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其角膜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关变化的节点,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为受试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开展为期3年的前瞻性研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招募并纳入受试者。分别于受试者戴镜前,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测一次,之后每三个月测量一次数据直至36个月,检测中央区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形细胞比(HEX)等的变化,记录戴镜者每次随访时角膜荧光染色结果,若观察到角膜染色,采用Efron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做相应处理。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3例(66眼)受试者,戴镜1周内受试者戴镜后报告双眼异物感、流泪15例(46.2%),适应后症状消失,未进行干预。随访期内共出现双眼角膜染色31例(93.94%),其中24例(72.73%)角膜染色为G0级,5例(15.15%)为GⅠ,2例(6.06%)为GⅡ级,对GⅠ和GⅡ角膜染色进行相应临床处理。本研究中受试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年龄呈反比(r=?0.380, P=0.002),随访期间,受试者左眼ECD从戴镜第24个月开始、右眼ECD从戴镜第27个月开始较基线值下降(P<0.05),CCT结果显示CCT在戴镜后1个月变薄(P<0.05),后续CCT呈现稳定趋势。   结论   经过3年长期随访,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未发生任何严重角膜并发症,戴镜24个月以后双眼ECD开始下降,戴镜1个月后CCT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近视眼有极高的发病率,文中通过10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眼压变化,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眼压的影响。方法对108例(190只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眼压、屈光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变化进行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屈光度降低(P<0.05)。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所测眼压降低(P<0.05),动态轮廓眼压计(dynamic contact tonometer,DCT)所测眼压与戴镜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会引起NCT测量数值降低,但不会引起眼压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的短期影响。方法:选取接受角膜塑形镜矫正的青少年近视患者56例,并根据角膜塑形镜类型分为对照组(日戴型)和观察组(夜戴型),每组各28例。对比两组患者配戴前后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和角膜上皮染色率等指标。结果:1配镜后,两组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均出现了明显变化,且均在T2时变薄最显著,随着配戴时间增加,两组患者均于T4处有所恢复,但和配戴前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配戴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曲率均显著下降,较佩带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角膜曲率较对照组患者下降差异更显著(P<0.05);3对照组患者有17眼角膜上皮染色率为阳性,约为30.36%;观察组患者则有26眼为阳性,约为46.43%,且以1级为主。结论: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存在一定的改变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儿童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使用角膜塑形镜患者随访2年,随访其角结膜,并检测球柱镜度数及眼生物学指标。结果:戴镜后与戴镜前比较患者裸眼视力显著提高、屈光度明显降低、角膜平均曲率(平均K值)变平坦,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前提下,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安全地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峭丽 《新疆医学》2012,42(11):80-82
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的研究近几年来已在国内外取得较好的临床成绩,短暂快速降低近视度的效果可达100%,而减缓近视发展的效果约为60%~90%,其成功率与近视的种类、散光存在的情况、角膜塑形镜设计的类型、配戴方法和时间长短、医疗管理监控的程度以及患者的依从性等有密切关联。现代角膜塑形术采用非手术的方法对角膜进行矫形治疗,即配戴一种与角膜表面几何形态相反的特殊设计的高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中央部占时性的改变角膜曲率实施塑形,从而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56例(110眼),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随访半年,56例近视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未出现角膜溃疡、穿孔、瘢痕等并发症。在远视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常伴重影,视力波动等异常视觉现象,影响视觉效果。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治疗过程中存在的视觉质量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连续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7~16岁低度近视患者123例(24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组38例(76眼),连续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配戴框架眼镜组45例(90眼),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曲率,观察1年后3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结果 与戴镜前比较,戴镜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角膜曲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角膜塑形镜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塑形镜之间屈光度数和眼轴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天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低度近视效果明显,可提高裸眼视力,延缓屈光度增加,减少戴镜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9.
