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支配膀胱的神经病变逼尿肌病变密切相关,本文就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膀胱自扩大术治疗高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膀胱自扩大手术治疗高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的方法及疗效。方法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5~36岁,平均28岁。尿动力学检查显示6例均为膀胱反射亢进,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病程5~10年,平均6年。对6例患者的手术方法,手术前后膀胱容量,肾功能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00~180min,平均120min。安全膀胱容量术前(182±52)ml,术后3个月(315±65)ml,术后10个月(420±105)m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导尿间歇平均4h(3~5h),术前5例尿失禁患者尿失禁消失4例,1例经口服抗胆碱药物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前4例肾功能异常者3例恢复正常,1例改善。结论膀胱自扩大术结合清洁间歇自家导尿治疗高反射性小容量膀胱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截瘫病人多为神经原性膀胱,其泌尿系功能障碍导致的肾衰竭是其晚期的首要死因.就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及泌尿系管理进行综述.提出控制或消除泌尿系感染,降低膀胱内压,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防止膀胱-输尿管反流,保护肾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肠道膀胱扩大术是一种易被患者接受的术式,但是既往报道中没有长期随访的尿动力学结果。为此作者对此类患者进行了至少4年以上的随访。神经原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26例,或单纯行肠道膀胱扩大术.或同时进行不同类型的控尿及抗返流措施。临床随访内容包括尿失禁、用药情况、导尿日程表、后续干  相似文献   

5.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原性膀脱可引起膀航逼尿肌收缩无力,其后果可导致排尿困难、尿储留、肾功能不全而危及患者生命。我们自1992~1995年采用自行设计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膀优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脱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目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8~25岁。3例均以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反复尿路感染、双肾积水及双输尿管扩张、便秘、贫血、消瘦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有轻度肾功能损害。2例为隐性骶推裂,1例为囊性骶椎裂。残余尿800~1000ml。3例术前和术后作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膀优通尿肌无反射,尿道压力…  相似文献   

6.
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分类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100例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经验,提出根据膀胱压力测定结果对神经原膀胱进行分类,按分类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认为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神经原发膀胱的治疗及康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原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 ,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之一。神经原性膀胱的发病原因很多 ,常见于脊髓外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解决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可降低泌尿系统的并发症 ,控制排尿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目前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目标。1 神经原性膀胱的表现脊髓损伤后 ,在休克期表现为无张力性膀胱 ,自主性神经活动抑制 ,逼尿肌不能收缩而使排尿反射消失 ,导致尿潴留。休克期后 ,排尿中枢 (S2~S4)及其下方损伤时 ,出现自律性膀胱 ,可有微弱的逼尿肌收缩但无排…  相似文献   

8.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对于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及功能有重要作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是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发展涉及NGF合成减少、逆向轴浆运输障碍、NGF受体表达异常等.NGF在DNB治疗中的作用正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原性膀胱的发病原因很多 ,常见于脊髓外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往治疗目的主要是引流尿液。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治疗的追求目标。避免上尿路损害、降低膀胱充盈压及控制排尿是目前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研究方向。现对神经原性膀胱中逼尿肌反射亢进类型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以往治疗神经原性膀胱通常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 (CIC) ,目前这种方法多用于早期排尿障碍的治疗 ,对于提高病人的预后非常关键。一项对脊髓损伤病人治疗的回顾性调查发现 ,大约有8%的病人在 4年内出现输尿管返流而需…  相似文献   

