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铁  范颖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96-2197
目的:比较当归与人参不同剂量配比与其药效学的相关性,探讨中医中药配伍的内在规律.方法:运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观察当归与人参不同剂量配比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按1:5配伍时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结论:当归人参不同的配比对其药效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示其可作为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乔铁  范颖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96-2197
目的:比较当归与人参不同剂量配比与其药效学的相关性,探讨中医中药配伍的内在规律。方法:运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观察当归与人参不同剂量配比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按1:5配伍时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结论:当归人参不同的配比对其药效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示其可作为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当归不同配比对美白功效的影响,探索该复方美白功效的最佳药效配比。方法:采用生化酶学法测定当归补血汤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分析法测定当归补血汤的抗氧化活性,综合2种方法筛选当归补血汤的美白功效的最佳药效配比。采用Franz扩散池试验评价该复方的透皮吸收效果。结果:当归补血汤的配伍最佳剂量组合为黄芪-当归(1∶7),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89.65%,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90.96%。阿魏酸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24 h累积透过量分别为0.030 4,0.001 2 mg·cm-2,渗透率依次为59.27%,57.79%。结论:方剂配伍比例的变化会影响其功效的发挥,甚至改变组成方中药物的地位,使全方主治证及功用发生变化,为当归补血汤开发成为绿色天然美白化妆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均匀设计方法筛选出大川芎片有效组分保护缺氧损伤细胞最佳配伍比例,并找出相关通路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方法:采用U10(108)均匀设计表,设置不同配伍组,以MTT法测定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存活率作为药效评价指标,将均匀设计方法与药效学实验相结合,经统计分析筛选出大川芎片有效组分保护缺氧损伤细胞最佳配比关系,同时设置验证实验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结果:Na2S2O4对诱导DSH-SY5Y细胞缺氧损伤有较好的效果,且各配伍组对缺氧损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CSZ均匀设计软件输出结果显示:当川芎多糖∶川芎酚酸∶川芎挥发油∶天麻多糖∶天麻总苷生药量配比为4.7∶1∶4.6∶8.7∶1.2时,保护缺氧损伤细胞效果最佳;通过通路图分析,明确乳酸脱氢酶LDH与琥珀酸脱氢酶SDH关系,可通过LDH结果验证MTT结果的可靠性。结论:复方按最佳配伍剂量入药可达到服用相同剂量使药效增强的效果,且组分入药成分清晰,为中药配伍的剂量关系及组分中药的研究探索出新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旨在从毒性角度考察人参附子配伍是否减毒.[方法]运用均匀设计和固定附子剂量与人参不同配比两种方法考察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结果]均匀设计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附子给药剂量的增多,小鼠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人参对附子的比例增大减毒作用呈现增大趋势.固定附子LD50与人参不同配比的减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参与附子配伍的减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人参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在人参∶附子为1∶1及大于1∶1时更明显.[结论]人参附子配比1∶1为人参附子配伍减毒作用的分界点,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眠颗粒结构优化的步骤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治疗失眠中药小复方安眠颗粒的处方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为其临床前研究提供疗效可靠的优化处方,探索中药小复方定量优化方法。方法:运用均匀设计改良法,以特异的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进行处方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研究。结果:以均匀设计法得出了安眠颗粒最佳配伍及最佳剂量配比的理论值,并经验证确认,剂量配比6组和理论1组药效最佳,因理论1组药味少,故推荐其用于新药开发研究。结论:该实验研究将拆方分析与最佳剂量配比研究结合起来,运用于处方优化具有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当归与丹参配伍后对其主要成分阿魏酸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归、丹参不同配比对当归中阿魏酸浓度。结果:当归、丹参合煎液中阿魏酸浓度高于当归、丹参混合液中阿魏酸的含量;当归、丹参进行5∶5配比时,阿魏酸浓度显著高于当归单煎液及其他比例混合液中的阿魏酸浓度。