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国荣 《现代保健》2009,(17):81-82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拔管期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肝胆外科及普外手术的50例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A组),单纯全麻(B组)。A组关闭腹腔时停止全麻药,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3~10ml后择机停机控呼吸,B组关闭腹腔后逐渐减慢全麻药滴速、择机停全麻药及机控呼吸,观察关闭腹腔时(T0)、吸痰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及拔管后10min(T4)的MAP、HR。观察关闭腹腔后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质量。结果B组MAP、HR在吸痰及拔管时较关闭腹腔时明显升高(P〈0.05),A组无明显升高,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苏醒质量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很好地抑制拔管期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经静脉给药与经气管导管内给药2种不同途径给药对全麻拔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80例ASAI~II级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主要为普外科、骨科、妇科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于麻醉结束时经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5mL;B组:于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后立即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3~5mL,手术结束观察拔管后1、2、3、5min2组SP、DP、HR、RPP(心率与收缩压乘积)变化。结果 A组于拔管后1、2、3、5minSP、DP、HR、RPP与拔管前相比均较B组变化大(P<0.05)。结论 2%利多卡因经气管导管给药可减轻全麻拔管时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梁桂玲 《中国保健》2005,13(14):29-29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并保留术后镇痛应用于食道癌根治手术的良好效果.方法ASAI-II择期行食道癌根治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复合组(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40例,对照组(单用静吸复合麻醉)40例.复合组先行T4~6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5%~1.8%利多卡因4ml,同时静点平衡液300~500ml,确定麻醉平面后行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术,术中以间断静注维库溴胺维持并每隔1小时注入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混合液5~7ml,术毕向硬膜外输入镇痛液镇痛,对照组全麻诱导同复合组,术中以持续吸入安氟醚1.5%~3%和间断给予维库溴胺维持,观察两组患者全麻药物用量、循环及呼吸抑制情况.结果复合组全麻苏醒时间和用药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通气期间平均气道压、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但复合组术中循环功能明显比对照组稳定,血压升高大于基础血压15%仅3例,心率增快且超过15次/分4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和14例(P<0.01).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食道癌根治手术时可减少全麻药用量,诱导期心血管不良反应少,术中管理方便,麻醉深度易于控制,术后清醒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不同浓度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应用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的优缺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例ASAI-Ⅱ级拟行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分为A、B、C组,每组20位患者,术中A组每60分钟硬膜外给予0.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10ml,B组每60分钟硬膜外给予0.25%的罗哌卡因+0.5μg/m1舒芬太尼10ml,C组每60分钟硬膜外给予10ml生理盐水。分别监测人手术室基础值、全麻诱导前、麻醉诱导插管后、切皮后、手术结束后、气管拔管后各时刻患者的MAP、HR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各组全麻药用量情况,记录3组手术结束后到气管拔管的时间。结果A、B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在气管插管后、切皮后、腹腔探查、气管拔管时段较C组循环波动小(P〈0.05),血流动力学较稳定,而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维持期间,A、B组BP和HR较C组相比在低位运行,但均在正常范围。A、B组较C组全麻用药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苏醒质量高,无烦躁、切口疼痛等不适。结论全麻复合0.5%、0.25%浓度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能有效减轻围麻醉期的应激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麻醉过程平稳,术毕苏醒快,并发症发生率少,术中全麻药用量少,在上腹部大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较理想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经静脉给药与经气管导管内给药2种不同途径给药对全麻拔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80例ASAI-II级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主要为普外科.骨科、妇科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于麻醉结束时经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5mL;B组:于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后立即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3~5mL,手术结束观察拔管后1、2,3、5min2组SP、DP、HR、RPP(心率与收缩压秉积)变化。结果A组于拔管后l、2、3、5minSP、DP、HR、RPP与拔管前相比均较B组变化大妒〈0.05)。结论2%利多卡因经气管导管给药可减轻全麻拔管时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1999年以来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并用硬膜外阻滞用于高血压患者的麻醉处理,现就其两者合用预防高血压患者插管及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梁进伟  谢文锡 《中国校医》2014,28(2):151-152
