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淋)缓解时和缓解期微小残留病(MRD)的水平和变化以及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关系。方法 用改良一步煮沸法提取脑脊液DNA,酚/氯方法提取骨髓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极限稀释定量PCR法追踪检测微小残留病,数据处理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回归模型等。结果 46例急淋患儿缓解时骨髓MRD定量值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呈正相关(COX回归模型,γ=0.3496,P<0.05),脑脊液MRD阳性可预示发生CNSL的相对危险度(P<0.05);缓解期脑脊液MRD持续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缓解时骨髓MRD定量值和脑脊液MRD定性结果以及缓解期间脑脊液MRD的变化可以预示CNSL的危险度,MRD检测对判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联合化疗方案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复发是阻碍长期无病生存的主要原因。个体化治疗可极大地提高ALL患儿的预后及长期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制定个体化治疗重要依据的微小残留病检测大规模用于临床已成为可能。该文总结分析了目前检测微小残留病的常用技术,特别是聚合酶链反应的原理、优缺点及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是儿童最常见的白血病 ,绝大多数经诱导治疗后可获得完全缓解 (CR) ,但最终仍有 30 %的儿童复发。而治疗后体内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是复发的主要根源。目前普遍认为 ,治疗白血病的关键是控制MRD。我们对 45例儿童ALL的微小残留病进行检测 ,试图探讨其与临床及预后关系。1 .病例来源 :(1 )病例组 :共 45例。取ALL患儿初诊骨髓标本进行IgHCDRⅢ及TCRVδ2 Dδ3基因重排的定性检测。(2 )阳性病例组 :对TCRδ克隆性重排阳性的 1 9例作进一步研究。取其诱导缓解治疗结束CR时以及…  相似文献   

4.
尽管目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率已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患儿完全缓解后复发.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是导致其复发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MRD的有无及其高低不但反映了个体对治疗的反应情况,还能用于临床危险度分型及移植后复发风险的评估.该文对MRD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小残留病(MRD)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96年2月~2005年3月在我科正规治疗的3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采用外周血,利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多参数分析技术进行MRD的检测,并动态随访。结果在已停药的14例患儿中,7例MRD持续阴性或由阳转阴,7例由阴性转阳性,其中2例复发;在维持治疗的16例中,缓解后MRD持续阴性者6例,缓解时MRD阳性者8例(其中2例分别于缓解后3月、8月复发,4例经治疗后转阴),缓解时MRD可疑阳性2例(其中1例转阳性)。结论诱导治疗能杀死大量的白血病细胞,但尚未彻底清除MRD;缓解期一定时间内的病人MRD阳性不一定复发;维持治疗的后期或停药后MRD持续阳性,则有可能复发,MRD持续阴性的患儿预后较好。因此,连续监测MRD对指导临床治疗、早期预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缓解时和缓解不同时期微小残留病(MRD)的水平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用极限稀释定量PCR法和巢式PCR法追踪检测MRD,数据处理用Kaplan Meier方法及COX回归模型等。结果:46例急淋患儿缓解时MRD值与骨髓复发呈正相关(r=0.4396,P<0.01),骨髓复发组MRD值为7.359×10-3,与未复发组MRD值(3.954×10-4)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MRD持续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者,骨髓复发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缓解时MRD水平及缓解期MRD定性结果可作为估计急淋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动态追踪检测MRD是指导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白血病化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支持治疗的完善,小儿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效果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但诱导缓解后约有20%~30%的病例因复发而影响疗效,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造成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CNSL的防治,对进一步提高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影响小儿白血病长期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CNSL的早期,脑脊液中的白血病细胞数量很少不易被查到或经化疗后白血病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致分辨困难,使得常规脑脊液化验不能敏感地、特异性地检测出数量白血病细胞。