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脑梗塞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小脑梗塞临床表现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小脑梗塞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脑梗塞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头颅MRI检查有助早期诊断。结论临床上对疑诊小脑梗塞的患者,应尽早行头颅MRI检查,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自发性SAH全脑血管检查结果呈阴性的患者寻找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就诊的自发性SAH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患者7例,结合其临床资料、头部CT及全脑血管造影术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对住院的7例SAH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结合头颅CT与头颅MRI进行复查,有颅内动脉瘤患者3例,头痛患者7例,高血压患者6例,脑膜刺激征出现患者5例,出血症状患者7例,诊治方案为保守对症处理及手术治疗。结论对首次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当多加重视,结合多种检查方式、临床表现等用以诊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保障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脑梗塞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症状,探讨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8例小脑梗塞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梗塞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高血压,具体表现症状有恶心呕吐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在早期诊断中常用MRI进行诊断,治疗后,对28例患者进行1年时间的随访,24例患者基本恢复,生活可自理,仅有4例患者出现脑疝.结论:对小脑梗塞患者需早期采取MRI检查,可及时防止误诊漏诊,治疗中,需注意对梗塞后出血以及脑疝的防治,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对1999年至 2 0 0 3年 6月间 5 4例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患者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4例患者中 13例获得明确诊断 ,通过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 1例右额叶脑动静脉畸形 ,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 ,头颅MRI检查发现 2例隐惹性血管畸形 ,均经手术证实。手术探查发现 2例前交通动脉瘤 ,7例为脑动脉静畸形。结论 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多为动脉瘤血栓形成 ,微小动脉瘤 ,瘤颈狭窄 ,血管痉挛及病变被血肿压迫不显影等。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应重复造影检查 ,并进一步行MRI、CT检查 ,对于反复同一部位出血或头颅CT、MRI扫描高度怀疑有病灶存在者均应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头颅CT,磁共振(MRI)、脑血管造影(DSA)等诊断技术以及溶栓技术的发展,颅内静脉窦血栓(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形成的早期确诊率及治疗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对我院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CVT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扬 《实用全科医学》2008,6(7):689-690
目的研究Moyamoya病(MM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期指导早期识别、诊断。方法对12例确诊MMD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和脑血管MRA/DSA检查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具有发病年龄更轻,更易反复,临床表现相对较少、较轻而头颅CT/MRI常有更多、更显著的发现,头颅MRI常可发现颅底大血管异常流空效应等特点。结论注重本病的特点可加强识别,早期诊断以临床表现和头颅CT/MRI为基础,结合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  相似文献   

