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材料一方法:分析经CT扫描发现有肾周间隙异常的肾癌5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肾癌累及肾周间隙的主要CT征象有多发结节、条索状影、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这些CT下象的病理基础为肾周间隙内淋巴结转移,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引起的血管曲张和肾周间隙内桥间隙的流体淤积。结论:熟悉肾周间隙的解剖和仔细分析肾周间隙的CT征象有助于对肾癌的正确分期。  相似文献   

2.
肾周间隙积液的CT表现及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肾周间隙的解剖学基础分析肾周间隙积液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观察59例肾周间隙积液的分布及CT表现。结果:肾周间隙积液CT表现:肾窦水肿,肾被膜下积液,肾周间隙内桥隔增厚,肾周间隙脂肪层内斑片状影,肾被膜及肾前、肾后筋膜增厚,部分同时有圆锥侧筋膜增厚肿胀。右侧肾周间隙积液向上可至肝裸区。结论:CT能够清楚显示肾周间隙积液和肾筋膜的分隔作用,了解这些解剖结构,可合理地解释影像学征象及了解疾病扩展途径,为泌尿外科及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报告儿童后腹膜常见与不常见占位病变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对34例(32例经病理证实,2例随访复查证实)儿童后腹膜肿块病例完整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儿童后腹膜占位病变共有11种.以肾上腺瘤和后腹膜神经母细胞瘤最常见,畸胎瘤和肾胚胎瘤、新生儿肾上腺出血其次.肾上腺皮质癌较少见,罕见的有横纹肌肉瘤和血管外皮瘤。临床和CT特点各有其不同。结论:临床特点与CT表现相结合,极大部分儿童后腹膜肿块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急性输尿管梗阻时肾脏及肾周间隙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输尿管结石所致的急性输尿管梗阻时的肾脏及肾周间隙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6例经CT及B超扫描显示输尿管结石所致急性输尿管梗阻患者的肾脏、肾周间隙的CT征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有肾脏及肾周间隙水肿性的改变。CT主要表现为:患侧肾实质增厚、肾盂肾盏扩张、肾被膜增厚,部分伴有肾被膜下积液、肾窦水肿、肾周间隙桥隔增厚、肾周间隙内脂肪层斑片状影及肾筋膜增厚。结论急性输尿管梗阻在急诊CT上有明显表现,除输尿管结石征象外,肾和肾周间隙的间接CT征象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6.
急性输尿管结石的肾周间隙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急性输尿管结石时肾周水肿的CT平扫表现、产生机理及意义。方法 对 73例确诊为急性输尿管结石病人的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无明显肾周水肿 ,41例局限性肾周水肿 ,2 4例广泛性肾周水肿。结论 肾周水肿是急性输尿管结石梗阻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舌骨上颈部常见疾病的生长特点及MRI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良性肿瘤8例,包括神经鞘瘤3例,囊状淋巴管瘤2例,脊索瘤2例,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40例,包括鳞状细胞癌20例,转移瘤12例,淋巴瘤6例,未分化癌2例。48例中手术病理证实20例,穿刺活检证实27例,典型MRI特征结合病史确诊1例。结果8例良性肿瘤均表现为跨间隙病变;恶性肿瘤中7例鳞状细胞癌、2例未分化癌和1例转移瘤表现为跨间隙病变;10例转移瘤、5例鳞状细胞癌和2例淋巴瘤表现为多间隙病变;8例鳞状细胞癌、4例淋巴瘤和1例转移瘤既呈跨间隙又表现为多间隙病变。结论良性肿瘤生长较大时可呈跨间隙生长,以神经鞘瘤、囊状淋巴管瘤、脂肪瘤和脊索瘤多见;恶性肿瘤易于跨间隙或多间隙生长,既呈跨间隙又出现多间隙生长时,以鳞状细胞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  相似文献   

8.
CT所见咽周间隙的改变在判断鼻咽癌侵犯定位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在CT上更准确判断鼻咽癌(NPC)的侵犯部位。资料与方法搜集初诊NPC30例,同时进行鼻咽部CT和MRI扫描,将其咽周间隙的影像学表现对照观察。结果 鼻咽缝间隙对称存在14例,1例椎前肌受累,占7.14%;不对称性变窄或消失者16例,椎前肌受累14例,占87.5%。CT上咽旁间隙变窄伴线样低密度影或密度增高20例,MRI上其间隙内的高信号脂肪影受压或间隙极度变窄,但仍连续无中断;CT上咽旁间隙消失5例,MRI上翼内肌均受累。结论 鼻咽缝间隙不对称性变窄或消失高度提示椎前肌受累;咽旁间隙变窄伴线样低密度影或密度增高时,肿瘤未跨越咽旁间隙;当咽旁间隙消失时,肿瘤多已突破咽旁间隙累及颞下窝。  相似文献   