目的观察奥布卡因凝胶用于气管表面麻醉减轻甲状腺手术(苏醒拔管)期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和呛咳反射的效果。方法择期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患者60例,ASAI、Ⅱ级,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随机分为奥布卡因凝胶组(A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A组插入前端10cm涂布奥布卡因凝胶的气管导管,C组插入未经过处理的气管导管。记录2组患者苏醒期拔除气管导管前(T0)、拔管后(T1)、(T2)、(T3)血流动力学改变,苏醒期呛咳的发生情况,观察术后24h患者咽疼、咽部不适的发生例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拔管前,拔管后1—5minSBP、SDP、H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0min的血压及心率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围拔管期中、重度呛咳率是8%,对照组是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4h患者咽疼、咽部不适的发生例数明显大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全麻使用涂有奥布卡因凝胶的导管能抑制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患者对导管的耐受度,降低患者呛咳反应及术后24h咽疼、咽部不适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L组插管前在气管导管前1/3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2g,C组用生理盐水润滑气管导管前1/3。两组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观察麻醉诱导前(T0)、吸痰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2min(T3)、拔管后5min(T4)的HR和SBP、DBP;拔出气管导管前做套囊充气放气试验2~3次,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反应,观察拔管后患者屏气和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L组的I-IR、SBP、DBP在T1~T3时点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出现呛咳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P〈0.01),屏氢厘应和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也高于L组(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减轻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对全麻插拔管应激反应和患者耐管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SA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气管导管套囊外涂抹2%利多卡因凝胶;B组:1%丁卡因5 ml采用喉麻管气管内喷入(喉喷);C组:2%利多卡因凝胶+1%丁卡因喉喷;D组:为对照组,无任何表面麻醉.诱导方法:东莨菪碱0.3 mg、咪达唑仑(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08 mg/kg、丙泊酚采用血浆靶控8 μg/ml输注.观察指标:记录血压、心率在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1、3、5 min的变化.抽血检测各组麻醉前、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皮质醇、血糖值.应用充放气进行耐管评定.结果 各种表面麻醉方法在不同时点与D组比较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循环波动的保护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四组间血糖、皮质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管评优率C组(66.7%)>B组(36.7%)>A组(33.3%)>D组(10.0%).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利多卡因凝胶+丁卡因喉喷是最理想的表面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麻醉对异氟醚吸入全麻开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将24例大脑半球胶质瘤择期手术患者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每组12例.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行气管插管.吸人异氟醚1.0 MAC维持麻醉.切皮前10 min,A组用0.5%罗哌卡因40ml头皮切口浸润麻醉,B组用生理盐水40ml切口浸润,两组溶液均加入1∶200 000肾上腺素.记录手术前、气管插管后、切口浸润即刻及其后5、10 min、切皮即刻及其后5、10 min、钻颅骨、切开硬脑膜、缝合硬脑膜、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手术完毕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异氟醚吸入浓度,并于术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后10 min、术毕时抽取动脉血测定血糖.结果 A组切口浸润后10 min至缝合硬脑膜时MAP、HR均低于B组(P<0.05);缝合皮下组织至术毕时A组的异氟醚浓度低于B组(P<0.05);B组血糖随切皮刺激强度增高而逐渐升高(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麻醉,有效地预防了全麻开、关颅时血流动力学的升高,有利于神经外科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与气管插管静脉全麻联合连续硬膜外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组(A组,n=20)和连续硬膜外联合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组(B组,n=20);监测患者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术中(T3)和拔管时(T4)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完全清醒时间。结果:麻醉过程中B组HR、MAP比A组更平稳,且麻醉恢复更快。结论:硬膜外联合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更适合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2.