我们采用PCR技术在体外扩增白血病细胞IgHCDR-Ⅲ和TCRr基因重排序列,可以敏感地,特异性地检测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脑脊液中微量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影响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无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甲氨喋呤预防CNSL的作用已得到认可,但每次剂量多少、疗程多长,尚无明确定论。我院对标危ALL患儿获得诱导完全缓解(CR)后,连续3次用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早期强化后,每间隔3个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巢式PCR法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细胞(MRD)在评价疗效、预测复发、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对28例ALL的患儿采用巢式PCR法扩增T细胞受体TCR的Vδ2─Dδ3重排片段,检测急淋患儿的骨髓(BM)及外周血(PB)标本。结果在完全缓解(CR)后一段时间内仍有MRD存在,随访8例中,CR后MRD存在但渐少者呈持续缓解,而CR后MRD持续阳性或由阴转阳,提示复发机会增大。结论巢式PCR检测急淋缓解期MRD对预测复发、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残留白血病细胞与白血病长期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同位素的PCR-RNA转录本分子杂交法。结果 诱导缓解治疗后2mo内阳性率为100%,3-5mo阳性率为70%,5mo以上阳性率为17%。结论化疗后早期大多数患者都能检测到残留白血病细胞,长期缓解者微小残留病检测为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ALL)微小残留病(MRD)与肿瘤多药耐药基因mdrl-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住院及门诊的ALL患儿33例,采集初治前及完全缓解(CR)后不同时期的骨髓标本2ml,提取DNA及R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T细胞受体γ链(TCRγ)单克隆性基因重排,以确定MRD的存在;同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同一份标本进行mdrl-mRNA表达的检测,将具有阳性特异性条带的电泳胶片用GQS-960图像处理系统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mdrl与β2-MG的比值,以mdrl/β2-MG比值≥0.3定为阳性表达。CR后按时进行强化治疗,每隔3-6个月对MRD DNA及mdrl-mRNA作动态观察。结果 (1)33例ALL患儿初诊时TCRγ单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率为82%(27/33),完全缓解(CR)率为91%(30/33),CR时MRD阳性率为80%(24/30)。(2)随访观察6-18个月MRD阳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mdrl-mRNA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3)根据随访结果,将处于CR期的28例患儿分为4个组:MRD及mdrl均阳性组(1组)7例ALL患儿有6例复发;MRD及mdrl均阴性组(4组)ALL复发数为0;MRD阳性而mdrl阴性组(2组),8例中有2例复发;MRD阴性而mdrl阳性组(3组)4例中有1例复发。1组与4组比较,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1)ALL完全缓解后随着CR时间延长及按时进行强化治疗,MRD阳性率逐渐下降,而mdrl阳性率却呈上升趋势,两者呈负相关;(2)MRD与mdr1均阳性者ALL复发率高,提示预后差;而MRD与mdr1均阴性者复发率低,预后较好;(3)CR期按时进行MRD及mdr1的监测,可为临床化疗方案个体化提供依据,有利于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MRLC)的彻底清除。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外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得到较普遍的开展。本文对MRD-PCR检测中MRD定量,白血病克隆演化(clonalevolution)及MRD与白血病复发的关系等方面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微小残留病(MRD)是指白血病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体内残存用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MRD的存在是导致白血病复发、影响白血病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MRD检测的肿瘤标记物、MRD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及MRD检测的临床应用进展等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遗传学异常的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在诱导化疗期间微小残留病(MRD)的变化。方法 以2004年2月至2013年4月收住院的271例初治B-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遗传学异常患儿在诱导化疗第15天和诱导化疗结束时MRD的变化特点。结果 诱导化疗第15天,具有超二倍体患儿在MRD的3个检测界值上(分别MRD≥0.1%、1%和10%)的检出比例均明显高于非超二倍体患儿(均PP>0.05)。