9.
门腔间隙病变CT,MRI特征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肿瘤性和炎症性病变累及门腔间隙(PCS)的CT、MRI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1989年3月至1993年2月PCS异常的连续性病例,共67例。其中CT40例,MRI24例,CT+MRI3例。病因包括肿瘤及炎症,均经病理、手术证实。对于肿瘤性病变所致PCS异常病例,分别从横向及纵向观察、统计不同类型的CT、MRI表现及病变的优势分布情况。结果:PCS异常以肿瘤性病变为主(63/67  相似文献   

10.
胰周区域淋巴结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述胰周淋巴结主要位于胰周围、肠系膜根部、门腔间隙和脾门。常见的淋巴结病变包括结核、淋巴瘤及转移性肿瘤。淋巴结结核CT强化表现为淋巴结增大,呈周边强化,易形成多房样征象。87.5%霍奇金病和70%非霍金奇淋巴瘤淋巴结增大呈均匀强化,少数呈均匀强化并坏死,解剖上优势地累及腹主动脉周围上、下部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结增大强化特征与原发灶的细胞类以及有无化疗等相关,其优势解剖分布取决于原发肿瘤的淋巴引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肠系膜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肠系膜肿块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和限度,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活检等证实的18例肠系膜肿块的CT表现,结合其手术病理及部分超声所见进行回顾分析。选用窗宽300-400HU,窗位0HU观察病灶及其邻近肠系膜。结果 18例肠系膜肿块中,16例发生在小肠系膜(回肠15例,空肠1例),升,横结肠各1例,其中恶性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病5例,霍奇金病1例),淋巴管瘤,炎性假瘤各3例,转移瘤2例,血管外皮细胞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瘤,单纯囊肿各1例,除2例淋巴瘤和1例转移瘤呈多个肠系膜肿块,部分病例伴有腹膜后肿块,其余病例均呈孤立性肿块(此为唯一的CT表现)。肿块推压肠管,部分被肠系膜肿块,部分病例伴有腹膜后肿块,其余病例均呈孤立性肿块(此为唯一的CT表现),肿块推压肠管,部分被肠管包绕,邻近肠系膜模糊,“三明治”征多见于恶性淋巴瘤。结论 CT对肠系膜肿块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结合病变的解剖,病理基础以及超声特征等,术前多可做出提示性甚至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对少数难以确诊的病例,应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确诊。  相似文献   

