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淑增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3):83-83,85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率达20%,是育龄妇女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带蒂子宫黏膜下肌瘤发生率占子宫肌瘤的10%。以往的处理多是切除子宫,我院自2001年10月~2006年3月,对21例带蒂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试行经阴道子宫肌瘤摘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保留子宫、摘除肌瘤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率达20%[1],是育龄妇女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带蒂子宫黏膜下肌瘤发生率占子宫肌瘤的10%[2].  相似文献   

3.
近5 年来,我院收治子宫黏膜下肌瘤20 例,经阴道钳夹处理,获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我院收治子宫肌瘤患者共900 例,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20 例,发生率为2.2%,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经产妇女,年龄30~49 岁.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流血淋漓不净,其中2 例(10.0%)阴道大出血致重度贫血,1 例(5.0%)有脓血性分泌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应用经阴道简单切除术对患有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4例患有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7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经阴道简单切除术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观察组子宫黏膜下肌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操作过程中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经阴道简单切除术对患有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黏膜下肌瘤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子宫腔内形态、回声情况及血流状态。结果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174例,诊断符合率为83.33%,误诊率为10.34%,漏诊率为6.33%;黏膜下肌瘤94例,诊断符合率为79.79%,误诊率为14.89%,漏诊率为5.32%。结论经阴道超声对子宫黏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院对收治的脱垂的子宫黏膜下肌瘤用套圈套入结扎加微波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脱垂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共46例,年龄23~53岁。瘤体完全脱出宫颈口外26例(56.5%),脱出宫颈口外1/2的13例(28.3%),脱出宫颈口外1/3的7例(15.2%)。瘤蒂的直径1.0~2.0cm33例(71.7%),大于2.0cm13例(28.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66例,采用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剔除进行治疗,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感染、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6例患者均一次性摘除肌瘤,成功率达100%.其中术中并发子宫穿孔1例,患者术前2天血红蛋白平均(92±14)g/L,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平均(91±12)g/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水中毒、感染及大出血发生。术后均随访1年,血红蛋白平均(121±15)g/L,显著高于术前平均的(92±14)g/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继发性痛经1例。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可作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卢笛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61-3462
1病例简介患者,43岁,因经期延长3个月,下腹疼痛10天于2006年2月10日入院。既往月经规则,量中等,无痛经。2005年2月行B超检查发现“子宫肌瘤”约2.2cm×2.0cm大小,未治疗。近3个月开始出现经期延长,由原7天延至10~20余天不等,经量无明显增多,周期正常。于2006年1月29日月经来潮,开始量如常,1月3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阵发性坠痛,持续1~2分钟,间歇10余分钟,稍难受,伴排尿困难,阴道有较多淡红色血水流出,有臭味。在当地医院静脉输抗炎药物治疗,疼痛无好转,以后阴道流血增多,近日流血如解小便量,下腹持续坠痛难忍,需靠止痛药治疗,伴头晕、乏…  相似文献   

9.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妇科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肌瘤。我院对6 0例黏膜下肌瘤患者施行单纯瘤体摘除术,此法不需剖腹,操作简便,止血确切,手术时间短,流血少且不影响生育功能。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 0例,年龄18~5 4岁,瘤体大者如乒乓球,小者如鹌鹑蛋。瘤蒂直径粗者≥2 cm,细者约1cm。病理报告:4 6例为子宫平滑肌瘤黏膜下型,8例为子宫内膜腺样息肉,6例为子宫颈管肌瘤。1.2 手术适应证:1黏膜下肌瘤的全部瘤体和部分瘤蒂脱出宫颈外口者。2单发性黏膜下肌瘤、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者示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正常者。3年轻妇女,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0月经临床和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黏膜下肌瘤、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35例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肌瘤转归和治疗效果等。结果手术时间3~35(12.5±3.2)min;术中出血4~30(5.5±1.8)mL;治疗6个月后超声检查肌瘤消失99例,肌瘤直径减少80%以上22例,减少50%~80%14例。治愈率为89.6%,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微创、安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治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对子宫粘膜下肌瘤的处理方法:历来采用经腹全切除子宫。现将我院经阴道内扭拧摘除术的粗浅体会报告如下。例1,49岁,因近半年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急诊入院,病人月经史16岁初潮,周期30d,经期持续4~5d,但量多。20岁结婚,5孕5产均足月顺产,末次产1968年。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严重贫血外观,头颈胸腹未见异常。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经产式,阴道内触及一个约鸡卵大小从宫口脱出的粘膜下肌瘤,  相似文献   