诱导化疗结束时,超二倍体患儿和BCR-ABL1阳性患儿在MRD的3个检测界值上(分别MRD≥0.01%、0.1%和1%)的检出比例分别与非超二倍体和BCR-ABL1阴性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EL-AML1融合基因阴性患儿在上述3个检测界值上的检出比例均高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均PP结论 具有不同遗传学异常的B-ALL患儿在诱导化疗中及诱导化疗结束时的MRD水平是不同的,MRD的预后意义可能与不同遗传学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并研究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技术定量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适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以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作为ALL的肿瘤标志,应用RQ—PCR、胚系探针策略,定量检测了34例B细胞ALL(B—ALL)患儿的MRD,并对其中的16例患儿进行了缓解期MRD的定量动态追踪观察。结果在34例B—ALL患儿的初治标本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16例,对16例单克隆IgH重排靶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V片段使用最频繁的是V3家族,J片段使用最频繁的是J4和J6。在16个靶基因中,RQ—PCR的检测敏感度有9例为10-4,6例为10-5,1例为10-3,非特异性扩增见于6例患儿。16例初治患儿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为0.99以上,斜率均值为-3.34±0.37,截距均值为24.30±2.95。对16例患儿随访期样本的MRD动态追踪研究发现,复发患儿的MRD水平较高且复发前有动态增加。诱导化疗结束时的MRD水平与ALL高危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研究表明,RQ—PCR技术胚系探针策略检测ALL患儿的MRD具有临床适用性,随访期标本MRD的定量检测及动态追踪监测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允鸿  仲惟昆 《中国小儿血液》1998,3(6):241-245,259
对急性白血病AP-PCRDNA指纹图改变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微波残留病诊断中的应用为本文研究目的。方法:以31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取其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先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白血病细胞,以自身正常中性粒细胞为对照,分别选用3种引物AP1、AP2、AP3进行-PCR扩增,每例标本均重复一次,产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银染显色,分析结果,结果:(1)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微小残留病(MRD)指导治疗下,不同时间点MRD水平在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17例初诊B-ALL患儿在治疗第15、33、90及180天MRD水平,并探究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17例患儿中,男240例、女177例,中位年龄5.0(3.0~10.0)岁,中位生存时间44.0(33.7~56.2)月,3年总生存(OS)及无事件生存(EFS)率为(90.9±1.4)% 和(85.2±1.7)%。417例患儿中,第15、33、90和180天4个时间点分别有336、415、414、414例接受了骨髓MRD检测。治疗第15天,MRD≥10%组的3年OS及EFS率均低于其他MRD水平组;治疗第33天,MRD≥1%组的3年OS及EFS率均低于其他MRD水平组;第90天或180天,MRD≥0.1%组的3年OS及EFS率均低于其他MRD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50×10~9/L组3年OS及EFS率均低于WBC50×10~9/L组,3个时间点MRD均阴性组的3年OS及EFS率均高于3个时间点MRD至少1次阳性组,高危组的3年OS及EFS率均低于标危和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显示,第33天MRD≥0.1%和第180天MRD≥0.01%均是影响OS和EF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B-ALL患儿治疗第33和180天的MRD水平是提示预后的敏感指标。连续监测MRD在儿童B-ALL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MRD)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免疫表型特点,确定一到两组四色抗体,加用抗原跨系表达抗体组合CD45/CD19/CD10/CD13或抗原不同步表达相结合的抗体组合CD45/CD19/CD22/CD34,对20例完全缓解后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MRD定期检测。同时以非白血病患儿为对照,探讨CD45/SSC设门,CD45/CD19/CD10/CD34抗体组合检测MRD的有效性。结果20例B-ALL患儿中,90%患儿初诊时存在CD45、CD34、CD19、CD10表达量的异常。CD45/CD19/CD10/CD34抗体组合表达以≥0.03%为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45/CD19/CD10/CD34、CD45/CD19/CD10/CD13、CD45/CD19/CD22/CD34三组抗体组合发生频率最高,分别为40%、35%和30%。结论CD45/SSC设门,CD45/CD10/CD34可作为B-ALL患儿MRD检测的有效抗体组合。根据B-ALL患儿初诊异常免疫表型特点,确定一至两组四色抗体组合,再加用抗原跨系表达抗体组合或抗原不同步表达相结合的抗体组合,用于检测MRD,既能使检测个体化又可避免假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