12.
儿童眶部肿物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眶部肿物的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和l临床随访证实的眶部肿物的CT表现。结果肌锥内肿物7例,其中2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视神经鞘脑膜瘤和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累及视神经,1例表皮样囊肿位于眼外肌和视神经之间。肌锥外肿物29例,其中良性肿物2l例,包括蜂窝织炎3.例,脓肿1例,炎性假瘤3例,皮样囊肿7例,毛细血管瘤2例,淋巴管瘤、横纹肌瘤、神经鞘瘤、骨化性纤维瘤和泪腺混合瘤各1例;恶性肿物8例,其中横纹肌肉瘤5例,转移性成神经细胞瘤2例,泪腺腺样囊性癌1例。多间隙肿物3例,其中神经纤维瘤病I型1例,毛细血管瘤2例。结论儿童眶部肿物的CT表现各有其特点,结合l临床,多数可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探讨鉴别诊断依据。资料与方法 搜集有完整CT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49例,分析其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 49例中,皮质腺瘤19例,肿瘤直径为1.0~4.0cm,有包膜,密度均匀但较低,强化较轻。皮质腺癌4例,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匀、环状强化的肿块。嗜铬细胞瘤14例,单侧,良性,瘤体大,平扫不均匀,实质强化明显,低密度区无强化。髓质脂肪瘤4例,低密度的脂肪密度区是其特征性CT表现。转移瘤5例,均为肺癌转移,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较明显。畸胎瘤3例,CT可见脂肪密度和钙化。结论 肾上腺肿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做出诊断是有可能的。对于体积较大的肾上腺肿瘤,还需与其他腹膜后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CT表现。材料与方法 对 2 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显示腹膜后原发肿瘤的敏感性为 10 0 % ,定位诊断正确率为 84.0 % ,良、恶性定性诊断率为6 8.0 %。肿瘤径线较大 ,腹膜后器官和相邻的血管受压移位 ,肿瘤与邻近腹腔内器官间的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 ,以及与邻近盆壁和/或腹后壁间界限不清均为肿瘤定位、定性特征性CT表现。结论 CT对腹膜后原发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一些重要的征象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对胃癌Lauren''s分型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对胃癌Lauren's分型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4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40例均于检查后1周内施行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手术、剖腹探查术.术后标本行常规石蜡包埋及5μm切片. 结果胃壁低密度层增厚程度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分别为1.55mm±0.55mm和7.71mm±2.33mm;强化程度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分别为51.98HU±9.35HU和87.95HU±18.79HU,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 结论 SCT对胃癌Lauren's分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儿腹膜后神经节源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描述26例腹膜后神经节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男18例,女8例.经手术、病理(24例)及临床骨穿(2例)证实.成神经细胞瘤、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神经节瘤分别为14、10、2例,平均年龄分别为1岁3个月、3岁6个月、6岁,其中神经节瘤2例分别合并白血病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全部病例于术前作腹部CT平扫,其中14例同时作了增强扫描.术前作B超检查20例.结果(1)肿瘤约2.0cm×2.5cm×2.5cm~16cm×10cm×8cm大小,26例均位于腹膜后,位于一侧22例,位于中线上3例,2处多发1例.(2)肿物外形不规则20例,类圆形6例;边缘清楚14例,模糊12例.(3)25例肿瘤与肾脏对比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1例为均匀低密度;23例肿瘤有不同形态钙化;增强扫描者12例肿瘤有不均匀增强,2例增强不明显.(4)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9例,肝转移3例,肿瘤包埋血管18例,下腔静脉内瘤栓1例,肿瘤侵入椎管3例.结论CT平扫可以提示腹膜后神经节源性肿瘤的诊断,增强扫描能够进一步明确肿瘤内部及其周围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ereatitis,AP)累及肾周间隙(perirenal space,PS)的CT表现及其在临床严重程度分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2月。2008年8月经CT检查并临床或手术证实的AP528例,分析PS受累89例CT表现,并分析其与临床严重程度分型对照关系。结果:重症AP受累率49.1%(81/165)明显高于轻症2.2%(8/363)(P〈0.01),PS受累CT表现为桥隔增粗模糊(85例),肾周脂肪间隙磨玻璃样改变(49例),积液(37例),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9例),积液和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仅出现于重症AP。若以PS受累作为重症AP筛选标准,则敏感性49.1%(81/165),特异性97.8%(355/363),准确性82.6%(436/528)。结论:CT能准确显示AP肾周间隙受累情况,PS积液和软组织密度影为重症AP特征性表现,PS受累CT表现在临床AP严重程度分型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CT对腮腺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腮腺区肿块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18例作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直接增强扫描,层距,层厚为2-5mm,结果:良性21例,CT主要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呈圆形,类圆形肿块,增强后呈均匀强化。恶性5例,CT主要表现为病灶局限向外增大,其内密度不均,边界欠清晰。CT对腮腺区肿块能100%定位,对腮腺区肿块能80.6%定性。结论:CT对良,恶性腮腺肿瘤术前定性基本正确,但不能同具体组织学分类。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09例共130个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分别观察肿瘤的大小、边界、内部结构及其与同侧肾上腺的关系,测量肿瘤的平扫和增强后CT值及增强程度,20例做了像素矩阵图分析,应用接受器工作特性(ROC)曲线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平扫CT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90±0.05,明显大于增强后CT值(0.81±0.04)、增强程度(0.71±0.08)和肿瘤大小(0.80±0.04)的ROC曲线下面积;以肿瘤直径≤3.0cm,密度均匀,平扫CT值≤20HU,增强后CT值≤35HU,增强程度≤20HU为标准,诊断腺瘤的敏感性分别是86%、85%、88%、76%、和74%,特异性分别是68%、69%、90%、74%和59%;肿瘤与肾上腺相连(68%)、平扫CT值<0HU、CT像素矩阵图上有轻度负CT值区域只见于腺瘤,边界模糊或(和)侵犯周围结构、呈不规则厚环状强化是转移瘤的特征。全组总体符合率为93%。结论综合分析肿瘤的各种CT征象,CT能鉴别绝大多数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  相似文献   

20.
严福华曾蒙苏周康荣陈惠明陈锦陈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误诊或漏诊的44例肝细胞肝癌(HCC)病例的CT表现,探讨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采用GE Hispeed Advantage螺旋CT机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25-30s行动脉期扫描,70s行门脉期扫描,而3-4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和强化方式。结果:漏诊的8个病灶均<1cm,其中3个病灶在多期扫描中均未能发现,其余5个病灶因观察分析不仔细而漏诊。9个病灶误诊为肝外病变,如肾上腺肿瘤,胃平滑肌瘤,胆囊癌和副脾。但这9个病灶均有典型的HCC的强化方式。22个病灶因强化方式不典型误诊为其他肝脏病变,其强化方式有: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病灶始终无强化。另有3例含大量脂肪成分误诊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HCC的特殊病理改变和生长方式是造成其在多期扫描中强化方式不典型而致误诊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特殊的病理改变和生长方式以及仔细分析和阅片可进一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但在微小肝癌的检出和肝硬化结节与少血供HCC的鉴别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