胡晓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9):1460-1462,1443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验配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控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近视78例156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78眼.对照组给予验配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给予验配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后1年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2日至2018年1月30日期间某院接收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100例200眼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将2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眼轴增长率、角膜曲率、屈光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配镜1周内、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12个月后的裸眼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眼轴增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配镜后的角膜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和屈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与对照组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对青少年轻中度近视进行较好地控制,有助于裸眼视力的提高,矫正角膜曲率和屈光度,安全性与戴框架眼镜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两种方法控制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佩戴角膜塑形镜或框架眼镜治疗近视的儿童的病例资料,共219例、396只眼,其中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儿145例、277只眼,佩戴框架眼镜的患儿74例、119只眼。观察两组患儿戴镜1年后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戴镜1年后,角膜塑形镜组患儿的屈光度及屈光度变化量均小于框架眼镜组[(-3.03±0.89)DS vs(-3.83±1.25)DS,(-0.84±0.90)DS vs(-1.83±0.71)DS,P均<0.05]。两组患儿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角膜塑形镜组患儿的眼轴长度延长量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15)mm vs(0.40±0.17)mm,P<0.05];两组患儿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可有效控制近视程度的增长,且对角膜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OK镜)3年防控青少年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眼科视光学部2016年1月—2017年12月配戴OK镜3年的100例(200只眼)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病历。按初次就诊时散瞳验光后的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 SER)分组: A组(77只眼,-2.00 D≤SER≤-0.50 D)、B组(72只眼,-3.50 D≤SER<-2.00 D)和C组(51只眼,-5.00 D≤SER<-3.50 D)。记录、分析入选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2、3年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角膜曲率平坦值(flat kerotometry, FK)、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面积、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等。再将入选患者分成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进一步观察各个年龄组患者的近视发展情况。结果3组患者戴镜1、2、3年后的UCVA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P<0.01)。戴镜1、2、3年后,各组FK较戴镜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戴镜后不同时间点的各组AL与戴镜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年间,A组的AL增长值最大。低年龄组近视中速发展的占比高(60.61%),而高年龄组近视缓慢发展的占比高(61.76%)。所有入选患者戴镜后的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面积、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与戴镜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3年间,A、B、C各组轻度角膜点状着染分别为6.49%、13.89%和9.80%。结论中长期配戴OK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5.00 D≤SER<-2.00 D的中高度近视、低年龄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CL)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梦戴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门诊就诊并随访的近视度数<-6.00 D的50例患者(100眼)进行矫治.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测患者配戴前和配戴3、6、12、24个月后的裸眼视力,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眼科A/B超测量眼轴长度.结果 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3、6、12、24个月后裸眼视力较戴镜前均稳定提高;角膜曲率平均K值均减小(P均<0.01).左右眼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3、6、12、24个月后角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眼轴长度略增加,但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能够有效提高近视青少年的裸眼视力,有效、安全地减缓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徐海铭  洪朝阳 《浙江医学》2009,31(3):276-278
目的 评价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我院采用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12例(19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检测所有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计算角膜内皮丢失率以及人工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眼均手术成功.术后第1天11眼角膜透明,8眼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经局部及全身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后,于术后3~5d消退;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角膜均透明。术后3、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2783±214)、(2749±232)个/mm^2)]均较术前[(2937±196)个/mm^2]明显减少(均P〈0.05);而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角膜内皮丢失率[(5.76±0.23)%]以及人工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2.69±037)mm]与术前3个月[(5.24±0.11)%、(2.73±0.18)mm]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近期存在丢失现象,但3个月后趋于稳定,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控制近视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验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2月至8月在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206只眼),分析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与18个月后眼轴变化量与年龄、性别、屈光度、眼轴、角膜散光、平k、陡k、e值、瞳孔直径、可见虹膜直径、镜片定位等参数的相关性。应用SPSS 23.0进行广义线性模型拟合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向后选择法多因素分析表明,眼轴变化量跟年龄、原始屈光度相关(P<0.001、P<0.001),患者基线年龄越大,眼轴增长越缓慢。将基线屈光度进行分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3.00 D以上的近视控制效果优于-3.00 D以下(P<0.01),2组组间控制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和基线屈光度是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影响因素。年龄大的患者比年龄小的眼轴增长缓慢,针对年龄小的患者角膜塑形镜各弧区应个性化设计;基线屈光度-3.00 D以上的近视控制效果优于-3.00 D以下,而3.00 D以上和3.00 D以下的近视控制效果却不受屈光度增减的影响,对屈光度-3.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矫治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探讨.方法 观察80例150眼青少年近视佩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的裸眼视力、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6月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25、P=0.65);与佩戴前比较,角膜前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83、P=0.00)、角膜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1、P=0.90)、中央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05、P=0.29).结论 角膜塑形术主要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途径可有效矫治近视.  相似文献   

17.
