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总结胸段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方式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4月,采用前路矫形技术治疗胸段脊柱侧凸23例.男7例,女16例;年龄11~17岁,平均13岁.特发性脊柱侧凸17例,Chiari畸形I型或脊髓空洞伴胸段脊柱左侧凸6例.病程3~10个月.站立正位X线片示Cobb角为40~78°,平均59°.Bending相自然矫正率为50.O%~67.5%,平均53.5%. 结果 患者术后均无胸腔感染,其中1例于术后3周发现乳糜胸、T6 螺钉松动拔出和椎体破裂,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2周站立位X线片示Cobb角为3~20°,平均13.7°,矫正率为76.8%.2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矫正丢失2~8°,平均4.6°.患者固定融合区植骨均愈合良好,均无内固定断裂、明显后凸加重及曲轴现象发生. 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重视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前路矫形是治疗胸段脊柱侧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内固定矫形治疗为治疗脊柱侧凸的重要方法。随着生物力学和材料学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内固定系统不断涌现,这些内固定系统各具优点但又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TSRH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性研究TSRH(TexasScottishRiteHospital)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手术治疗的 12 9例脊柱侧凸患者 ,总结其侧弯矫形、脊柱平衡、并发症及 3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根据手术方法不同 ,共分为 4组。A组 :单纯脊柱后路融合固定术 ;B组 :单纯脊柱前路融合固定术 ;C组 :分期前、后路融合固定术 ;D组 :Ⅰ期前、后路融合固定术。四组患者均应用TSRH内固定系统。手术时平均年龄 14 .2岁 (6~ 5 5岁 ) ,平均随访 34个月。结果 A组 :78例病人行单纯脊柱后路融合TSRH内固定 ,术后平均矫形率为6 3.4 %。随访 38个月 (2 4~ 5 0个月 ) ,平均矫形丢失 7°,矫形丢失率平均 9.5 %。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2 .8% ,包括 3例脱钩 ,3例螺钉断裂 (共 6枚螺钉 ) ,1例术后侧弯失代偿 ,1例术后发生曲轴现象。B组 :2 2例患者行单纯脊柱前路融合、短节段TSRH内固定 ,平均矫形率为 74 .8%。平均随访 36个月 ,平均矫形率丢失 5 %。 2例发生一过性交感神经损伤。术后 6个月内均自然恢复。C组 :17例有 90°以上的侧弯 ,且Bending像上侧弯仍大于 7°的患者行前路松解 ,2~ 3周后再行后路融合TSRH内固定。本组平均手术时间 8.3h ,出血 935ml,输血 6 83ml,平均矫形 33.6°,矫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脊柱侧凸的侧前路矫正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中华长城器械(China Great Wall Pedicle Screw System)对胸腰段脊柱侧凸进行前路矫正,观察其手术疗效及随访效果。方法:通过胸腰段脊柱侧凸较少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椎体螺钉固定,旋转棒的三维旋转矫正脊柱的侧凸和旋转畸形。结果:20例患者使用中华长城器械进行前路手术,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2年后随访,丢失率低。结论:中华长城器械应用于前路矫正手术固定节段少,矫正效果好,术后随访结果理想,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矫形、器械内固定、前路和(或)后路融合,已经成为治疗成人脊柱侧凸的标准术式。但对于处于生长期特别是幼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过早融合势必会对脊柱生长造成影响。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在矫形和防止畸形进展的同时,又保持脊柱正常的活动性,尽可能避免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和一些并发症的“曲轴现象”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正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正术后对症护理的效果。方法:2000年10月--2002年2月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对68例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进行了前路手术矫正,护理过程中,加强了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及神经血管损伤牵拉引起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结果:本组术后均1—2d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未出现心肺功能异常;术后止痛治疗40--60h,疼痛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术后9—11h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者有6例,术后1d以后均得到缓解;术后出现单侧下肢皮温异常症状者4例,术后3d下肢皮温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保持了脊柱平衡,重塑了外观形象。结论:抓住胸腰段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每一个环节对症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05年11月,采用脊柱三维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1~35岁。其中腰弯5例,Cobb角46~65°;长胸弯4例,Cobb角85~102°;胸腰弯3例,Cobb角96~108°。以疼痛为主要症状8例,以畸形为主要症状4例。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前常规摄X线片,均有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及椎体的旋转,矢状面上的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MRI检查均无明显的脊柱脊髓异常表现。结果12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及并发症出现。5例腰弯患者Cobb角4~15°,平均纠正率84.7%;矢状面曲度25~40°;身高增长2~4cm。4例长胸弯患者Cobb角28~43°,平均纠正率60.8%;3例胸腰弯患者Cobb角25~34°,平均纠正率71.3%。长胸弯及胸腰弯患者矢状面上交界性后凸全部纠正至正常,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增长身高5.0~8.5cm,平均6.6cm。12例获随访7~31个月,均无断钉、断棒、脱钩、脱钉等现象及假关节形成,1年以上复查患者全部骨性融合,纠正丢失5%。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重建躯干平衡,效果满意,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及唤醒试验预防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临床常见,常由于骨折块的压迫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对于神经功能正常或者完全损伤者采用何种治疗方式最好,目前仍有争议。由于内固定器材的不断改进,前路减压固定融合越来越被提倡和推广。我科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共应用侧前方入路减压,自体肋骨及减压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8例,经过3个月。2年的随访,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华长城内固定器械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中华长城器械治疗小儿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器械矫正青少年脊柱侧凸45例 ,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的Coob角、顶椎移位、顶椎旋转及身高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术前Coob角平均64°,术后平均 2 7°。顶椎移位术前平均 2 1 7cm ,术后平均 1 54cm。身高平均增加 6cm。