江波 《现代保健》2011,(22):188-190
目的 研究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配合环甲膜穿刺术保留自主呼吸以及气管插管全麻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 将60例5~12岁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配合环甲膜穿刺下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B组采用力月西、芬太尼、丙泊酚、顺苯诱导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术中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分别记录入室、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时、手术后10、20、30 min时的BP、HR、SpO2,观察记录术后早期有无躁动,咽喉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睁眼时间.术后24 h随访有无术中知晓,记录恶心、呕吐及其治疗.结果 A组30例患儿各时间段的BP、HR指标均稍高于B组,但拔管时间短于B组,术后苏醒较B组快,术后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B组术中各项指标较平稳,2例出现苏醒延迟,2例拔管后出现舌后坠,术后1例有呕吐反应.结论 保留自主呼吸的插管全麻对麻醉机性能要求低,术后并发症少;只要术前准备充分,认真做好术中管理,对基层医院来说,是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胸部硬膜外术后镇痛时,术毕镇痛首剂对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开胸行非心脏手术病人随机采用气管插管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术后镇痛组(GE组)及单纯吸入全麻组(G组)。GE组患者术前于T6~7或T7~8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5 ml确定平面控制在T2~T10,以异氟醚、阿曲库胺维持麻醉。G组不用硬膜外穿刺,其余麻醉诱导维持与GE组相同。两组患者术中麻醉用药无明显区别。GE组于术毕前10 min硬膜外给予镇痛药物首剂(吗啡2 mg+0.75%左旋布比卡因2.5 ml+1 mg氟哌啶稀释至10 ml)。两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符合拔管条件时拔除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拔管前即刻、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的SBP、DBP、HR。结果两组患者在拔管前即刻、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的HR、SBP、DBP较术前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G组同术前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GE组在拔管前即刻、拔管后1min、拔管后5 min的HR、SBP、DBP的波动明显低于G组同时刻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气管拔管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中胸部硬膜外镇痛术毕给予镇痛药物后,虽不能完全抑制围气管拔管期的应激反应,但可显著降低其增加幅度,提示其对拔管期应激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插管全麻后使用1%丁卡因表麻及1%利多卡因粘膜下浸润麻醉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50例ASAⅠ慢性鼻窦炎接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局麻联合全麻组(C组)与单纯全麻组(S组)。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进行手术。而C组在手术开始前以及手术将结束时予以1%丁卡因20 ml湿润棉片行鼻道表面麻醉,再以1%利多卡因2 ml粘膜下浸润麻醉。S组不给予任何局麻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术中30 min(T2)、手术结束(T3)、麻醉清醒拔管后5 min(T4)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以及两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硝酸甘油用量,复苏时间及麻醉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C组患者T1Ⅱ慢性鼻窦炎接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局麻联合全麻组(C组)与单纯全麻组(S组)。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进行手术。而C组在手术开始前以及手术将结束时予以1%丁卡因20 ml湿润棉片行鼻道表面麻醉,再以1%利多卡因2 ml粘膜下浸润麻醉。S组不给予任何局麻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术中30 min(T2)、手术结束(T3)、麻醉清醒拔管后5 min(T4)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以及两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硝酸甘油用量,复苏时间及麻醉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C组患者T1T4时点的心率、血压与S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麻醉剂用量和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减少(p<0.05)。C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且清醒后镇痛效果较好,较少出现躁动(p<0.05)。结论在气管插管全麻的基础上应用丁卡因表麻及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能有效减少全麻药用量,有助于保持心血管系统稳定,提高苏醒期舒适度,具有良好的麻醉可控性。  相似文献   

15.
