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与方法合成一个新的配体HPIA及其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HPIA)]ClO4(bpy=2,2′-联吡啶,HPIA=2-(2-羟基苯基)咪唑并[4,5-f]苊),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快原子轰击质谱、核磁共振谱表征配体及配合物;用电子吸收光谱和黏度测试研究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结果与结论配合物[Ru(bpy)2(HPIA)]ClO4与DNA之间通过插入作用结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方法合成一个新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4,7-dmp)2(PYNI)](ClO4)2[4,7-dmp=4,7-二甲基-1,10-菲咯啉,PYNI=2-(2′-吡啶)萘基咪唑],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谱对该配合物进行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黏度测试和DNA熔点测定研究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与结论配合物[Ru(4,7-dmp)2(PYNI)](ClO4)2与DNA之间通过插入模式结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与方法 合成了一种新型钌多吡啶配合物[Ru(phen)2CPIP](PF6)2,采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和电喷雾质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采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 配合物与DNA分子之间有很强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1,8-二羟基-9,10-蒽醌-醛-3与cis-Ru(bpy)2Cl2.2H2O为原料合成钌多吡啶配合物[Ru(bpy)2HAIP]2 (HAIP=(1,8-二羟基-9,10-蒽醌)咪唑[4,5-f][1,10]菲咯啉)(1),并对其与DNA的识别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以及电子吸收光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热变性实验研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识别作用。结果电子吸收光谱研究表明,当[DNA]/[Ru]=0.1,钌配合物1的特征MLCT(metal to ligandcharge transfer)荷移跃迁和IL(intraligand charge transfer)荷移跃迁的减色率分别为9%(Δλ=2 nm)和15%(Δλ=1 nm),根据EB-荧光淬灭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钌配合物1与DNA相互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约为5.13×104,热变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钌配合物1存在下,小牛胸腺DNA的熔点温度升高约4.8℃,结论目标化合物1可能以非经典的插入模式与DNA分子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虫草素为配体的钌多吡啶(Ⅱ)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虫草素(3′-脱氧腺苷)为配体,合成了3种钌(Ⅱ)配合物[Ru(L)2(DOA)]Cl2(L=bpy,1;phen,2;dmbpy,3;DOA=3′-脱氧腺苷),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MTT法结果表明配合物1,2和3对皮肤癌细胞A375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其抗肿瘤活性优于配体虫草素;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结论以虫草素为配体的钌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4种N,N-二(取代亚水杨基)-2,6-吡啶二氨合钒氧(Ⅱ)席夫碱配合物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方法N2保护下,H2O2为氧源,VO(Ⅱ)席夫碱配合物为催化剂,25℃下苯乙烯发生环氧化反应;气相色谱法分离环氧化反应产物,标准样品定性、内标法定量测定.结果产物中有环氧化产物苯基环氧乙烷,催化剂苯环上有取代基的环氧化物产量高,取代基在5-位上的比在3-位上的环氧化物产量高.结论VO(Ⅱ)席夫碱配合物具有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催化剂苯环上有取代基,对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有明显的影响、配体的空间构型对反应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DNA靶向手性钌(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合成2个手性钌(Ⅱ)多吡啶配合物Λ-[Ru(bpy)2(P-NPIP)](PF)2·2H2O(1)和Λ-[Ru(bpy)2(p-tFPIP)](PF6)2·2H2O(2),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对配合物2与DNA分子的识别机制及其光裂解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MTT方法评价手性钌(Ⅱ)配合物1和2对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Δ-[Ru(bpy)2(py)2][o,o′-dibenzoyltartrate].12H2O和3-醛基色酮为原料,制备手性钌多吡啶配合物Δ-[Ru(bpy)2IPBP]2 (Δ-1)(bpy=bipyridine,IPBP=2-(4-甲苯并吡喃-2-酮)咪唑[4,5-f][1,10]菲咯啉),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MTT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Δ-1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肺腺癌细胞HCT-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当配合物浓度为50μg/mL时,配合物Δ-1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肺腺癌细胞HCT-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人工模拟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首先合成一系列以三(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简称NTB)为配体的过渡金属离子单核配合物,以研究其结构。方法:以Cu(NO_3)_2·6H_2O和Zn(NO_3)_2·6H_2O为原料,分别与配体NTB于甲醇中共热,粗产物重结晶后。溶于二甲亚砜中,由Cu(Ⅱ)得到蓝色长方形晶体,由Zn(n)得到无色长方形晶体。对所得产物分别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晶体结构测定。结果: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表明,由Cu(Ⅱ)所得晶体属于三斜晶系,其空间群为P_(-1)(No.2),晶胞参数为a=9.865(?)b=12.666(?)c=14.889(?)·α=94.93~0β=100.8~0γ=107.31~0,最终的偏离因子R=0.072;由Zn(Ⅱ)听得的晶体属于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_(42)(No.122),晶胞参数为a=22.349(?)b=22.349(?)c=22.255(?)。最终偏离因子R=0.061。结论:以NTB为配体,合成了其Cu(Ⅱ)和Zn(Ⅱ)配合物,并测定了其结构,并与人体细胞中的SOD结构做了比较,为人工模拟合成SOD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钆(Ⅲ)-氧氟沙星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光谱、黏度测定、溴化乙锭(EB)竞争实验、盐效应以及凝胶电泳实验研究钆(Ⅲ)-氧氟沙星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DNA能使该配合物的荧光产生猝灭,其猝灭常数Ksv为5.21×104L/mol,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同时,该配合物可使DNA的黏度降低,说明该配合物主要以部分嵌插的作用方式与DNA结合;另外通过溴化乙锭(EB)竞争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配合物与DNA是以嵌插的作用方式相结合的;盐效应则说明配合物与DNA之间不存在静电引力;凝胶电泳实验表明该配合物能造成质粒DNA的断裂。结论:钆(Ⅲ)-氧氟沙星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嵌插方式为主,凝胶电泳实验的结果说明该配合物对DNA有切割作用,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人工模拟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测定其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金属酶,它具有防御机体内氧自由基损害的功能。它的活性中心是以咪唑桥联的多核过渡金属配合物。而且它还有一特性,即当只保留一个金属离子时。其活性不变。方法:以市售分析纯Co(NO_3)_2·6H_2O为原料,将其与配体三(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NTB)一起溶于甲醇中共热,粗产物重结晶后溶于二甲亚砜中得红色单晶体。对所得产物分别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晶体结构测定。结果: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咪唑氮确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X—射线晶体结构表明,此晶体属于正交晶系,其空间群为Fdd2,晶胞参数为a=31.575A,b=31.623A,c=22.356A,最终的偏离因子R=0.076。结论:本文以三(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为配体,合成了其钴(Ⅱ)的配合物,其结构与人体细胞中SOD结构相似,为人工模拟合成SOD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一种血卟啉钌配合物的急性毒性剂量。方法 经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血卟啉钌配合物,观察其在两周内的急性毒性死亡情况。结果 血卟啉钌配合物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7.84mg/kg,95%可信区间为(23.38-33.15mg/kg),尸体解剖发现肺部存在大量出血点,肺泡腔内有较多巨噬细胞(AM)及中性粒细胞(PMN)浸润。结论血卟啉钌配合物的LD50为27.84mg/kg。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凝胶色谱法研究了三种铁(Ⅲ)腺苷磷酸配合物与血清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测定了作用后铁(Ⅲ)在血清蛋白质中的分布。这些配合物不仅能与转铁蛋白,也能与白蛋白等其它血清蛋白质交换铁(Ⅲ)。差谱法研究表明,铁(Ⅲ)在ATP与白蛋白之间的交换也是通过形成中间三元配合物的方式完成。  相似文献   

14.
