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然  马华安 《国医论坛》2012,27(1):15-17
多涕症以鼻涕量多清稀、无法控制为特征,但区别于过敏性鼻炎,并无阵发性鼻痒、喷嚏等症状,鼻腔分泌物呈浆液性.多涕症好发于儿童或老人,体质虚弱者亦易患此病,冬季发作较明显.由于此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故干祖望教授将其单独列出讨论并冠以多涕症之名.干老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经验丰富,兹录其医案4则,以作管蠡之望.  相似文献   

2.
干祖望教授治疗多涕症一病,多有独到之处,他首创多涕病名,临床注重鉴别诊断,区别鼻鼽鼻渊,定位脏腑,明辨病因病机。治疗采取辨证论治:肺气壅滞,治当宣肺泄肺;肺卫不固,治当修筑藩篱;脾虚失运,治当培土生金;清涕滂沱,治当温肾缩泉。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干祖望老中医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五十多年,学验俱丰,颇有独到之处。现将笔者跟随学习,所得之病例数则,介绍如下:一、咽干烧灼投桂枝白术而解慢性喉痹往往由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肺阴虚者,养阴清肺,生津润燥;肾阴虚者,滋阴降火,清利咽喉,这是常法。然而干老曾治一于姓病人,咽喉部奇干作痛,有烧灼感及异物感已一年多。伴有胃脘部作胀,食后更甚,大便不成形,日圊两三次。入冬畏寒逾常人。十多年前曾大便黑血三次,当时诊断为胃出血。检查:咽后壁干燥少液,粘膜轻度萎缩,小血管网布。舌薄苔,脉稍有数意。《红  相似文献   

4.
干祖望     
干祖望教授 ,生于 1912年。上海金山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历任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江苏省中医耳鼻喉科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会名誉主任 ,北京光明中医药大学顾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客座教授等职。 1985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励和奖章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特殊津贴及证书。因未退休 ,仍活跃在临床教学、医疗、科研第一线 ,系中医耳鼻喉专科的奠基人、创业者之一。对该科的贡献 :① 195 2年在松江第四联合诊所建立第…  相似文献   

5.
<正> 吾师干祖望教授年逾七旬,他不仅博采众方,而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对治疗耳鼻咽喉科的疑难杂症,有其独到之处。现择其完整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苏××,男,32岁。1989年2月12日初诊。患者两月前因感受风寒,气管炎复发,在乡卫生院服用感冒冲剂、氨茶硷、咳特灵等,感冒咳嗽治愈,但又出现多涎,不分昼夜自溢而  相似文献   

7.
鼻槁是干祖望教授最擅长诊治的疑难杂症之一,其特点为鼻内干燥,粘膜萎缩,涕稠或结痂,阻塞鼻腔,甚至出现鼻腔空旷、鼻臭,病程较长。干祖望教授从肺燥伤津、脾虚湿困、肾虚水涸三证分析其疾病特点。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有痰作祟”之说。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痰浊凝滞、上蒙清窍而成诸病者并不少见。在江苏省中医院随干祖望教授学习期间 ,遇到诸多怪涎顽疾 ,干教授结合临床证候从痰论治 ,疗效显著。现将治疗验案介绍于同道 ,以资借鉴。1 神经性耳鸣案 1 王某 ,男 ,4 5岁。双侧持续性耳鸣 5年 ,左重右轻 ,雨天加重。曾服六味地黄丸、磁朱丸、西药镇静剂、维生素之类乏效。测血压 16 0 /10 7kPa ,查两耳鼓膜光椎存在 ,舌苔黄腻滑润 ,脉细涩。干老以耳鸣呈持续性、下雨天加重 ,舌苔滑润为主证 ,辨证为痰浊蒙窍 ,…  相似文献   

9.
代××,男,5岁。1991年5月19日诊。患儿自出生至今,常流清涕如水,初以为感冒小恙未与治疗,嗣后清涕日甚,四季皆然。近数月来,清涕更笃,有时涓涓如清泉,常渗透手帕或袖卷。伴自汗,易于感冒,面色  相似文献   

10.
干祖望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创始人,试整理较为完整的干老耳病医案7则与同仁分享。耳为清窍之一,为宗脉所聚、清阳交会流行之处,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胆经入耳中,脾主升清而濡养于耳,肺主声、令耳闻声等等。故干老治耳病并不囿于耳之一窍,而是结合"五诊十纲",强调整体辨证,既植根传统,又用夏变夷,既中规中矩,又灵活机变。干老善用经方,创制新方,组方精简,选药轻巧,转方果断,守方沉着,具体应用如:疏肝开郁解耳鸣,化痰和血启听宫,培土荣木消耳胀,丸药缓图息蝉噪,清震苍耳调气机,解表泄热除耳痛,益气运脾荣清窍,等等,立法用药无不匠心独运,疗效卓越,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1.
我用乌药治痛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药味辛兼苦,性温,气微香,入胃、肾二经,兼入肺经。辛香走窜,顺气止痛,乃乌药之长。《内经》有“百病皆生于气也”的概论,事实是气为诸病之首,气滞则血瘀、痰凝、湿阻、水停、食滞,而致喘证、痛证、郁证、小搜频数诸疾丛生。乌药功挖走气顺气,气行则瘀行、痰去、湿化、水行、食消而诸疾向愈。这里仅谈我用乌药治痛证的几点体会。1胸闷痛在排除心血管疾患引起的胸痛后,对于因肺气液郁,在咳喘的同时,出现胸闷痛而反复发作不愈者,我在“通则不痛”的治则指导下,以乌药配合纳气归元的沉香同用后,虽不能立时平喘,但却能迅速定…  相似文献   