12.
子宫黏膜下腺肌瘤实质是子宫腺肌病,本病是妇科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该病术前误诊率较高,现就我院4例子宫黏膜下腺肌瘤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方法 2010年03月至2012年03月间我院收治8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宫腔镜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每组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快速,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还具有保留子宫和保留生育功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薛涛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65-167,170
目的评价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院对126例术前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在超声监护下行宫腔镜电切术,根据子宫肌瘤的不同类型及有无生育要求分别采用刨根法、旋切法及开窗法,观察宫腔镜电切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术后随访2~7年。结果 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并发症,手术时间10~90 min,术中出血15~200 ml,术后满意率0~Ⅰ型为100.0%,Ⅱ型为93.8%。行米非司酮药物预处理3个月后子宫平均体积缩小24.8%,子宫肌瘤平均缩小35.2%,20例有生育要求者,15例妊娠,10例已足月分娩。结论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对患者的月经及生育能力有较大的影响,是引起失血性贫血和不孕的原因之一。宫腔镜下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在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功能、保存生育功能的同时切除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可靠、安全、简便的治疗手段。现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官腔镜电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3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不仅能治疗月经过多,而且可以治疗大部分的围月经期症状。在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功能、保存生育能力的同时切除肌瘤,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术式。2006年8月至2007年11月采用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20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0岁,因"下腹坠痛1天,阴道流血1h"于2010年9月16日20:00急诊入院。既往月经规律,G2P1A1L1,5年前顺娩1男婴,末次月经2010.9.4,经量中等,无痛经史,无血块。现下腹坠痛1天,阴道持续大量流血1h。查体:T37℃,P90次/  相似文献   

19.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育龄妇女中肌瘤发生率占20%-25%,其中黏膜下肌瘤占全部肌瘤的10%-15%^[1]。目前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案。现将我院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黏膜下子宫肌瘤8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价值。方法52例疑似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行经阴道超声(TVS)、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术(TVS-SHG)、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超声诊断符合率、子宫的超声表现、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超声表现。结果52例患者均经超声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其中4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6.5%(45/52)。误诊7例,误诊率为13.5%(7/52),其中内膜息肉4例,肌壁间肌瘤2例,人流术后残余1例。经CDFI检查52例,显示彩色血流52例,血流检出率为100.0%(52/52)。经TVS-SHG检查15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15/15)。宫腔线Y状分离、弯曲、中断或消失,宫腔间见异常回声团块,等回声肌瘤充满宫腔时,子宫内膜不易分辨。宫腔积液时,肌瘤的大部分可被液性暗区包绕,可显示子宫内膜与瘤体的关系。4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患者中,单发性35例,多发性10例,肌瘤直径4~36 mm,平均肌瘤直径16 mm。①低回声团块,大部分瘤体内回声较均匀,部分瘤体间可有散在的小暗区。共39例,占75.0%(39/52)。②高回声团块伴蜂窝状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共10例,占19.2%(10/52)。③中等回声团块,共6例,占11.5%(6/52)。在瘤体周边可见彩色鲜明的血流回声,当带蒂瘤体延伸入宫颈口时可见其周边环绕走行的血管,瘤体根部可见与宫体肌层相延续。52例均显示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0.43~0.79,平均RI 0.61,A/B 1.80~7.50,平均A/B 3.50。在充满液体的宫腔内,可见肌瘤呈圆形、葡萄状等多种形态,有蒂的小肌瘤可在液体内飘动。隐藏在内膜下的小肌瘤亦可显露无遗,其中对子宫内膜基底层的连续性中断尤其清晰,可明确与内膜息肉、内膜团块状增生等相鉴别。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能有效对子宫黏膜下肌瘤进行诊断,结合TVSSHG、CDFI,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应与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息肉、人工流产后残留等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