角膜塑形矫治近视247例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渊  惠延年  高艳萍  杨旭  张云 《医学争鸣》2001,22(15):1416-1418
目的 观察角膜矫形对近视眼的治疗效果,以及各种参数与疗效的关系和治疗中出现的副作用。方法 对角膜矫形治疗的247例464只眼进行了3-12mo随访观察,对不同屈光度用3种不同的角膜矫形镜作治疗,统计屈光不正患的不同参数与疗效的关系及各种副作用出现的时段与频率。结果 角膜矫形治疗后,视力≥4.8的431只眼(92.9%),视力≥45.0D、眼轴长≥25mm的患以及早期未提供E值的患,疗效均较差(P<0.01);13-17岁年龄组疗效较佳(P<0.01),主要副作用是角膜上皮损伤(初戴57.8%)和出现重影(3wk内45.7%),1例患出现顽固的视疲劳。结论 角膜矫形技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提高近视眼裸眼视力的方法,对少儿近视的治疗较好,但应注意角膜上皮损伤及重影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Phakic 6H型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P-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手术后远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评价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1年9月-2006年3月间行Phakic 6H型AC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共170例(283眼),经连续随方,对最终行ACP-IOL取出的7例(7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P-2000P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定期测量角膜中央、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5个方位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7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6例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为2 105个/mm2,平均丢失率为73.71%(1例因角膜失代偿无法测量出内皮细胞密度).4例行ACP-IOL取出+透明晶状体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1例行ACP-IOL取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IOL植入,2例行ACP-IOL取出.结论Phakic 6H型ACP-IOL对角膜内皮的远期影响可致角膜内皮功能临界失代偿甚至失代偿,发现角膜内皮功能处于临界失代偿或内皮有明显损伤时须尽快取出ACP-IOL.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对近视儿童的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200例儿童近视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疗效探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角膜塑形镜矫正治疗。分别于治疗1d、1周、1月后测定角膜形态变化并进行客观与主观视觉质量测定。结果 戴镜后1周、1月等效屈光度、平均曲率、角膜顶点厚度、对比敏感度情况(AULCSF)、四阶球差、三阶慧差与治疗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阶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视觉质量中,矫正后1周、1月、3月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下降(P<0.05),客观散射指数(OSI)上升(P<0.05),泪膜质量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对比视力、20%对比视力、100%对比视力稍有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主观视觉质量中,矫正后1周、1月、3月从明处到暗处适应、夜间骑车、夜间光圈、视力波动、眩光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看电脑屏幕、白天骑车、书籍阅读、日常活动、户外运动、视物变形、总体视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矫正治疗能显著改善近视儿童的角膜形态,在近视儿童的矫正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影响。方法随访满1年且资料完整的患者56例(112眼),年龄9~15岁,男性22例,女性34例,近视度数均〈-6.00D。患者夜戴Boston XO角膜塑形镜,采用博士伦公司的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采用蔡司公司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结果与戴镜前相比,戴镜3~12个月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曲率均明显变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厚度有所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92);戴镜12个月后,眼轴长度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9 7)。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