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Hp检测,对Hp阳性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Hp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 4周后全部患者血小板都有明显上升,为(71~139)×109/L,平均(82±19)×109/L,多于入院治疗前的(43±1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转阴者(32例)血小板为(96±12)×109/L高于未转阴者(4例)的(75±10)×109/L(P<0.05).结论 Hp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治疗为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Hp检测,对Hp阳性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Hp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 4周后全部患者血小板都有明显上升,为(71~139)×10^9/L,平均(82±19)×109/L,多于入院治疗前的(43±1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转阴者(32例)血小板为(96±12)×10^9/L高于未转阴者(4例)的(75±10)×10^9/L(P〈0.05)。结论 Hp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治疗为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玲  黄望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271-227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影响。方法:统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与正常无症状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比较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常规治疗与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疗效。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常规治疗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结论:对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建议常规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为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提供了一种常规治疗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作用。方法86例ITP患者进行Hp检测,对Hp阳性患者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根除Hp治疗,监测血小板数的恢复情况。结果25例Hp阳性的ITP患者在治疗ITP同时加用抗Hp治疗与对照组的25例Hp阳性的ITP患者的血小板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后血小板数恢复明显。结论Hp感染是ITP诸多发病因素之一,根除Hp治疗可能为Hp感染的ITP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绍华 《天津医药》2011,39(10):958-959
【摘要】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以及根除 Hp治疗ITP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3月就诊ITP患者59例,合并Hp现症感染36例,在ITP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Hp根治治疗,比较Hp(+)根治成功患者与Hp(-)治疗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ITP患者Hp现症感染率为61.1%;根治成功33例(91.7%)。Hp根治成功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根治前显著升高,亦明显高于Hp(-)患者;Hp根治成功患者完全反应(CR )14例,有效(R )6例,无效(NR)13例,总有效率为60.6%。 结论Hp感染ITP患者给予根除Hp治疗有助于提高血小板计数,可使患者受益并获得持久的疗效;在高Hp感染人群中发病的ITP患者,常规检测Hp感染,对现症感染患者给予Hp清除治疗可能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6.
血清抗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抗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Hsp 60)抗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检测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表达情况。结果:(1)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表达仅见于Hp阳性患者。Hp阳性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均P<0.05)。(2)26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抗体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在Hp根除及洛赛克疗程结束后4周,其中7例抗体转为阴性。结论: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可能与Hp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不能作为近期判断Hp根除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幽门螺杆菌特异性IgM抗体。用质子泵抑制剂及两种抗生素根治幽门螺杆菌。结果46例中幽门螺杆菌IgM抗体阳性12例,阳性率26.1%,对照组42例,阳性2例,阳性率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血小板恢复。结论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有关,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辨证论治加抗Hp西药治疗慢性胆囊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加抗幽门螺杆菌(Hp)西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并用两种不同方法(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及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检测Hp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择300例临床上诊断为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并且通过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及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胆湿热型、瘀血内停型,治疗组加用抗Hp药物阿莫西林,1个月后观察13C尿素呼气试验检及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测定检测Hp结果。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000,P〈0.05,说明中药加用抗Hp药物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Hp阳性的患者,在临床表现及Hp阳性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治疗慢性胆囊炎有差异。结论:实验组方法比对照组在临床上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厌食儿童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分析厌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问题。方法采用美国ROYCE 公司出品的 Rapidflo 一步法幽门螺杆菌(HP)检测试验盒检测厌食儿童末梢血中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阳性和阴性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结果 210例厌食儿童 Hp-IgG 阳性136例(64.76%),阳性率男性儿童高于女性,且随年龄递增而增加,抗 Hp 治疗儿童厌食可显著改善。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儿童厌食症的重要病因,建议对厌食症儿童常规检测 Hp-IgG 或抗 Hp 治疗。