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于氨苯砜(DDS)耐药,单用DDS治疗多菌型病人的方案已被多种药物的治疗方案所代替,目的是在较短时间内减少病人的细菌数量和防止耐药。1978年Colston等发现丙硫异烟胺(PTH)在鼠足垫中显示对麻风菌有杀菌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对拒绝氯苯吩嗪(B663)治疗的多菌型病人,可用PTH代替。作者随意选15例门诊瘤型病人,疗前和试验期间作细菌指数(BI)和形态指数(MI)检查。给DDS 50mg/日+PTH 500mg/日,共18个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用WHO联合化疗(MDT)方案治疗多菌型麻风(MB)病人长期随访后的复发。 35例MB病人用WHO/MDT方案治疗2年。疗前,35例病人中14例从未接受过抗麻风治疗,15例曾经不同疗期的氨苯砜(DDS)单疗,5例在DDS单疗后又经不同疗期的利福平(RFP)合并DDS治疗,1例接受过6个月的RFP+DDS+氯苯吩嗪(CLO)治疗。35例病人  相似文献   

3.
报告在小鼠中用动力法检测甲基红霉素(clarithromycin)单疗或与氨苯砜(DDS)、利福平(RFP)合用,对药物敏感的、耐DDS的、耐RFP的以及对DDS和RFP双重耐药菌株的杀菌活性。 于3周龄雌性CFW小鼠的右后足垫接种5000条麻风菌。于接种后70天,喂食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61例未治疗过的少菌型麻风用WHO推荐的少菌型麻风方案治疗半年的疗效观察并随访至2年.结果示治疗6个月时病情活动者为邪例(86.9%),不活动指数为0.13,疗后12个月时随访病情活动者21例(34.3%),不活动指数为0.66.有37例随访了两年,活动性病例为3例(8.1%),不活动指数为0.92.表明少菌型麻风用RFP和DDS治疗半年即停止所有扰麻风治疗看来是不适当的,建议在6个月后继续单用DDS治疗2年或直至病情不活动.  相似文献   

5.
丙硫异烟胺、利福平和氨苯砜均为治疗麻风的有效药物,但三者联合治疗可出现毒副作用,尤其是对肝脏损害较严重,甚至可引起死亡。作者曾于1980年11月开始应用丙硫异烟胺(PTH)、利福平(RFP)、与氨苯砜(DDS)联合治疗多菌型麻风患者,前两者采取间隔服用的方法,其毒副作用显著减少。材料与方法应用PTH、RFP和DDS联合治疗多菌型麻风32例,PTH和RFP治疗多菌型麻风4例,其中男性34,女性2,年龄25~60岁,平均42岁,平均病期16.5年。经临床、细菌、麻素及病理检查诊断为:LL  相似文献   

6.
于免疫正常小鼠双后足垫感染1.0×104条麻风菌70天后,给予国产氟障酸150mg/kg每周5次管饲,共63天。同时设无药组、进口氟嗪酸和利福平治疗组作对照。结果示无药组小鼠麻风菌繁殖良好,国产氟嗪酸治疗组小鼠与进口氟嗪酸和利福平治疗组的一样,直到感染12个月,所有小鼠足垫均未检出抗酸菌。 11例新发未治BL/LL病人和 2例氨苯砜长期单疗复发的BL/LL病人,以氟嗪酸400mg每日1次,每周6次,监服12周。结果示皮损有明显进步;细菌形态指数疗前平均为11.89%,治疗2周时降至2.59%,治疗4周时降至0%;细菌指数疗前平均为4.28,疗程结束时降至3.90。疗程中4例发生Ⅱ型麻风反应,全部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结果提示国产氟嗪酸抗麻风菌作用与国外的报告相似。该药可作为麻风联合化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鼠足垫可分离麻风杆菌及证实DDS耐药时,有文献证明一例BT型麻风原发性DDS耐药演变为BL型。基于继发性DDS药流行率增加,推测会有较多的原发性DDS耐药患者。继发性DDS耐药仅在多菌型麻风中发生,而原发性DDS耐药可发生于临床光谱各类型麻风中。作者在扎伊尔见到2例少型菌原发性DDS耐药患者。例1,男,8岁,5岁时患BT型麻风,给以DDs每周100mg治疗,在治疗中新皮损继续出现。1980年,1月起使用RFP一次量为30mg/kg及B663每周200mg,监服治疗5个月,  相似文献   

8.
14例 MB 患者以二甲胺四环素(MINO)100mg/日治疗,每周6天,疗程3个月,其中8例于疗前及治疗1、2和3个月时取皮损活检作鼠足垫接种,测定药物对麻风菌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时,8例中有4例接种的小鼠分别有1只检出少量麻风菌,但未达到繁殖程度(≤10~5条/足垫),另4例未检出活菌;治疗2和3个月时,8例均未检出活菌,提示 MINO 是高效的抗麻风药物,可作为常规抗麻风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9.
作者曾报告Benzoxazinorifamycin(KRM-1648)在治疗小鼠麻风菌感染的疗效比利福平(RFP)强的多。本研究中对KRM-1648与氨苯砜(DDS)、氯苯吩嗪(B663)合用在裸鼠中抗麻风菌感染的活性进行了评价。 药物体外抗麻风菌活性以BACTEC 460TB系统检测。自裸鼠麻风菌感染足垫制取菌悬液,提纯麻风菌后,混悬于不含吐温80的7H9培养基中。KRM-1648,DDS和B663以乙  相似文献   

