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超早期溶栓组22例患者在发病3 h内给予尿激酶溶栓+常规治疗,溶栓组21例患者在发病后3~6 h给予尿激酶溶栓+常规治疗,对照组357例患者则单纯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超早期溶栓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溶栓组为90.5%,对照组为57.7%,超早期溶栓组与溶栓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但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超早期溶栓组、溶栓组治疗后1、10、2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早期溶栓组治疗后10、2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提高效果,与常规溶栓方案比较,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舒血宁治疗超溶栓时间窗(发病时间大于6h)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舒血宁治疗,观察组予以双嘧达莫联合舒血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G)、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NIHSS及Fugl-Meyer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χ2=5.4.73)。治疗24h及48h后观察组F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T、APTT及P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发生心率减慢、恶心呕吐、胃肠出血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嘧达莫联合舒血宁治疗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常规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硫辛酸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用硫辛酸联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分别于发病后72h内、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辛酸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超过溶栓治疗时间窗的脑梗死患者,作静脉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探讨。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栓组48例和对照组24例。溶栓组的病人,根据其溶栓治疗的时间,再分为早期溶栓组(6h内)和超时间窗溶栓组(12~24h)。结果:超时溶栓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早期溶栓组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副作用。治疗后脑CT扫描超时溶栓组梗死面积大于早期溶栓组,但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在注重治疗时间窗个体化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脑保护剂,适当放宽溶栓治疗时间窗的超时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3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其中156例(早期组)采用超早期(发病6 h内)手术,144例(对照组)未采用超早期手术治疗,并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患者恢复情况早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应采用超早期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患者被分为两组,观察在发病后6h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132例发病时间在72 h 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6例,两组均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均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5%,高于对照组70%(P <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尿激酶与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尿激酶组42例采用尿激酶治疗,巴曲酶组42例采用巴曲酶常规剂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尿激酶可用于早期溶栓(6h以内),其早期溶栓效果较巴曲酶好(P〈0.05);巴曲酶可用于6h内及6h以后用药,其早期疗效不如尿激酶,但是几周后二者疗效相当(P〉0.05);尿激酶组基本痊愈率(40.48%)高于巴曲酶组(33.33%)(P〈0.05),但总有效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二者出血并发症无差异。结论尿激酶为早期溶栓首选药物之一,疗效显著;超过早期溶栓时机的脑梗死患者,可选用巴曲酶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超早期与早期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50例,将其按照实施手术的时机分为超早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6 h)(n=70),早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6 h~24 h)(n=80)。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神外科医师和护士实施手术及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神经及活动能力指数。结果 超早期组患者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低于早期组患者(P<0.05);超早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低于早期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超早期组患者mRS指数明显低于早期组患者,MBI指数高于早期组患者(P<0.05)。结论 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超早期行微创手术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效果,缩短康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率,提示临床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完善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相关准备,尽可能早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  相似文献   

10.
米娜瓦尔玉斯英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61+163-161,163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入院的超早期脑梗死尿激酶患者用溶栓治疗9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尿激酶溶栓剂量在5000U/kg者30例(A组),15000U/kg者30例(B组),20000U/kg者30例(C组)。比较3组溶栓后NIH评分、Barthel指数、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90例溶栓患者,基本痊愈65例,显著改善12例,改善10例,无变化1例,恶化(死亡)2例。死亡病因1例为脑出血,1例为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结论: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剂量,做到"个体化"用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实施临床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7月~2010年12月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非临床路径组20例,临床路径组22例。观察两组患者就诊至实施静脉溶栓所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结果:临床路径组患者从就诊至开始静脉溶栓所需的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高于非临床路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可以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赢得溶栓机会,临床路径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使护理由被动变为主动,便于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对于脑梗死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发病6 h内对19倒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以及CTP检查,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结果为19例患者中6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梗死征象,所有患者CTP均发现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脑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病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超早期脑梗死的CT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的6h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在发病24小时-72小时内进行CT复查证实为脑梗塞,对患者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中,有21例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发现异常,其中10例(47.62%)患者出现低密度灶,5例(23.81%)患者出现皮质征,4例(19.05%)患者出现豆状核征,3例(14.29%)患者出现岛带征,3例(14.29%)患者出现占位征,2例(9.52%)患者出现致密动脉征。结论超早期脑梗塞的CT征象不典型,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诊断、预防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选取48例初发性脑梗死和4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HCY水平检测,并与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病组血清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复发脑梗死患者HCY水平增高更显著.结论:血清HCY升高水平与脑梗死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对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齐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7+19-17,19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发展至出现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2007年10月~2009年6月本科收治的100例TIA患者临床资料,经2010年回访获悉,其中40例发生脑梗死。结果:患者TIA的发作时间大于30min,并且24h内发作大于3次,和首次发作后大于24h,并且发作大于5次的患者患脑梗死危险性明显提高(P〈0.05)。而发生脑梗死40例TIA患者其血压与血糖以及总胆固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如果每次TIA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次数较多,未予及时治疗,特别是伴高血压与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极易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的手术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57例典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行微创钻颅血肿清除术,按手术实施时间分为三组:A组(6h内手术者)53例;B组(7~24h内手术者)60例;C组(>24h手术者)44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意识恢复、神经功能缺失及死亡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意识恢复良好者多于C组(P<0.05);在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价中,A组患功能缺失低于B、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三组患者死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出血患者,在6h内行超早期颅内血肿钻孔抽吸引流术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门诊就诊的未发生脑梗死的高血压患者1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空腹Hcy水平的测定,并进行比较。根据入院24 h内Hcy是否升高,将15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分为高Hcy组(88例)和正常Hcy组(62例),两组患者分别于住院时及发病4周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观察组中占58.7%,对照组中占15.3%(P<0.01);空腹Hcy浓度观察组为(31.26±4.61)μmol/L,对照组为(15.92±3.4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Hcy组与正常Hcy组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于发病4周时进行NIHSS评分,高Hcy组评分高于正常Hcy组(P<0.01)。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高Hcy的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积极干预高Hcy血症有助于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或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康复干预结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鸣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57-59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给予单独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稳定48h后,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开始康复训练。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各项评分评定,以及治疗1、2、4、8周后进行血液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的运动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均有了明显的改变,并且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hs-CRP、IL-1、IL-6的含量比治疗前也有明显的降低(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但降低了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恢复了患者运动和生活能力,还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含量,从而减少了病死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85例患者住院24h内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高血糖组(血糖值≥6.1mmol/L)64例,其中,男34例,女30例;血糖正常组(血糖值〈6.1mmol/L)21例,其中,男11例,10例。比较两组不同血糖水平的疗效及临床表现与并发症情况。结果:高血糖组的存活率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P〈0.05),死亡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且高血糖组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延髓性麻痹、感觉障碍、病理反射的病例数均多于血糖正常组,其中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病理反射的发生率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并发症方面考虑,统计分析显示,高血糖组的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糖越高,预后越差。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及时监测血糖水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