结论:当归、丹参配伍可以提高阿魏酸的溶出率,改善药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治疗痛风病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痛风宁微丸的处方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为其临床前研究提供疗效可靠的优化处方,探索中药复方定量优化方法。方法:运用均匀设计改良法,将所获得的数据输入设计软件包Qbasic,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方程,同时以特异的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进行处方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研究。结果:以均匀设计法得出痛风宁微丸的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处方值,即由传统配方6味中药组成优化为5味,虽减少了1味中药,其药效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从而体现了运用科学方法优化传统配方科学性。结论:该试验研究将拆方分析方法与最佳剂量配比研究结合起来,得到了比实践少1味药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5种中药组分配伍体外清除多环芳烃和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方剂组分配伍体外清除多环芳烃(PAHs)和自由基等致癌物质的作用.方法:按照均匀试验设计-药效试验-数学建模(模型验证)药效评价程序进行银杏叶提取物、甘草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黄芪总苷和麦冬总皂苷5个中药组分不同配伍剂量体外清除PAHs和自由基的研究.结果:以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PAHs、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综合作用为指标,5味中药组分配伍后药效作用要强于单味药组分,其最佳配比剂量为甘草总黄酮0.8g·L-1、银杏叶提取物3.144 g·L-l、淫羊藿总黄酮0.024 g·L-l、黄芪总苷0.036 g·L-l和麦冬总皂苷0.024 g·L-l.配伍最佳比例约为33∶ 131∶1∶1.5∶1.结论:中药组分配伍可进一步提高特定中药组分体外清除多环芳烃和自由基等致癌物质的作用,可使中药组分在减少此类物质对人群的危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治疗痛风病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痛风灵微丸的处方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为其临床前研究提供疗效可靠的优化处方,探索中药复方定量优化方法。方法:运用均匀设计改良法,以特异的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进行处方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研究。结果:以均匀设计法得出痛风灵微丸的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处方值。结论:该实验研究将拆方分析方法与最佳剂量配比研究结合起来,得到了比实践少1味药物的结论,并推荐其用于新药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定性均匀设计分析补气生血方剂对失血性血虚模型小鼠的外周血细胞的作用,寻求发挥最佳药效的配伍.方法:将因素A补气药的12个水平: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灵芝与因素B补血药的6个水平: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龙眼肉,按定性均匀设计U24(242)表组成24个补气生血方剂.小鼠眼眶放血0.5 mL/只,复制失血性血虚模型,测定造模后第1,4,7,10天小鼠外周血细胞值,观察各补气生血方剂对血虚小鼠白细胞计数( 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找出反映药效变化最明显的时间点.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最明显时间点的WBC,RBC,HGB,HCT,PLT数值及其相互关系,得出主因子.以主因子为指标,建立定性均匀设计中虚拟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找出最佳药效配伍.结果:.RBC,HGB,HCT变化最明显的时间点为造模后第7天,反映药效的主因子为RBC,HGB,HCT.以RBC,HGB,HCT第7天的值为指标,建立了正确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出最佳药效配伍为人参当归.结论:对于失血性贫血模型小鼠,人参当归配伍为补气生血方剂中的最佳药效配伍,定性均匀设计法可用于中医方剂配伍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治疗慢性胆囊炎中药小复方为例,探讨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有机结合实施处方剂量配比和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文以特征性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初步判定处方组成,进而利用正交设计对均匀设计优化结果进行取舍与确定。并依据不同因素自身及相互间交互作用F检验结果及各药性味主治理论,对复方内部的配伍关系加以科学诠释,对组方配伍结果做出合理判定。结果: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及比例为赤芍15g、X17g、枳壳13g、槟榔13g、当归1.8g。结论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相结合,可以克服两者单独为用筛选处方时各自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最佳的筛选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人参鹿茸药对配伍对睾丸间质细胞(TM_3)细胞增殖活性的比较。方法运用均匀设计考察的方法,制备不同比例人参鹿茸药对配伍样品,应用配伍的样品干预TM_3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并对TM_3细胞增殖作用进行评价。结果人参鹿茸配伍的各组样品均具促进TM_3细胞增殖的作用,人参与鹿茸按2.1:1剂量配伍时该药对促进TM_3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最佳。