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方法:选择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60名(12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2年后眼表并发症、中央角膜厚度(CCT)和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戴镜前后CCT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8);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点染在戴镜后1 d、1周、1个月、1年、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29.17%(35/120)、15.83%(19/120)、5%(6/120)、0.83%(1/120)、2.5%(3/120);角膜压痕3例,占2.5%(3/120),结膜反应性充血4例,占3.33%(4/120),无结膜滤泡、乳头,角膜水肿,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微囊,未发生严重角膜感染及护理液过敏反应。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无严重角膜、结膜并发症,对CCT和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甚微,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连续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7~16岁低度近视患者123例(24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组38例(76眼),连续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配戴框架眼镜组45例(90眼),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曲率,观察1年后3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结果 与戴镜前比较,戴镜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角膜曲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角膜塑形镜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塑形镜之间屈光度数和眼轴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天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低度近视效果明显,可提高裸眼视力,延缓屈光度增加,减少戴镜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视眼有极高的发病率,文中通过10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眼压变化,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眼压的影响。方法对108例(190只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眼压、屈光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变化进行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屈光度降低(P<0.05)。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所测眼压降低(P<0.05),动态轮廓眼压计(dynamic contact tonometer,DCT)所测眼压与戴镜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会引起NCT测量数值降低,但不会引起眼压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形态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真性近视患者,年龄8~12岁,近视度数一0.75—3.50DS(散光转化成等球计算),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计数,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巾央区厚度在3个月内变平明显,3个月后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镜检查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在戴镜3个月内对角膜曲率及厚度改变较大,后期趋于稳定。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角膜内皮计数在正常范同,说明对角膜代鲥影响小。角膜塑形镜用于控制近视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儿童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使用角膜塑形镜患者随访2年,随访其角结膜,并检测球柱镜度数及眼生物学指标。结果:戴镜后与戴镜前比较患者裸眼视力显著提高、屈光度明显降低、角膜平均曲率(平均K值)变平坦,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前提下,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安全地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其角膜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关变化的节点,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为受试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开展为期3年的前瞻性研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招募并纳入受试者。分别于受试者戴镜前,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测一次,之后每三个月测量一次数据直至36个月,检测中央区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形细胞比(HEX)等的变化,记录戴镜者每次随访时角膜荧光染色结果,若观察到角膜染色,采用Efron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做相应处理。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3例(66眼)受试者,戴镜1周内受试者戴镜后报告双眼异物感、流泪15例(46.2%),适应后症状消失,未进行干预。随访期内共出现双眼角膜染色31例(93.94%),其中24例(72.73%)角膜染色为G0级,5例(15.15%)为GⅠ,2例(6.06%)为GⅡ级,对GⅠ和GⅡ角膜染色进行相应临床处理。本研究中受试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年龄呈反比(r=?0.380, P=0.002),随访期间,受试者左眼ECD从戴镜第24个月开始、右眼ECD从戴镜第27个月开始较基线值下降(P<0.05),CCT结果显示CCT在戴镜后1个月变薄(P<0.05),后续CCT呈现稳定趋势。   结论   经过3年长期随访,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未发生任何严重角膜并发症,戴镜24个月以后双眼ECD开始下降,戴镜1个月后CCT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由于遗传和用眼习惯等因素影响,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率呈逐渐增长趋势。有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可有效降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文中评估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矫正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8~14岁在佩戴角膜塑形镜随诊数据完整者35例(68眼),近视度-1.00~-5.55D,平均-(3.75±0.84)D,佩戴前与佩戴后6个月、1年、2年、3年进行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眼轴的测定与比较,同时比较角膜厚度、角膜曲率以及裂隙灯下角结膜的改变,并与同时期佩戴框架眼镜的同年龄段患者每年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3年期间近视度降低度平均为-2.65~-2.80D,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增大0.21~0.30 mm。