于玉玲  卢双 《现代保健》2009,(25):34-35
目的探讨气管表面麻醉缓慢诱导气管插管和应用小剂量肌松剂全凭静脉麻醉,对控制或降低心血管副反应和呼吸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2%利多卡因行口腔、咽喉部喷雾和经环甲膜穿刺注射后缓慢诱导气管捕管,术中根据需要给小剂量肌松剂维持麻醉。对照组用常用方法。结果观察组SBP、DBP、HR在气管插管和拔除气管导管前后差异不显著,但是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咽喉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术中用小剂量肌松剂维持麻醉,可有效降低或控制心血管副反应和呼吸相关并发症,并能维持良好麻醉效果,是安全有效的静脉全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高血压老年病人在全麻拔管中应用利多卡因复合曲马多临床应用的总结.方法?30例腹部手术的全麻高血压病人,在拔管前分别给予单纯利多卡因(A组)和利多卡因及曲马多(B组),比较两组间拔管前拔管时及拔管后3、5、10?min各时间点心率血压变化情况.结果?B组在拔管时,拔管后各时间点心率血压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曲马多比单纯用利多卡因在全麻高血压病人拔管中更利于循环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对插拔管应激反应和患者耐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对全麻插拔管应激反应和患者耐管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SA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气管导管套囊外涂抹2%利多卡因凝胶;B组:1%丁卡因5ml采用喉麻管气管内喷入(喉喷);C组:2%利多卡因凝胶+1%丁卡因喉喷;D组:为对照组,无任何表面麻醉。诱导方法:东莨菪碱0.3mg、咪达唑仑(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08mg/kg、丙泊酚采用血浆靶控8μg/ml输注。观察指标:记录血压、心率在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1、3、5min的变化。抽血检测各组麻醉前、插管后5min、拔管后5min的皮质醇、血糖值。应用充放气进行耐管评定。结果各种表面麻醉方法在不同时点与D组比较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循环波动的保护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四组间血糖、皮质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管评优率C组(66.7%)〉B组(36.7%)〉A组(33.3%)〉D组(10.0%)。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利多卡因凝胶+丁卡因喉喷是最理想的表面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先天性唇腭裂修补术的患儿,年龄1~6岁,ASA分级I~II级,体重5.0~22kg,随机分成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n=30)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组(B组,n=30),A组采用七氟醚诱导插管及维持,B组常规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停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1);与诱导前基础值比较,插管前两组患儿MAP下降、HR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P〈0.05);插管后5min B组MAP降低,与诱导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8例术中自主呼吸时,PetCO2升高达50~65mmHg,手控呼吸或予SIMV模式,PetCO2降至40~45mmHg左右,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苏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1);A组在麻醉状态下拔管,与B组拔管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拔管后B组有2例出现轻度喉痉挛,A组无喉痉挛及无术后躁动;B组拔管前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及屏气或喉痉挛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安全、有效、苏醒快而完全,短时间内意识迅速恢复,气管导管拔除早,无术后躁动和嗜睡现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麻醉效果好,较全凭静脉麻醉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李岱  林启勇 《临床医学工程》2012,(12):2182-2183
目的评价探讨地佐辛超前应用预防瑞芬太尼复合全麻下患者术后躁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A组)和对照组(B组)。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并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A组诱导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05mg/kg。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的躁动情况,记录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记录拔管后即刻(T1)、拔管后30min(T2)时MAP、HR、SpO2、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评分,记录拔除气管导管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MAP、HR、VAS评分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Ramsay评分高于B组(P<0.01);两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SpO2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05mg/kg能安全有效地预防瑞芬太尼复合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急性腹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腹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37例,随机分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组(静吸组)17例、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阻滞组)20例,分别观察两组在各个麻醉时期循环系数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入室时两组心率、动脉平均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入麻醉诱导期,两组心率明显下降,SpO2仍能维持于99%;拔管时,静吸组心率高于阻滞组(P<0.05);在麻醉的各时期,静吸组MAP均高于阻滞组;阻滞组有着更好的麻醉效果及更少的不良反应.结论 硬膜外阻滞加复合全麻在急性腹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急诊手术中麻醉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