结论人参鹿茸药对不同剂量配伍时对促进TM_3细胞增殖活性具有协同作用,为人参鹿茸药对在补气壮阳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并优化五味子与杂色蛤配伍比例,并考察其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均匀设计,以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为指标,考察五味子与杂色蛤不同配比对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通过SAS 9.3软件拟合曲线,得到最佳配比,选取最佳配比下的不同剂量,分别通过小鼠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和酒精性急性肝损伤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五味子与杂色蛤配伍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ST和ALT活力,经回归分析可知AST和ALT活力随五味子剂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随杂色蛤剂量增加而降低,但两者未见交互作用。确定五味子与杂色蛤最佳配伍剂量分别为0.30,0.57 g·kg-1,即配比为1∶1.9;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比例下五味子与杂色蛤的配伍组保肝效果显著且优于二者单用组。结论:五味与杂色蛤配伍后具有保肝作用,为杂色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现代研究进展。中药有效组分配伍实现的基本方法包括单味药标准组分配伍、中药复方有效组分配伍、构成复方的有效组分配伍、针对病理环节的有效组分配伍,其关键问题是根据药效指标群寻找最优的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剂量和比例。目前常用的优化设计方法有基线等比增减设计、药对协同效应设计、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极性分段筛选设计、因果关系发现设计、ED-NM-MO三联法等,其主要特点是药效物质基本明确,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质量可控,安全有效,能够产业化推广。  相似文献   

16.
以黄连和吴茱萸以不同剂量配比组成的复方为讨论对象,首先分析了黄连和吴茱萸各自的药性,又对黄连和吴茱萸两味药以不同配比组成复方的药性配伍和功效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其复方的药性配比几乎相同,而应用的范围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论证复方中剂量配比对药效的"制性存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黄芪、当归不同配伍对鸡胚绒毛尿囊膜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CAM)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制备CAM模型 ,观察应用黄芪与当归 5∶1配比的含药血清后CAM血管生成的情况。结果 :黄芪与当归合用后 ,在血管生成表现以及血管计数方面 ,均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其他配比组。结论 :黄芪与当归按 5∶1配伍具有较好的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 ,表明当归补血汤原方配比为最佳组合 ,提示中医自古倡导的方剂配伍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当归-红花药物组合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配比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物质基础与效应的相关性,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中医方剂数据库归纳分析当归-红花配伍比例,并以此设计方案,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配比当归-红花共煎液与单味药材煎液中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绿原酸、香豆酸量的变化。采用凝血时间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药效指标评价当归-红花配伍的药理效应。结果获得应用频率前10位的当归-红花不同配比;HPLC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配伍红花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与同等生药量的单味药相比,当归配伍红花能延长凝血时间,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论当归配伍红花具有合理性,有利于两味药材中芳香酸类成分的溶出,这与配伍后凝血时间延长、DPPH自由基清除率增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药对人参-当归中不同比例配伍后醇提液中人参总皂苷溶出率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的作用机制,体现中药复方用药整体性理论。 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人参与当归不同比例配伍后醇提液中人参总皂苷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 人参与当归配伍后人参总皂苷的溶出率降低,不同配伍比例降低程度有所不同,1∶1配伍时人参总皂苷的降低率最高。 结论: 人参、当归配伍后人参总皂苷溶出率变化的研究,为药对人参-当归的配伍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以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药小复方为例, 进行Ⅱ期临床前中药小复方最佳配伍及最佳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借以建立中药小复方精选的技术平台。方法:运用拆方研究方法,以比较特异的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对3种制备工艺进行最佳制备工艺的筛选,以均匀设计法进行处方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结果:3种工艺中以根据药物理化性质选择的现代药学提取法为最好,以均匀设计法得出了处方最佳配伍及最佳剂量配比的实验值和理论值。结论:本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