与戴镜前比较,戴镜后6个月、1年、2年角膜内皮细胞变异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第3年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3年,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同年龄段、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的佩戴框架眼镜每年的眼轴增长明显大于角膜塑形术的眼轴增长。戴镜3年角膜厚度相对于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严重角结膜并发症。结论角膜塑形镜长期佩戴可有效提高裸眼视力,降低近视度,同时有效控制眼轴的增长,但长期佩戴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有轻度影响。故须严密观察和随访,以维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OK镜)3年防控青少年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眼科视光学部2016年1月—2017年12月配戴OK镜3年的100例(200只眼)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病历。按初次就诊时散瞳验光后的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 SER)分组: A组(77只眼,-2.00 D≤SER≤-0.50 D)、B组(72只眼,-3.50 D≤SER<-2.00 D)和C组(51只眼,-5.00 D≤SER<-3.50 D)。记录、分析入选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2、3年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角膜曲率平坦值(flat kerotometry, FK)、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面积、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等。再将入选患者分成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进一步观察各个年龄组患者的近视发展情况。结果3组患者戴镜1、2、3年后的UCVA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P<0.01)。戴镜1、2、3年后,各组FK较戴镜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戴镜后不同时间点的各组AL与戴镜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年间,A组的AL增长值最大。低年龄组近视中速发展的占比高(60.61%),而高年龄组近视缓慢发展的占比高(61.76%)。所有入选患者戴镜后的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面积、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与戴镜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3年间,A、B、C各组轻度角膜点状着染分别为6.49%、13.89%和9.80%。结论中长期配戴OK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5.00 D≤SER<-2.00 D的中高度近视、低年龄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与框架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180眼)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随机分成两 组,每组45例(90眼).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对照组配戴常规框架镜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视力矫正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结果 戴镜1年 后,观察组晨起裸眼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原框架眼镜矫正视力(P <0.01);观察组屈光度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对照组屈光度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而逐 渐加大,观察组戴镜后同时点屈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戴镜后各时点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有明显增高,观察组戴镜后同时 点角膜曲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 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谭舟利 《当代医学》2021,27(19):36-39
目的 探讨不同近视屈光度对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控制近视进展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眼科行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29例(58眼)的临床资料,按照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n=14,28眼)(等效球镜度≤3.00 D)和中度近视组(n=15,30眼)(3.00 D<等效球镜度≤6.00 D),记录两组戴镜前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平均角膜屈光度(AveK)、角膜厚度、角膜内皮,戴镜1年后的裸眼视力及眼轴长度,比较两组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的变化及眼轴的增长值.结果 戴镜1年后,两组裸眼视力均显著高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年后,中度近视组眼轴的增长值低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能显著提升患儿的裸眼视力,其控制眼轴增长的疗效在近视度数较高者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前与术后的中央及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厚度,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引起的视线区域角膜损伤程度.[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5月至12月行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联合人2C-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2例(60眼),术前及术后2个月采用SP.2000P非接触角膜内皮计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中央及距中心3mm处的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角膜厚度.[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中央与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中央部及颞侧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显著降低(P=0.034,P〈0.001),颞侧中间带角膜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厚(P=0.041).[结论]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不能完全评估整体角膜的损伤程度,检测中央及中间带不同区域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厚度变化,可有效地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整个视线区域角膜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观察通过对角膜基质注水人为制造角膜基质水肿联合角膜绷带镜治疗角膜细小穿孔伤的疗效。