7.
郭丰玉 《中外医疗》2014,(13):32-33
目的分析CT及MRI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在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抽选该院神经内科的脑梗塞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析,在发病6 h内均进行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病情,比较两种方法对脑梗塞的诊断正确率。结果头颅CT检查出脑梗塞9例,诊断正确率为15%;MRI检查出脑梗塞58例,诊断正确率为96.7%;MRI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CT。结论脑梗塞在早期经MRI检查即能清晰显示出病灶大小、形态及具体部位,便于临床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脑肿瘤9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小脑肿瘤在临床上早期症状不典型而易被误诊,为此做一总结分析。方法:搜集近5年内科收治的9例小脑肿瘤患者的特殊表现及确诊过程。结果:发现曾被误诊为小脑梗塞3例,美尼尔氏综合征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颈椎病1例,偏头痛1例。最后均经诊断试验治疗,小脑部CT强化扫描及MRI确诊。结论:小脑肿瘤早期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对此,忽视不典型表现者有小脑肿瘤的可能,须注意观察及排除。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显象(MRI)应用于临床以来,提高了对缺血性脑血管(ICVD)病的诊断,我院自1990年10月~1991年1月经 MRI 诊断 ICVD35例,同时做头颅 CT 检查24例,MRI 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 CT,允以后颅窝脑干、小脑梗塞和小灶梗塞为著,而且 MRI 为临床不表现卒中的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本文就 MRI 在 CVDI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于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及MRI分析.方法:对以往接收过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接收的80例患者,这80例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相关标准,将这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头颅CT及MRI分析,对比两种检查后的影像结果.结果:通过头颅CT及MRI两种检查分析得知,CT检查出脑梗塞检查率约为75.0%,而MRI检查后检出率高达95.0%,该显著有着明显差异,而CT检查在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检出率比在慢性期检测率存在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及MRI检查都是临床诊断脑梗塞的辅助手段,但是MRI检查有着更加准确优点,尤其是在超急性期,这些时间都比CT检查好,对临床治疗更加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我院28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重复造影明确诊断,2例MRI确诊,6例重复造影仍阴性,15例PNSH未重复造影,其中14例随访时间1~3年,无1侧再出血。结论 首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除非明确为PNSH可不必重复DSA检查,其余须重复DSA检查,同时辅助行CT、MRI/MRA检查,必要时行CTA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CD在颅内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接收并治疗的颅内后循环缺血患者7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TCD、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及MRI、颅脑血管造影进行检查,比较四种不同的诊断方式在颅内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定TCD在颅内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比较这四种不同方式的诊断结果发现,TCD对后循环缺血导致头晕的早期诊断优于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及MRI、颅脑血管造影早期表现,提高诊断及治疗便于观察。价格便宜、伤害少,便于推广。结论在实际应用TCD的过程中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TCD在诊断颅内后循环缺血时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价格便宜、伤害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动眼神经麻痹脑血管造影检查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探讨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方法:对14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11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无明显异常2例,其中1例有糖尿病史10年,确诊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另1例行头颅MRI检查诊断为垂体腺瘤。结论: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较多,动脉瘤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应及早行必要的检查;硬脑膜动静脉瘘、糖尿病和垂体瘤也是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 脑梗塞偏瘫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自1989年以来,我们对15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56例均为住院患者,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议规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不同程度低密度灶者104例,多发性梗塞52例。156例患者中,男88例,女78例;年龄32—83岁(51—70岁106例,占67.95%)。病程  相似文献   

15.
高脂血症是脑梗塞发病机理中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血脂是预防、治疗脑梗塞方法之一。我们于1997年7月~1998年3月间对血脂康治疗脑梗塞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本组60例高脂血症患者均为本院住院及门诊病人。脑梗塞诊断按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或MRI确诊。血脂异常诊断标准:TC≥  相似文献   

16.
2001~2003年我院诊治青年脑卒中患者66例,本文就其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2001~2003年我院门诊及住院脑卒中患者66例,每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遵循CT或MRI检查,诊断遵循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对小脑梗塞的认识,提高基层医院诊治水平,防止误诊、漏诊,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对35例老年小脑梗塞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有效29例(82.8%),好转5例(14.2%)。结论:老年小脑梗塞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对可疑病例有条件尽可能行头颅MRI检查,基层医院可采用薄层CT扫描提高小脑梗塞诊断率;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部CT灌注成像诊断技术与MRI造影诊断技术在重度烧伤吸入性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重度烧伤吸入性患者共60例,行随机分组,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MRI造影检查,观察组患者肺部CT灌注成像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影像资料,并以纤维支气管镜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案准确率。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中,16例患者在住院之后行床旁摄片,表现为两肺野细条线以及点状阴影,经CT诊断发现支气管肺部感染6例,双侧胸腔积液以及心包积液8例,间质性肺疾病2例,其确诊率为100%;对照组中11例患者MRI显示肺部异常,7例确诊为支气管肺部感染,2例双侧胸腔积液,2例误诊或漏诊,确诊率为81.82%,观察组诊断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相比MRI造影诊断方法,其敏感度和精确性更高、能深入诊断受伤组织部位的病变情况,为临床的精确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6例儿童颅内压增高病因误诊进行分析。方法:16例均采用临床分析和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结果:16例最终全部确诊。结论:临床分析和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儿童颅内压增高病因诊断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我院53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本组38例(71.69%)患者临床表现为眩晕,17例(32.07%)缺乏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头颅CT诊断阳性率为22.64%,而头颅MRI诊断阳性率为100.00%。35例(71.69%)小脑梗死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49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患者中有35例(71.42%)存在椎基底动脉(VBA)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本组小脑梗死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约30%的患者缺乏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临床易误诊,头颅MRI对于小脑梗死早期诊断优于头颅CT,梗死区域最常累及PICA供血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