所有患儿在术后 1年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 ,并保留一定的脊柱活动度 ,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 :中华长城内固定器械对矫正脊柱Coob角40°~ 70°脊柱侧凸疗效满意 ,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前路或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03年7月~2005年12月施行的11例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前路或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年龄12~16岁,平均14.6岁。LenkeⅠ型9例,术前冠状面Cobb s角54°~68°,平均59.7°;LenkeⅢ型2例,术前冠状面Cobb s角分别为58°和71°,平均64.5°。Bending X线片侧凸矫正率为21.8%~32.4%,平均26.4%。对11例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采用等离子冷消融切除椎间盘松解,前或后路矫正。对手术后及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 s角进行测量,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90 min,平均术中出血171 ml。松解节段5~7个,平均4.4个。9例LenkeⅠ型术后Cobb s角平均20.4°,Cobb s角矫正率平均65.8%;2例LenkeⅢ型术后Cobb s角分别为20°和25°,Cobb s角矫正率平均65.1%;1例术后包裹性胸腔积液,术后平均随访18.6个月;1例出现矫正度丢失14°,无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开胸前路胸椎侧凸矫形手术相比,胸腔镜辅助下胸椎松解前后路矫形治疗脊柱侧凸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2.
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6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前路内固定治疗,术前、术后行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三联抗结核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年。X线、CT及MRI检查显示减压彻底,内固定位置满意、无松动,畸形矫正满意。植骨均骨性融合,时间2.8~5.2(3.7±0.8)个月,其中14例伴截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路内固定治疗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植骨块的吸收、移位,能够提供植骨块骨性融合的力学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前路减压和应用Z-Plate钢板内固定及钛网支撑植骨的优点。方法 对48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均行前路椎管减压、钛网支撑植骨及Z-Plate钢板内固定。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术后椎体间均获骨性融合,95.8%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平均改善1.1级,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方法可充分利用切除的肋骨和减压碎骨块进行植骨,避免取自体髂骨,纠正脊柱后凸,提高椎体问融合率,以重新获得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凸前后路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凸(侧凸角度(Cobb’s法)80°~130°,平均88°。)患者采用脊柱前路松解,后路矫正、固定的方法治疗。结果本组经随访13月~5年3月,平均2年1月,术后侧凸矫正55°~95°,平均57°。结论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凸采用前后路手术治疗可取得明显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前入路减压Z-Plate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前入路减压Z-Plate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9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施行前入路减压、植骨、 Z-Plate钢板内固定.结果 19例随访9~35个月,X线片显示椎体生理弧度恢复良好,植骨融合牢固,无断钉松动等并发症,术后A级1例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Z-Plate内固定系统用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Z-plate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探讨和评估Z plate前路钢板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和作用及手术适应证。 方法 对 4 5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行一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 plate内固定。结果  3例失访 ,4 2例进行 3~34个月的随访 ;按Frankel分级 2 3例术前有神经症状者完全恢复正常 ,13例有部分恢复 ,4例无任何恢复 ,无一例神经功能加重 ,术前与随访时Frankel分级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脊柱矢状位和冠状位的Cobb角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并发症 :1例气胸 ,3例肺部感染 ,2例术前无侧凸畸形患者术后出现 4 5°和 7 8°的侧凸畸形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结论 Z plate钢板是一种疗效确实的胸腰椎前路固定系统 ,其稳定性可靠 ,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但应正确掌握好其临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前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胸腰段爆裂骨折是一种不稳定性骨折,常伴有脊髓损伤,临床上主张从前路手术,直接解除压迫并进行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2003年10月~2006年7月,我们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12例,临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RECO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入路RECO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10例。结果10例均获随访,时间3~5(4±1)个月,X线检查显示伤椎复位固定良好。神经功能Frankel C级1例恢复至D级,D级1例恢复至E级。结论RECO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复位确切、固定可靠,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手术入路的选择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经后路和侧前方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4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24例,其中19例同时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经侧前方减压植骨Z-plate钛板内固定18例。观察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并评价复位及神经恢复情况。结果42例均获9~36个月随访。后路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小于前路组(P〈0.05),椎体前高丢失及Cobb角丢失后路大于前路(P〈0.05),后、前路术后Frankel分级各改善1.2级与1.8级。结论前、后路手术都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应依据椎管占位的程度和脊柱结构的综合稳定性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讨论应用S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脑、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脊柱后侧入路椎管减压或单纯采用S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30例。结果 经一年以上随访,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48%恢复到术后的93.2%,椎体后缘平均高度由86%恢复到97.7%,cobb角由术前平均23.1°恢复为术后平均4.9°。结论 S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复位完美,固定牢靠,在脊柱内固定器械中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