10.
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低反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逼尿肌超微结构的改变。 方法 膀胱顶部逼尿肌分别取自 11例神经原性膀胱手术患者和 7例意外死亡新鲜尸体膀胱 ,透射电镜观察两组逼尿肌超微结构差异。 结果 低反射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有去极化现象 ,超微结构改变包括肌细胞外形不一致、分布不均匀 ,走行紊乱 ;细胞中间连接少 ,常填充以胶原纤维和无定形成分 ;肌质膜下胞饮小泡减少 ;细胞内线粒体减少 ,肌丝走行紊乱 ,致密体分布不均等。正常平滑肌细胞外形、大小基本相似 ,分布均匀 ,走行整齐一致。细胞中间连接多 ,细胞间距小、均匀 ;胞饮小泡与密区沿肌质膜均匀分布 ;细胞内见各种细胞器 ,肌丝及致密体平行整齐排列。 结论 低反射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可能和逼尿肌去神经性无力 ,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原有平衡失调 ,造成膀胱出口相对阻力增加等有关。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临床上宜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继发性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对其收缩能力的进一步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可控性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神经原性膀胱患儿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5~1 6.0岁,平均9.6岁.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显示合并<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10例16侧.18例均采用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10例16侧同时行输尿管抗反流术,6例女童行膀胱颈悬吊,7例男童行膀胱颈紧缩,1例男童行尿道关闭.术后行间歇导尿,平均随访2.3年(6个月~4年).结果 18例患儿中尿失禁消失17例(94%),好转1例;膀胱容量由术前(1 56±85)ml增至术后(420±58)ml(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术前(78±1 6)cm H 2O(1 cm H2O=0.098 kPa)降至(20±11)cm H2O(P<0.01).导尿间隔时间平均5 h,2例需服用小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手术前后肠道功能无明显变化,无电解质紊乱及尿路结石.术后出现尿路感染症状2例、皮肤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黏膜外翻1例,无尿液外溢.结论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可有效改善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报告采用腹直肌转位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12例。随访1~2年,尿失禁症状均消失,能自行排尿,肾功能恢复正常。提示该术式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1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10例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32岁,平均16岁。病程4~20年。其中脊髓栓系综合征8例,脊髓损伤2例。术前均未接受过骶神经根切断和膀胱手术。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同时作返流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不能自行排尿或剩余尿量>50 ml者辅以间歇性清洁导尿。结果术后随访11~57个月。术前漏尿者10例,术后仅3例仍有漏尿,但程度明显减轻。血肌酐(SCr)由(263.8±109.8)μmol/L降至(113.1±23.2)μmol/L(P< 0.01),膀胱容量由(61.9±37.7)ml增至(373.0±88.1)ml(P<0.01),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由(54.2±44.8)cm H2O(1 cm H2O=0.098 kPa)降至(17.7±10.6)cm H2O(P<0.01)。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由9例17侧减少至1例1侧。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者4例,其中1例因未按时进行间歇性清洁导尿者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按时间歇性清洁导尿后治愈。菌尿10例,其中1例需抗生素治疗。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小儿神经原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多见,仅脊髓脊膜膨出(MMC)所引起的NBSD发病率为0.1%~0.2%,14%MMC患儿在5岁前死亡,总病死率可达50%。小儿NBSD的病因、下尿路解剖和功能特点以及治疗原则多不同于成人NBSD,如:①小儿NBSD伴有脊柱发育畸形和脊髓发育障碍;②小儿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在两个不同类型障碍阶段间无显著的界限;③正常小儿出生后开始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育成熟,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也在发生持续的变化;④目前缺乏小儿正常尿动力学参数,影响其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尤其是在较小年龄组。最近,婴幼儿和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小儿NBSD,为其提供更新的病理生理认识,从而进行更科学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本院设计的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39例,效果良好。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适应证的选择,主要治疗逼尿肌无反射而尿道压正常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十分重要,随诊中应注意残余尿量,有无尿路感染及结石,必要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影响疗效及损害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对9例(男7例,女2例)脊髓栓系所致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及自家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年龄(14.2±7.3)岁,术后平均随访(39.3±37.5)个月,随访评估项目包括B超、IVU、膀胱输尿管返流造影、尿动力学、实验室生化全项检查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9例均获随访,均未见肾积水和生化全项异常。2例患者出现一侧轻度膀胱输尿管返流。尿动力学检查示平均膀胱容量(486.7±50.0)ml,充盈期末膀胱内平均压力(18.3±5.6)cm H2O(1 cm H2O=0.098 kPa)。9例患者均能掌握自家清洁间歇导尿术,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患者顽固性便秘症状消失,7例男性患者勃起功能保留。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能有效增加膀胱的安全容量,消除顽固性便秘及保留男性勃起功能,结合自家清洁间歇导尿可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是治疗脊髓栓系所致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膀胱IPSS及影像或普通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排尿异常与副尿肌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对4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影像或普通尿动力学检查及IPSS评价。将糖尿病性膀胱划分为逼尿肌受损型和感觉受损型。结果:17例糖尿病患者诊断为糖尿病性膀胱,27例糖尿病患者尿动力学结果正常。糖尿病性膀胱患者与尿动力学检查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尿流率中大多数参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主观症状评分梗阻指数显著性增高,但刺激症状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梗阻指数升高而刺激指数无显著性升高可能是糖尿病性膀胱尿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尽管尿流率和IPSS评价不能特异性区分逼尿肌受损情况,但为进一步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 ,进行尿动力学评价。 方法  8只雌性杂交犬 ,骶上组 4只在第 5~ 6腰椎间孔水平横断脊髓 ,骶下组 4只在此基础上完全破坏骶髓。尿动力学测定模型犬术前及术后 6个月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尿道压力。 结果 模型犬术后一直存在尾部不能活动和不同程度湿臀的现象 ;弛缓性瘫痪的后肢术后 1周起逐渐恢复 ;下腹部膨胀症状的改善仅见于骶上型犬。骶上组犬术后膀胱容量、顺应性分别下降 37.3%、5 2 .1% ,逼尿肌压力、尿道压力分别增加 33.3%、17.3% ,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骶下组犬的膀胱容量、顺应性分别上升 89.5 %、78.8% ,与术前和骶上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在症状及尿动力学方面 ,术后 6个月的犬骶上型和骶下型神经原性膀胱模型均符合脊髓损伤恢复期的膀胱表现 ,两模型适于进行神经原性膀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2月及2003年4月我们分别收治2例继发于先天性神经原性膀胱的尿毒症患者,施行了尸体肾移植联合回肠代膀胱术,患者随访至今人/肾状况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神经原性膀胱(NB)患者肾结石发病率较高,一般认为这类结石主要继发于NB患者慢性细菌尿中尿素分解形成的磷酸镁铵和碳酸磷灰石。然而目前NB患者在泌尿系方面的治疗已得到了显著改善,在此,作者研究由于脊髓损伤或脊髓脊膜突出造成NB患者的肾结石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