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MCA不同供血区脑梗死的对比研究,为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由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和闭塞所致的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狭窄组(27例)和闭塞组(34例)。根据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并进行对比。结果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55.6%)和8例(23.5%),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2例(44.4%)和26例(76.5%),P〈0.05。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中,小穿支动脉脑梗死为11例(11/15)和2例(2/8),P=0.039;多发性梗死中,穿支动脉脑梗死(PAI)合并皮质梗死(PI)为7/12和3/26(11.5%),P=0.005;多发性梗死中,PAI+PI+分水岭梗死为1例(1/12)和16例(61.5%),P=0.004;分水岭梗死分别为5例和23例,P〈0.001。结论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的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前者多引起单发性脑梗死,后者多引起多发性脑梗死。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根据 Bamford分型 [1 ] ,重症脑梗死系指梗死面积较大 ,完全性前循环梗死 ,整个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的脑梗死 ,因其主要表现为完全大脑中动脉综合征 ,故又称为恶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 [2 ] 。因本病病情重 ,预后差 ,死亡率高 ,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现结合文献对重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中持续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根据头颅影像学病灶分布的特点,分析两组间发病机制及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LDL-C、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栓塞型、分水岭型、栓塞+分水岭型3种发病机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穿支动脉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中非心源性因素导致的脑梗死可能比持续性心房颤动更多见,两者有导致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同样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恶性脑梗死,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命名和定义。早在1996年,Hacke首次提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一词。大面积脑梗死的概念,一般是指由于颈内动脉远端和大脑中动脉(MCA)近端闭塞导致的大部分MCA供血区的脑梗死,也可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恶性脑梗死能引起临床恶化和脑水肿形成,还与出血性转化、脑疝形成有关,病死率高达80%,又被称为恶性水肿。因此,恶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钙化与相应供血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经CT确诊的大脑中动脉M1段钙化患者121例(151支),分析钙化的形态学特点、部位以及与血管的关系;用Cascoring自动分析软件计算钙化积分.对大脑中动脉钙化组与无钙化组脑梗死发病率及大脑中动脉钙化组中有或无梗死灶与钙化积分诸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小结节状钙化121支,大结节状钙化18支,条状钙化12支.76支钙化位于大脑中动脉M1近段,55支位于大脑中动脉M1中段;20支钙化位于M1远段.钙化斑块与血管的关系,向心性43支,偏心性108支.大脑中动脉钙化组脑梗死发病率(51.7%)高于无钙化组(27.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有梗死灶组钙化体积、钙化质量及积分大于无梗死灶组,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CT容积扫描能显示大脑中动脉细小钙化,并能对钙化分型,确定钙化的部位.大脑中动脉钙化与否及钙化积分诸指标的大小与脑梗死的发生与否密切相关,钙化组比无钙化组更易发生脑梗死;有梗死灶组的钙化程度比无梗死灶组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中度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病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NCA主于的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1%~69%,19例)和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32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①MCA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发生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7例(89.5%)和10例(31.3%),多发性梗死分别为2例(10.5%)和22例(68.8%),P〈0.001。②MCA中、重度狭窄组的单发性梗死中,小的穿支动脉梗死(SPAI)分别为10例(10/17)和1例(1/10),P=0.018;皮质梗死(CI)分别为1例(1/17)和4例(4/10),P=0.047;分水岭梗死(BZI)分别为0例和3例(3/10),P=0.041。③重度狭窄组多发性梗死中以穿支动脉梗死(PAI)+CI、CI+BZI和PAI+BZI多见,分别为9例、7例和5例。④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穿支动脉供血区分别为18例(18/19)和18例(18/32),P=0.041;其中表现为SPAI的分别为为11/18和4/18,P=0.041。⑤MCA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皮质供血区分别有3例(3/19)和21例(21/32),P:0.001;梗死累及分水岭区分别为0例和16例(16/32),P〈0.001。结论MCA主干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梗死病灶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单发性梗死,后者以多发性梗死为主,提示两者致脑梗死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分水岭梗死指两条主要动脉供血区边缘带之间的局限性梗死,分为两类:一是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的皮层支之间的梗死灶,称作称皮层分水岭梗死。二是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及表浅穿支之间或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的表浅分支之间边缘带的梗死灶,称作皮层下分水岭梗死(IWI)。本研究应用弥散磁共振成像(DWI)来确定颈动脉系统的急性IWI病灶,并探讨其与相关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分水岭脑梗死(WI)是两支主要脑动脉分布区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也称边缘带梗死,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占脑梗死的10%左右.其主要发病机制是低灌注或合并栓子清除障碍,WI以幕上型最多见,主要分三型.一是前WI,梗死病灶发生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分支的边缘带;二是后WI,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的边缘带;三是皮质下WI,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皮质与深穿支的边缘带[1].本文收集经影像诊断的幕上型WI病例,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分型、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对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状况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将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62例(6例闭塞)分为有症状组(41例)和无症状组(21例),根据头部MRI上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将梗死灶分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面积梗死及分水岭区梗死。通过观察Willis环的完整性及其他次级侧支循环途径,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①有症状组患者在MRI上均有脑梗死灶,表现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8例、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6例、分水岭区梗死10例,大、小穿支动脉供血区同时梗死9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4例、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2例、大面积梗死2例;在无症状组,有分水岭区梗死1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7例,其余13例无梗死灶。②有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5例、前半循环完整12例、后半循环完整8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6例;无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14例、前半循环完整4例、后半循环完整2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例。症状组Willis环的开放程度均低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症状组次级侧支代偿——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侧支代偿分别为3、8和5例,无症状组分别为1、6和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是否出现脑梗死与Willis环开放的程度有关,可能与次级侧支代偿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结果与临床多种因素、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7例脑梗死病人的CTA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颅内主要血管的病变分布情况、病变血管数量分布情况,以及颅内血管病变与头颅CT平扫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并发症、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出现动脉闭塞最多,分别占闭塞血管总数的38%和22%;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大并发症中两个以上者3支以上血管病变百分比高于其他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的发生不仅与大脑中动脉本身有关,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病变也有密切关系;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阴虚阳亢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P〈0.05)。结论颅内血管病变分布广泛,颈动脉和颈内动脉病变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关系密切,并发症与颅内血管病变数量密切相关,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中医证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秦伟  胡文立  杨磊 《山东医药》2007,47(27):32-33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ECG改变来分析岛叶梗死与ECG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头MRI弥散相上是否有岛叶受累分为岛叶梗死组和非岛叶梗死组,通过回顾患者入院时的ECG,观察岛叶梗死与ECG异常的关系。结果124例(44%)患者的MRI弥散相上见到岛叶不同程度的梗死,ECG分析发现ST—T异常见于85例岛叶梗死患者和78例无岛叶梗死的患者(P〈0.01)。QT间期延长在右侧岛叶梗死更常见。结论岛叶梗死患者的ECG改变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ST—T异常。  相似文献   

12.