2倍稀释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u(Ⅱ)配合物(CMC-Cu)的抑菌活性,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光谱法研究了CMC-Cu配合物与鲱鱼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MC-Cu配合物对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大肠杆菌 (E.coli)、绿脓杆菌 (P.aeruginosa)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CMC-Cu在0.442 V处有一灵敏的氧化峰,中心Cu2+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过程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当滴加DNA后,CMC-Cu的氧化峰电流降低,且式量电位负移。CMC-Cu的加入使DNA的吸收峰发生蓝移且有增色效应,并对DNA-中性红体系荧光具有增强效应。CMC-Cu与DNA之间的作用模式为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加替沙星与DNA的相互作用及镁(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加替沙星与DNA的作用方式和镁(Ⅱ)对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DNA的热变性实验、黏度测定等方法,研究加替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及镁(Ⅱ)对加替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和结论:加替沙星以沟槽键合方式与DNA相互作用,其猝灭常数为(4. 6 3±0 . 11)×10. 3 L/mol;Mg(Ⅱ)使加替沙星与DNA的作用增强,对加替沙星与DNA的结合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微波辅助合成技术制备芳烃钌(Ⅱ)化合物[(η6-C6H6)Ru(PIP) Cl] Cl·2H2O(3).方法 首先以RuCl3·nH2O、1,3-环己二烯和1,10-邻菲哕啉为原料微波辐射下制备得到芳烃钌前体[(η6-C6H6)RuCl2]2(1)和2-苯基-咪唑并[4,5f][1,10]菲哕啉(PIP,2),然后,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微波辐射1与2制备芳烃钌(Ⅱ)配合物3;采用ESI-MS、IR、1H-NMR、13C-NMR对目标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60℃条件下,化合物1与2在二氯甲烷溶液微波辐射30 min,制备得到了芳烃钌配合物3,反应产率为90.3%;目标产物经ESI-MS、IR、1H-NMR和13C-NMR表征,实验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结论 与传统加热方法相比,微波辅助合成芳烃钌配合物明显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成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KR)与Zn(II)1∶1的配合物[Zn(KR)(H2O)3(NO3)].4H2O,并研究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合成KR与锌的配合物,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了KR及其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 KR及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均以插入方式嵌入到DNA双链的碱基对之间。配合物表现出比KR更强的插入键合作用。结论 KR的锌配合物抗肿瘤能力比KR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以烷氧基乙氧基乙酸根为离去基团的顺铂(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K2PtCl4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含烷氧基乙氧基乙酸根的顺铂(Ⅱ)配合物,测试了部分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体外抗癌活性。结果和结论:目标化合物经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证。这一系列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虽未能超过顺铂,但仍有少数超过奥沙利铂。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氮(NO)是体内普遍存在的信号分子,参与了众多复杂的生理过程,在神经传导、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检测NO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检测NO的常规技术并不能用于体内实时、直观地检测NO水平,应用受到限制。本文综述了Cu(Ⅱ)配合物类NO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可用于细胞和动物体内NO水平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FSCN1 在胃癌增殖中的作用,并研究FSCN1与钌配合物在胃癌中的相互作用. 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癌组织中FSCN1 的表达水平;MTT、EdU法检测干扰FSCN1后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用钌配合物处理SGC-7901后检测FSCN1 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的增殖能力;siRNA 抑制 FSCN1 的表达,过表达FSCN1后检测钌配合物对细胞的增殖能力影响. 结果 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均显示胃癌组织中FSCN1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TT与EdU法结果显示,与siNC组比较,干扰 FSCN1 后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 P <0. 01);钌配合物处理SGC-7901 后,定量PCR结果显示,与siNC组比较,FSCN1表达水平受到抑制(P<0. 01),MTT法结果显示,与siNC组比较,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P<0. 01 );MMT法结果显示过表达FSCN1后抑制钌配合物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结论 FSCN1具有促进胃癌细胞增殖的能力,钌配合物通过抑制FSCN1的表达起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