10.
目前已有报告对利福平(RFP)、氯苯吩嗪(B663)的继发性耐药,然而至今尚未证实麻风对多种药物治疗的原发性耐药。报告2例未治瘤型麻风对联合化疗(MDT)的一种和三种药物显示原发性耐药。 从3例未治瘤型患者皮损分别取活检制成匀浆,于Swiss雌性小白鼠双后足垫接种10~4条麻风菌,测定麻风菌对DDS(0.01%)、RFP(0.03%)、B663(0.01%)和上述3种药物混合剂的敏感性。该试验应用连续法即自接种同时  相似文献   

11.
作者分别用秋水仙碱(1.5mg/d)和阿司匹林(1.8mg/d)治疗瘤型麻风患者的Ⅱ型反应急性发作各30例,用双盲对照法比较疗效。按Waters 标准判定每一反应的严重程度。Ⅱ型反应每次发作的诊断均经活动的 EML 皮损的活检所证实。全部患者均查菌阳性,指数为2.66~4.33(Ridley 对数标准)。30例中,20例经 DDS 单疗,10例用 DDS、RFP、PTH 联合治疗3个月至3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3年7月起陆续对多菌型麻风进行了联合化疗,现已满两年的共有79例。多数病例均曾用过时间不等的 DDS 单疗,有15例为继发性耐砜类药物者,其中13例经鼠足垫试验证实。RFP 1200mg 和 B663 300mg 每月一次监服,加 B663 50mg 和 DDS 100mg 每日一次自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各种少菌型(PB)麻风短程治疗方案的疗效并将DDS单疗与WHO-PB麻风治疗方案进行比较,作者对在马里巴马科以DDS单疗或几种剂量的利福平(RFP)等6种方案治疗PB麻风的疗效进行了组织学评价。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一次较大剂量利福平(RFP)可能杀死皮肤涂片阴转多菌型病人体内的持久菌,从而降低停止化疗后的复发率。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36例多菌型病人,男91例,女45例,平均年龄56岁(24~78岁),均以氨苯砜(DDS)单疗5~32年不等(平均14年)。在1982~1985年,所有病人在活动性皮损和神经损害消退,皮肤查菌阴转,停止DDS治疗前即予RFP1500mg一次量监服。在停止治疗后病人来门诊时,作详细的临床体检,尤其是麻风检查。如在最近12个月内未作过检查,还要作皮肤涂片  相似文献   

15.
贞平县1988年1月开始用WHO的MDT,对80例MB病人进行治疗。 疗前有皮损、查菌阳性的79例。原发性组织样麻风瘤1例;初治者26例,经治者(DDS或DDS RFP治疗1~2年)54例。每月定时由医师送药到病人家,看服。三个月作一次病程记录,6个月  相似文献   

16.
35例新发和复发的多菌型麻风用RFP、B663和DDS治疗三年。治疗前所有病人均有活动性皮损,平均BI为4.06。治疗2年时大多数病例的话动性皮损均消失,但度肤涂片查菌却均未阴转。治疗3年时皮肤查菌阴转者8例(22.9%),BI降至1.10,平均每年下降0.98。这表明细菌多的新发和复发前多菌型麻风需治疗4~5年细菌才能阴转。鉴于对麻风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有一定主观性,因此建议在现场治疗中应强调正确使用皮肤涂片查菌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由于麻风菌死后能在组织中较长期地存留,通用的细菌指数(BI)并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药物的杀菌效果。寻求确切易行的鉴别麻风菌死活的方法,是长期以来治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形态指数(MI)来反映麻风菌的死活,目前已断定其不确实。当前可用的测定麻风菌死活的方法有鼠足垫接种、菌体三磷酸腺苷定量、  相似文献   

18.
将得自治疗前和治疗后的LL及BL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接种到Balb/c裸鼠右后足垫,又取裸鼠繁殖菌做亚代按种.18个月后回收菌达1000~2000倍,可见细菌已播散到未接种的足及舌、耳和鼻尖等处.接种一年后出现足垫肿胀。初代和亚代的足垫回收菌,其生长曲线大致相符.二株治疗后的麻风菌接种于裸鼠未见繁殖。从裸鼠组织中回收的抗酸茵经试管内培养和足垫平行对照,初步鉴定为人麻风菌。  相似文献   

19.
由于耐氨苯砜(DDS)麻风的日益增多和对利福平(RFP)、乙硫或丙硫异菸胺(ETH或PTH)及氯苯酚嗪(B663)的耐药菌株的出现,试图应用上述任一药物单疗来控制和消灭麻风是很困难的。江苏省扬州市自50年代初开始用氯苯砜治疗,至1981年底继发性氨苯砜耐药的流行率约为5%,目前原发性耐氨苯砜麻风的流行率为20%。我们于1983年开始对该市所有活动性多菌型麻风用RFP、B663和DDS联合治疗,历时已一年。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有活动性多菌型患者,包括已治和近一年新发或复发未治的病例,以及皮肤查菌阴性而活检抗酸染色阳性者。二、观察方法:按五级分类。治疗前仔细询问病史,小结以往的治疗经过并检查患者:皮肤查菌;组  相似文献   

20.
用取自两例新发现的 L 型病人的麻风菌,接种于 BALB/C 纯系小鼠的后足垫。接种菌量为5×10~3/足垫。实验组小鼠分别喂含有0.0001%、0.001%或0.01%的 DDS,或0.05%的 B663的食物,或者含有 RFP 20g/L 的琼脂水。后者每周喂1次。接种后6个月,对照组小鼠足垫中的菌量达到2.5×10~5,而实验组除用 RFP 的5只鼠中的1只外,全部足垫中都无麻风菌可见。作者认为此小鼠价廉、易饲养、繁殖快,可供研究麻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