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占所有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的15%~20%。一些患者会出现占位性脑水肿而导致中线结构移位、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通常在症状出现后2~5d内意识水平下降和出现脑干体征而恶化。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60%~80%,而积极手术治疗却能显著降低病死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609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33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该病发生率为2.05%(33/1609);发病年龄为(63±9)岁,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②33例中,以肢体瘫痪(93.9%)和认知功能下降(57.6%)最为多见,其次是面、舌瘫(48.5%),共济失调(45.5%),感觉障碍(39.4%),再次是情感障碍和语言障碍(均为30.3%),而异己手综合征最少见(9.1%)。(3)33例通过MRI检出病灶42个,以体部(42.9%)、压部(35.7%)多见。6例为单纯胼胝体梗死,27例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最多见于基底核区(75.8%)。单侧梗死患者(24/33)多于双侧(9/33),P〈0.01。④15例行血管造影检查(MRA/CTA/DSA),大腩的动脉狭窄6例,闭塞3例;胼周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血管形态正常者2例。结论胼胝体梗死发生率相对低,临床表观复杂多样,应重视认知功能的下降和异己手综合征,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CA)区域脑梗死MCA病变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神经内科2002年5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结合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进行相关性研究,154例入组患者被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和腔隙性梗死(LACI)。结果TACI组出现MCA主干闭塞的比例高于LACI组(P〈0.01),LACI组MCA正常的发生率高于TACI组(P〈0.01)。结论在MCA区域脑梗死的患者中,TACI组可预测MCA主干闭塞,LACI可预测MCA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区阻塞时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血流动力学检查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期MCA区大面积梗死患者32例(梗死组),另选8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双侧MCA及双侧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梗死组MCA患侧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健侧和对照组,患侧和健侧PI、RI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ACA患侧和健侧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侧和健侧PI、RI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CCS检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并可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 ~ 99%)或闭塞患者脑梗死模式和机制,为个体化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显示的相应MCA供血区责任病灶,根据血管检查将患者分为ICA病变组、MCA病变组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阴性组(negative results,NR)。将梗死灶分为单发和多发,前者按部位分为穿支动脉梗死(perforating artery infarct,PAI)、皮质支梗死(pial infarct,PI)和分水岭区梗死(border-zone infarct,BZ)。结果 MCA供血区梗死灶形态分为9种;不同病变导致的梗死灶形态存在差异(x2=34.000,P=0.001)。多发性梗死病灶分布模式占所有患者的73.68%( 56/76)。ICA组PAI+ PI梗死模式显著多于NR组(17/42对1/16,x2 =6.837,P=0.009)。动脉狭窄程度与梗死灶形态亦存在一定的关联,重度ICA病变更多呈现为PAI伴PI(7/17对1/16,x2=5.475,P=0.019),而重度MCA病变则多呈PAI伴BZ(3/8对1/17,x2 =4.046,P=0.040)。结论 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大多呈现为多发梗死模式,提示卒中发病的不同机制,可能与动脉-动脉栓塞或低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4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根据诊断分为PMD组44例和稳定组110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内分水岭(IBZ)梗死和穿支动脉梗死,穿支动脉梗死再以直径分为大穿支动脉梗死(≥20mm)和小穿支动脉梗死(<20mm)。比较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梗死模式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PMD组IBZ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小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低于稳定组(25.0%vs 10.0%,38.6%vs 20.9%,36.4%vs 69.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BZ梗死(OR=4.622,95%CI:1.697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7.566,P=0.005)是发生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存在显著相关性,IBZ梗死与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临床、神经影像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对7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C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65例(86.7%)出现脑缺血症状及体征.70例(93.3%)头颅核磁共振或CT显示不同类型脑梗死,最常见的是低灌注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60例(80.0%)闭塞侧大脑中动脉深度范围血流速度明显降低,70例(93.3%)闭塞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45例(60.0%)闭塞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为了解颅内侧支循环代偿状况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彭旭  赵伟佳 《山东医药》2007,47(27):113-114
回顾分析51例脑梗死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与脑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评估对脑梗死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及其不同的诊断价值。结果TCD对判断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ICA)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特异性为83.6%、敏感性为63.4%,大脑中动脉(MCA)分别为75.O%、86.4%,大脑前动脉(ACA)分别为97.7%、41.7%。ICA假阳性率为27.8%、假阴性率为22.7%,MCA分别为51.3%、4.8%,ACA分别为28.6%、7.5%。提示TCD可作为脑血管狭窄预防性筛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