方法:对28例角膜透明区细小穿孔伤患者行角膜层间注水至组织水肿达到水密后给予佩戴角膜绷带镜,术后给予抗炎、预防感染的治疗。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到达角膜水密状态,给予佩戴角膜绷带镜治疗,1例术后6小时复诊时轻压眼球伤口出现少量渗漏,再次角膜层间注水术联合角膜绷带镜治疗加压包扎,4小时再次复诊无渗漏;第二天及一周后全部患者角膜愈合良好。结论:角膜层间注水术联合角膜绷带镜法在治疗角膜透明区细小穿孔伤是一种简单、有效、易掌握的术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 1.5年和2.5年且停戴3周后角膜前表面参数的恢复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7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配戴Ortho-K且戴满1.5年和2.5年、资料完整的8~18岁近视患者(分别为107例210只眼和50例100只眼),采用角膜地形图仪观察停戴3周后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平K值FK、陡K值SK、角膜散光Astig)的恢复情况,以及不同配戴时间、曲率、屈光度、年龄的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 配戴Ortho-K 1.5年后角膜FK、SK、Astig与配戴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戴前FK值不同患者停戴后FK变化量、Astig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前屈光度不同患者停戴后FK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K变化量和Astig变化量在等效球镜≤-4.0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0 D<等效球镜≤-6.0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戴前年龄不同的患者停戴后FK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FK恢复越快,反弹越快.配戴1.5年和2.5年停戴3周FK变化量和Astig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停戴Ortho-K 3周后角膜前表面形态未恢复到配戴前,配戴时间、曲率、屈光度、年龄是影响角膜前表面形态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兔眼能植入直径为5.5mm PMMA人工晶体的透明角膜无缝线切口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兔眼分为A、B、C 3组。A、B两组均行5.5mm长透明角膜切口,A组直接穿刺进前房,B组隧道宽2mm;C组行3.2mm长角膜穿刺切口作为对照。3组切口均不缝合。结果:3组切口均具有良好的自闭性,A组术后2周垂直铀向角膜曲率与术前及C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角膜曲率B组术后与C组比较,B组、C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切口引起的前房反应最重,B组其次。结论:5.5mm长、隧道宽2mm透明角膜切口不仅具有良好的自闭性,且对角膜曲率影响较小,通过该切口植入PMMA人工晶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正常人角膜各部位厚度超声测量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超声角膜厚度测量仪对47例正常人(94只眼)进行角膜各部位17个点厚度的测量,并对其中同一半径上不同位,点的角膜厚度进行比较。结果:中央角膜厚度525.65±2.24μm;上方、颞上方、鼻上方角膜略厚于颞下方、颞侧及下方(P<0.05)。同时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中央前表面曲率度,结果角膜厚度与前表面曲率度无关(P>0.05)。对角膜各位点厚度测量意义及角膜厚度与曲率度及年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李金瑛)(麦才铿)(胡燕华)(何玉兰)ExperimentalStudyofCornealInnervationinDiabeticMellitus¥LIJin-ying;MAICai-keng;HUYan-hua;HEYu-lan(Departm...  相似文献   

17.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持续戴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 lasty,PKP)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来减轻术眼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共201例(201只眼)PKP病例,其中术后戴软性亲水性角膜接触镜者159只眼,未戴镜者42只眼。定期观察患眼角膜知觉、角膜上皮愈合、新生血管形成、角膜内皮数量和形态。随访期6个月。结果术后4个月,戴镜组角膜知觉减退(P〈0.01),摘除镜片后1个月角膜知觉可恢复到同不戴镜组相似;戴镜组会更易形成表层植片新生血管,摘除镜片后1个月新生血管大部分消退;戴镜组角膜上皮完整性较未戴镜组好,上皮修复迅速,不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两组间无明显区别(均P〉0.05)。结论PKP术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减轻术后早期刺激症状、保护角膜,加快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选取偏高角膜曲率及正常角膜曲率伴近视眼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偏高角膜曲率伴近视眼男15例27眼,女14例26眼,正常角膜曲率伴近视男与女各15例30眼(采用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测量偏高角膜曲率为46.02~47.82 D,正常角膜曲率为41.35~45.61 D,且角膜地形图均未提示有圆锥角膜的近视眼),对两组资料的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散光、眼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偏高角膜曲率与正常角膜曲率伴近视眼的角膜厚度、眼压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两组最大子午线屈光力(Simk1)、与其呈垂直子午线屈光力(Simk2)及最小子午线屈光力(Mink)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屈光度、角膜散光(△k)、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偏高角膜曲率伴近视眼的角膜厚度及眼压值均低于正常角膜曲率伴近视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估新型角膜分析仪Cassini测量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的重复性,及其与人工晶状体生物测量仪IOLMaster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该设备在IOL度数计算上的精确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77例白内障患者的77眼。由一名操作者使用Cassini角膜分析仪和IOLMaster生物测量仪分别测量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相关参数各3次,包括平坦角膜曲率(Kf)、陡峭角膜曲率(Ks)、角膜散光(Ast)、总角膜屈光力(TCP)和总角膜散光(TCA)。采用组内标准差(Sw)、重测度(TRT)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的重复性。采用Bland-Altman图和95%一致性区间(LoA)评估一致性。通过比较术后3个月IOLMaster和Cassini使用4种不同IOL计算公式时的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和术后误差分布范围进一步分析Cassini预测IOL度数的准确性。结果:Cassini测量Kf、Ks和TCP的TRT值均≤0.55 D,且ICC值均≥0.966。在散光相关参数方面,Ast的TRT值和ICC值分别为0.47 D和0.973,TCA的TRT值和ICC值分别为0.75 D和0.9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