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国内外研究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本研究对73例ITP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了Hp感染与ITP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ITP患者73例.其中男26例,女47例,年龄18~67岁,平均(39±16)岁.全部入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中的诊断标准[2].Hp阴性者22例,Hp阳性者51例,Hp阳性者随机分为两组,29例Hp阳性并行Hp根治治疗组为A组,22例Hp阳性未行Hp根治治疗组为B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程度、血小板计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将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单用泼尼松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根治性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4/15)低于对照组的73.3%(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幽门螺杆菌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粘膜脱垂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关系。方法对86例经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确诊的胃粘膜脱垂的患者采用Giemsa染色法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二者均为阳性定为阳性,二者均为阴性定为阴性,并对其中69例患者经泮托拉唑 甲硝唑 阿莫西林治疗两周。结果胃粘膜脱垂Hp阳性82例,阳性率95%,69例阳性患者在抗Hp治疗后有59例Hp转阴,2-6个月复查12例胃粘膜脱垂消失,占173%,27例胃粘膜脱垂明显好转,占39,1%。结论Hp感染与胃粘膜脱垂关系密切,抗Hp治疗是治疗胃粘膜脱垂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泼尼松片1mg/(kg·d),治疗组加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奥美拉唑胶囊20mg,2次/d,克拉霉素片0.5g,2次/日,阿莫西林胶囊1.0g,2次/日),疗程为1周,观察其疗效6个月。结果 84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3.7%,治疗组有效率为67.8%,对照组为45.2%,成功根除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成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部分有效,是一种值得对此类患者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风湿性瓣膜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及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9例风湿性瓣膜病患者,采用美国ABI公司Sure StepTM HP Assay试剂测定血清抗Hp IgG;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CagA IgG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抗Hp IgG阳性患者61例(68.5%);抗CagA IgG阳性患者36例(40.4%);抗CagA IgG阳性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较抗Hp IgG阴性的患者明显升高(P<0.05)。随访2年,抗Hp IgG阳性的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术后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结论抗CagA IgG阳性Hp感染的风湿性瓣膜病患者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泮托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对照组给予胶体次枸橼酸铋、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两组治疗的结果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中Hp清除检测36例为阴性,2例为弱阳性,2例为阳性;对照组中Hp清除检测36例为阴性,4例为阳性,Hp清除率为90%,两组Hp根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的证据,探讨Hp感染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性。方法:分为慢性支气管炎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应用检测血清抗HpIgG及14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并分别测定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总数。结果:慢性支气管炎组患者血清抗HpIgG阳性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9%,P〈0.05;慢性支气管炎患者Hp现症感染率为81.3%(39/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0%(25/51),P〈0.05;慢性支气管炎组Hp现症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总数较非Hp感染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Hp感染与慢性支气管炎相关,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潜在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口臭的关系。方法用闻诊法选择本院消化内科门诊接诊的42例有口臭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后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胃内Hp感染的情况,对有Hp感染者行标准剂量PPI三联抗Hp治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疗程1周,治疗结束后复查Hp及闻诊口臭强度。另选20例无口臭志愿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胃内Hp感染的情况。结果 42例口臭患者,HP检测阳性36例,阳性率85.7%。无口臭志愿者20例,HP检测阳性5例,阳性率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Hp检测阳性口臭患者中26例行PPI三联治疗,治疗结束后1周复查胃镜,Hp试验转阴22例,转阴率84.6%,Hp试验转阴的口臭患者复测口臭缓解19例,占86.3%;另10例未行PPI三联治疗的口臭患者和4例Hp未转阴患者口臭缓解2例,占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Hp感染可能与牙周健康者的口臭有关。  相似文献   

18.
沈洲立  陈秀英 《重庆医药》2009,38(14):1779-1780
目的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22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60例根据个体化原则给予抗抑郁、促胃动力及中药治疗,治疗组362例在个体化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疗程均为1周,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275例,总有效率76.0%,对照组有效172例,总有效率4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治疗时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2型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本文对112例2型糖尿病Hp阳性就其抗Hp治疗方法及Hp根治前后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变化作如下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RED)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及浅表糜烂性胃炎患者63例(对照组),均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再将60例GERD患者分为2组,25例常规三联抗HP治疗,为HP根除组,另外35例作为Hp持续感染组。随访1年。结果 6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58.3%,对照组Hp感染率82.5%,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组GERD复发率高于Hp持续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p根除后GERD的发病率为25.5%。结论 Hp感染可能在GERD的发病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