12.
辨涕与治涕     
冯爱成  黄易 《河北中医》1998,20(5):294-294
流涕是鼻部疾病的常见症.吾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著名中西医结合耳鼻喉专家刘福官教授.从涕这一常见病理产物出发,进行局部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1 清水样涕1.1 风寒外袭型 症见涕如清水,量多,无色透明,鼻粘膜呈淡红色,下甲肿大,多伴有头痛、恶寒等.治则:疏散风寒,通窍止涕.方药:防风、荆芥、炮姜.紫苏、葱白、辛夷、香薷、白芷、甘草等加减.1.2 肺气虚型 症见涕如清水,量少,无色透明,鼻粘膜色淡,鼻塞时轻时重,侧卧上窍通、下窍塞.治则:健脾补肺,益气止涕.方药:白术、白扁豆,茯苓、黄芪、葱白、白芷、苍耳子、香薷、诃子、甘草等.1.3 肾气虚型 症见涕如清水,量少,无色透明.时有时无,粘膜呈苍白色.喷嚏较多.治则:益气温阳,活血止涕.方药:附子、肉桂、杜仲、黄芪、五味子、丹参、辛夷、苍耳子、川芎、甘草等加减.  相似文献   

13.
干祖望教授对耳鸣、耳聋的见解独辟蹊径,不拘泥于耳为一窍,认为五脏皆通于耳,以五脏辨证入手,予以补益脾土、疏肝泻热、调补心肾、补元填坎、开郁通窍等法,临床多有效验,现在此浅析其五则医案以饷同道。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医治病,离不开辨证论治。但许多复杂病例在常规的辨证论治下,形如嚼腊,不能药到病除。吾师常以独特的辨证思路,取常规外的别具一法,使一些难治之症予以勒马之功,实为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 痰之为病,在五官科颇为常见.干老肆力于中医耳鼻喉科数十年,对痰证治疗尤有心得.制订常用治痰九法,用于临床,愈病颇多.干老认为,痰的涵义并不限于咽喉、气管分泌物.广而言之,体内一切败津腐液皆属于痰.还有一部分有形的结块,无形的经络阻滞亦可责之于痰.一、清热痰《医学入门》谓:"热痰,因厚味积热或外感误温所致".此证在耳鼻喉科疾病中殊为多见,尤其是咽喉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等.症见:咽喉痰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医喉科学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嗓音医学是中医喉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干祖望教授经多年的摸索,在嗓音医学方面集前人之精华,融汇贯通、推陈出新,在临床辨证施治中卓有成效。笔者随师数年,仿效用之,屡见其  相似文献   

17.
沈××,女,33岁。1989年12月13日诊。一年前因胃脘痛、腹胀、呕吐,行胃镜检查,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服用雷尼替丁、胃腹安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今年夏初感冒后,突起口涎增多,常盈口自溢,不能自止,入睡后方安,自估每日约800~900毫升,  相似文献   

18.
多涎症辨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华  周平安 《中医杂志》1997,38(6):334-335
多涎症,是指唾液分泌过多,频繁吞咽或吐出,甚至自行流出口外之症,亦称喜唾。现结合临床验案3则,谈谈辨治体会。1 脾胃虚寒,精聚为涎胡某,男,45岁。1994年4月25日初诊。患多涎症5年余,加重半月。患者于1989年1月,因肺炎高热住某医院,经用静滴抗生素等药治疗半月,痊愈出院。出院前,自觉唾液较多,未予重视。出院后每因喝冷饮或吃冷食而唾液增多,昼夜频繁吞咽,睡眠时则自行流出,浸湿大片枕席,甚感苦恼。曾在多家大医院进行检查,均无阳性所见、始终未能诊断。曾以阿托品、维生素、谷维素等药治疗无效。半月前,因朋友相聚,勉强饮几杯冰镇啤酒,致使唾液更多,说话时唾液  相似文献   

19.
刘××,男,12岁。涎液不由自主地从口角流出3年多,每遇气候寒冷时加重,严重时口角、下颌、胸前皮肤皆被浸泡红肿,甚则溃烂。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查患者精神欠佳,面色萎黄,食纳不佳,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口角,下颌、胸前皮肤皆被涎液浸泡红肿,涎液质地清稀,四肢欠温,舌质淡,脉沉细。据证分析,此证属脾冷运化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20.
正涎为津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日:"脾为涎。"为什么说涎是脾液呢?首先,脾开窍于口,涎为口中之液;其次,津液由肺、脾、肾三脏调节,其中脾主要负责"制",既不能使水分过盛,也不能使水失布达,涎液就是依仗脾之制约,既不溢于口外酿成滞颐,也不会少涎而致口咽干燥;三是人们之食欲又与涎液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