后节的葡萄膜炎,继之出现视网膜脉管炎,视网膜坏死与多发裂洞形成,视网膜脱离,视力丧失。病因不明。目前,各种治疗均不能阻止病情发展。1971年首先由日本浦山、山田等人报告6例急性葡萄膜炎合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和视网膜脱离,将其命名为桐泽型葡萄膜炎。1978年Young等报告4例临床症状与其相同的病例,称为急性视网膜坏死。本病多为双眼先后发病,在欧美多称为双侧急性视网膜坏死。  相似文献   

8.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是视网膜血管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闭塞性小动脉炎、玻璃体炎和视网膜炎.本病发病急,早期多呈严重葡萄膜炎表现,1971年日本Urayama首先报告6例单眼患者,命名为桐泽型葡萄膜炎[1].以后认识是病毒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细胞的直接侵害.  相似文献   

9.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是视网膜血管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闭塞性小动脉炎、玻璃体炎和视网膜炎.本病发病急,早期多呈严重葡萄膜炎表现,1971年日本Urayama首先报告6例单眼患者,命名为桐泽型葡萄膜炎[1].以后认识是病毒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细胞的直接侵害.  相似文献   

10.
中西药联合治疗双眼急性视网膜坏死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李林,姚达强,郭海科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一种单侧或双侧坏死性视网膜炎和血管炎综合征。临床上较少见,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健康人。男性较多,单眼多见,亦可累及双眼。临床表现为三大特征:急性葡萄...  相似文献   

11.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3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 ARNS)又称桐泽氏病是一种以葡萄膜炎急性发作开始,相继出现视网膜动脉周围炎,葡萄膜炎,视网膜坏死、脱离,伴周边部多发性裂孔的严重眼病。Willerson等(1977)和Yang等(1978)先后报告了与其相似的病例,分别称为坏死  相似文献   

12.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于1971年首先由日本浦山晃(Urayama)等报告6例,称为桐泽型色素膜炎,此后英国的Willerson等(1977)和Young等(1978)先后报告了与其相似的病例,分别称为坏死性血管闭塞性视网膜炎和双侧急收稿 19990810本文编辑 张知达作者单位 471002 河南省洛阳市,洛阳铁路医院眼科性视网膜坏死。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增多,均称为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近来我院遇到2例误诊为青光眼的病人,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52a,因右眼突然视物模…  相似文献   

13.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一种由疱疹类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动脉炎、视网膜血管炎、融合性坏死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病变及视网膜脱离为特征的眼部综合征。但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并伴有视网膜脱落的高风险,临床诊断较难,且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治疗该疾病需要长期使用一种或多种抗病毒药物,且副作用较多。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ARN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一种单侧或双侧坏死性视网膜炎综合症,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且难以治愈的视网膜病变,通常在几天或几周内即可导致失明。近几年国外报告病例增多,国内已报告50余例。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健康人,男性较多,单眼多见。现报告1例双眼急性...  相似文献   

15.
急性视网膜坏死 (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是一包括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融合性坏死性视网膜炎、闭塞性视网膜动脉炎、视神经病变等多种表现的眼部综合征。目前认为ARN与疱疹病毒感染有关。治疗用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支持疗法。但 ARN的预后极差 ,虽经积极的抗病毒、抗炎治疗 ,仍可能由于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病变、低眼压而导致严重的视力障碍〔1〕。其中以视网膜脱离对视力的损害最为严重。据 Clarkson等统计〔2〕ARN患者发病后 1~ 7个月 (平均 3个月 )约有 75~86 %的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尽管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可以缓解视网膜…  相似文献   

16.
吴泽群  孙熠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7):1261-1264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S)是以急性葡萄膜炎、闭塞性视网膜动脉血管炎、融合性坏死性视网膜炎及后期的视网膜脱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眼部综合征,部分患者早期可合并有眼压升高.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可能和病毒感染有关,主要以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等病毒感染为主,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专科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等.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发病急,进展速度快,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治疗棘手,预后较差,是眼部致盲的重要眼病,一旦确诊,及时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病毒、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及必要时需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研究表明,早期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阻止病情进展,提高患者视力.因此,早期确诊及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非常重要,本文将结合文献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浦山晃等于1971年报告6例伴有视网膜动脉周围炎和视网膜脱离的急性色素膜炎,将其命名为桐泽(Kirisawa)型葡萄膜炎。Young等(1978)报告4例病人,临床表现与前者相同,称为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嗣后,欧美、日本报告病例增多,近年来国内已有报告。1984年以来,我所见5例病人,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病人系1984年11月~1986年5月就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健康者的周边坏死性视网膜炎和视网膜动脉炎综合征由Urayama等于1971年在日本首先提出。美国于1977年由Willerso和Aaberg和Reeser首先报告。第二年Young和Bird即称谓急性视网膜坏死。此病可发生在任何年令的健康人。早期临床表现为眶周痛,弥散性巩膜浅层充血,几天后出现影响视力的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炎,视网膜动脉炎和坏死性视网膜炎。视网膜炎常开始于深层,乳头周围有散在的黄白色斑点。5到7天内,坏死性视网膜炎浓厚的白色病灶在周边互相融合,后极部仅残留孤立的岛区,此处中央血管不被破坏。因此,尽管严重的视网  相似文献   

19.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 ARN)主要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致盲眼病,表现为急性坏死性视网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血管炎,晚期由于视网膜广泛融解坏死,导致视网膜脱离。本病进展迅速,预后差,其治疗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发现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早期玻璃体手术可明显改善其预后,2002,1~6月期间我们收治的3例ARN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沙兰施 《眼科》2004,13(4):210-211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S)是由于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急性坏死性视网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动脉炎以及后期伴发视网膜脱离等病变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较少见,起病急,进展快,治疗困难,导致视功能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