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斑块形成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对照组62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4个月(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10mg、20mg均能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进一步降低降低IMT(P<0.05)、TC、LDL-C(P<0.05)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患者血脂和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体检中心及门诊就诊时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疗程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变化。结果治疗后TC、TG、LDL-C、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并减小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不同程度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及治疗组均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降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对于血脂异常,对照组给予非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或控制患者饮食,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疗程为6个月,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TG、TC、LDL-C、HDL-C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较对照组的TG、TC、LDL-C、HDL-C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颈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效果明显,对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方法30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片剂,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数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治疗之后TC、TG、IMT、LDL-C数值均明显的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数值却比治疗前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消除脂质斑块。并且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吴卫  卢理英  邹颖 《海峡药学》2012,24(5):204-20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调脂作用.方法 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 治疗组颈动脉IMT在12个月后缩小显著(P<0.05).血脂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可以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以10 d为1个疗程,共持续用药5~6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IMT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TC、LDL-C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TG、TC、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PLT、HCT、Fib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与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7.
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72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钙一日20mg,治疗12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3、6、9和12月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月时TC、TG、LDL-C水平下降(P<0.05),HDL-C水平升高(P<0.05);治疗6、9和12月时TC、TG和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治疗9月时IMT缩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时差异非常显著(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和IMT的变化一致.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可改善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消退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潮州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治疗的76例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斑块厚度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MT 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径较对照组增大,斑块厚度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血脂,减小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变化。方法选择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126例,随机分为2组。A组(强化治疗组)65例,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B组(常规治疗组)61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CIMT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40mg、10mg(P〈0.05)、TC、LDL-C(P〈0.05)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能更有效地降低CIMT,以及TC和LDL-C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d,1次/d)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1.2∥次,3次/d)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TC、TG、LDL-C、H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HDL-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出现明显的下降(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治疗组治疗前后的IMT、颈动脉斑块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发病2周之内的脑梗死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1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C、TG、LDL—C低于治疗前,而HDL—C高于治疗前(P〈0.05);且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平均值为(1.59±0.49)mm。治疗后为(1.63±0.43)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的颈动脉IMT平均值为(1.65±0.39)mm,治疗后为(1.09±0.29)mm,治疗后颈动脉IMT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降脂作用,可延缓和阻断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斑块、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收集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例,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观察血脂水平变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结果治疗后2、4、12周时患者TC、TG、LDL-C等指标水平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面积和斑块总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中进行调脂治疗可改善粥样硬化斑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颈动脉超声内-中膜厚度(IMT),探讨IGR患者铁代谢变化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超声将IGR患者按颈动脉血管病变性质分为:颈动脉正常组[A组IMT≤0.9mm,男性1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3.78±8.32)岁];颈动脉斑块形成组[B组IMT≥1.3mm,或有斑块形成,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0.28±8.8)岁];以糖耐量正常且IMT≤0.9mm的40例正常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用ELLSA方法检测各组SF水平,常规方法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C组相比,IGR组SF水平升高(P<0.05),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的IGR组相比,颈动脉增厚组SF水平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F与BMI、FPG、HOMA-IR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SF与IMT、收缩压呈正相关;在IGR患者中,颈动脉厚度与年龄、SF、HOMA-IR、LDL-C、UA相关。结论:SF水平升高是IGR及其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SF水平有可能成为预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配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心脉通胶囊,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内径(CAD)、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CAD增宽、IMT变薄、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并且血清TC、TG、HDL-C、LDL-C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颈动脉CAD较对照组增宽、IMT较对照组变薄、颈动脉斑块面积较对照组缩小,血清TC、TG、LDL-C均较对照组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时,在使颈动脉内径(CAD)增宽、颈动脉IMT变薄、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方面起到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小铭  叶炳华 《中国药房》2014,(44):4162-416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B组和C组。3组患者均给予低脂饮食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每日1次;B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口服,每日1次;C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用法用量同A组)+瑞舒伐他汀钙片(用法用量同B组)。3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发生心脏缺血事件例数、劲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及B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TC、TG、LDL-C、HDL-C、发生心脏缺血事件例数、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TC、TG、LDL-C、发生心脏缺血事件例数、IMT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C组低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单用瑞舒伐他汀或阿司匹林疗效更显著,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蕾  徐朝义  高励 《中国药业》2010,19(7):9-1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8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和C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6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A组、B组、C组治疗后IMT分别为(1.08±0.16)mm,(0.96±0.11)mm,(0.92±0.09)mm,C组治疗后IMT较A组、B组及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C组总胆回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目醇(LDL—C)治疗后较A组降低。斑块大小治疗前后以及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长期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比10mg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李成芳 《中国医药》2012,7(12):1495-149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O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12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口服阿托伐他汀片40mg/次,1次/d,连用60d。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治疗前和治疗60d后患者的肘静脉血,检测血清TC、LDL—C、HDL—C、TG、VEGF和NO的水平,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0d后患者TC、LDL—C、T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4.7±0.9)mmol/L比(7.0±0.5)mmol/L,LDL—C:(2.85±0.57)mmol/L比(4.45±0.26)mmoL/L,TG:(1.8±0.5)mmoL/L比(2.6±0.3)nllno]//L,均P〈0.01];HDL—C、VEGF和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1.49-4-0.13)mmol/L比(1.32±0.15)mmol/L,VEGF:(308±47)ng/L比(17±22)ng/L,NO:(82±13)txmol/L比(61±9)mmol/L,均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仅具有降脂作用,而且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范青云  方朝晖 《安徽医药》2013,17(9):1504-150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形成的关系,以及影响IMT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60例T2DM患者及50例正常人(NGT)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测,对颈总动脉IMT及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进行比较,并计算IMT厚度和斑块数量;同时比较两组BMI、FPG、HbA1c、TG、TC、HDL-C、LDL-C水平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T2DM组颈动脉IMT高于NGT组(P〈0.01),两组血管狭窄及斑块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BMI、FPG、HbA1c、TG、LDL-C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 T2DM与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有显著相关性.BMI、FPG、HbA1c、TG、LDL-C是T2DM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陈巧莲  钟根明 《中国药房》2011,(28):2612-26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8例ACS患者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d-1,连用20周。对照组不口服阿托伐他汀,其他治疗同阿托伐他汀组。结果:2组患者治疗20周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的幅度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0周后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4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2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巴塞尔评分,治疗后3个月、6个月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脂水平,治疗后6个月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区域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6个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巴塞尔评分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更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