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变化在宫颈癌疾病所致出血的病因分析、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入院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80例,宫颈癌化疗后病例8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测定血浆中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宫颈癌组化疗后与宫颈癌组、健康组比较,PT、APTT、FIB及D-二聚体值增高(均P<0.05);宫颈癌化疗后PT、APTT、FIB及D-二聚体与宫颈癌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与健康组比较APTT降低、FIB及D-二聚体值增高(均P<0.05),总体TT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浆中PT、APTT、FIB、TT及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于宫颈癌疾病所致出血的病因分析、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DP)、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血常规检测仪和BE凝血仪检测检测患者的PLT、PT、APTT和FDP,采用ELISA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并以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晚期肺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胛、APTT、FDP较健康对照者延长,D-二聚体含量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PLT计数无明显变化。结论晚期肺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应加强检测,预防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C、CIK、CD3AK细胞免疫治疗前、后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及血小板的变化.方法:选择DC、CIK、CD3AK细胞免疫治疗的6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采集细胞前1天内及DC、CIK、CD3AK细胞免疫治疗后的3天内行凝血功能、D-二聚体及血小板的检测.比较DC、CIK、CD3AK细胞免疫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及血小板的差异.结果:DC、CIK、CD3AK细胞免疫治疗后D-二聚体、FDP均较前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PT_INR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CD3AK细胞免疫治疗3天内D-二聚体及FDP水平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晚期肿瘤患者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与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的120例胃癌患者并检测其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并以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凝血指标和胃癌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Fib、DD、PL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APTT、TT、P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中,T2~T4期与T1期比较,N1~N3期与N0比较,Ⅳ期与Ⅰ~Ⅲ期比较,Fib、DD、PL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变差,同时其凝血功能与胃癌的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患者及正常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PT和TT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和FIB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的PT、TT、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TT和FIB的测定在监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上有一定的意义,其应用价值可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时凝血参数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检测100例乳腺癌经手术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和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比较组间和组内的差异。乳腺癌患者化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PT和APTT无明显变化,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含量化疗后比化疗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化疗后与化疗前对比逐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凝血指标的定期监测可能是判断乳腺癌预后以及化疗后复发和转移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7.
郝宝岚  王艳  叶昱坪 《中国肿瘤》2017,26(3):236-240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和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对乳腺良恶性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测定,评估TEG的检测价值.[方法]对268例乳腺癌(实验组)和4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进行TEG检测和凝血四项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及测定D-二聚体(D-dimer),根据各项参数了解其凝血状态.[结果]传统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实验组的PT明显缩短,PLT、Fib与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P<0.05),而APTT、TT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EG检测结果中,实验组各个参数测量值水平和对照组相比:R值没有明显差异(P>0.05),Angle值接近显著性差异(P=0.055),K值明显减小,MA值和CI值明显增大(P<0.05),支持实验组血液的高凝状态;从测量数值超出正常范围的高凝例数来看,K值和CI值在两组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R值、Angle值、MA值两组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相比良性病变患者血液高凝的表现较为明显,TEG可用来监测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初发、缓解、复发3个节段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以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初发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缓解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异常,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及小剂量普通肝素对其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 以35名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浆凝血指标及血小板作为正常参照。 94例确诊为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小剂量普通肝素+化疗)和单纯化疗组,所有化疗均采用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观察三组的凝血指标变化、血小板、血栓发生情况及毒副作用。[结果] 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升高达50.4%,最高达7.52g/l(正常范围:2~4g/l),D-二聚体升高达24.3%,最高达2.18mg/l(正常范围:0~1mg/l)。D-二聚体、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P<0.05)。NSCLC经过小剂量普通肝素处理后,Fib、D-二聚体及血小板均有明显下降(P<0.01),APTT时间有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NSCLC患者存在凝血异常,血浆D-二聚体、Fib、APTT的水平可作为预测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未见普通肝素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测定,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化疗前肺癌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各项指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化疗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提高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合并血栓的认识。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0名健康对照及7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血浆D-二聚体(D-DI)的含量。结果 7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APTT(30.44±1.43)s、FIB(3.28±0.20)g/L、D-DI(297.05±56.59)μ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3.72±0.76)s、(2.57±0.22)g/L、(94.50±26.0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淋巴瘤患者各项凝血纤溶指标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淋巴瘤患者APTT延长,FIB增高,与健康对照组及Ⅰ、Ⅱ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静脉血栓患者7例,该组与Ⅰ、Ⅱ期患者相比FIB及D-DI均高,与Ⅲ、Ⅳ期患者相比D-DI明显升高。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存在凝血纤溶指标的异常,需定期动态检测,化疗后易发生静脉血栓,需及早预防,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李大伟  董频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9):1721-1722
目的:探讨喉鳞癌患者凝血功能状态与肿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喉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和155例喉鳞癌患者(试验组)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在两组间的差异及其与喉鳞癌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试验组血浆APTT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其中复发组比未复发组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血浆Fi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组较未复发组显著升高(P〈0.05);PT及TT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喉鳞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浆APTT及Fib可能对喉鳞癌术后复发的监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喉鳞癌患者凝血状态的改变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113例喉鳞癌患者(试验组)与65例喉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hgrr)、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在两组问的差异及其与喉鳞癌临床分期、转移的关系。结果:喉鳞癌患者血浆APTT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其中转移组比未转移组显著缩短(P〈0.05);喉鳞癌患者血浆Fib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转移组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5),Ⅲ+Ⅳ期组明显高于I+Ⅱ期组(P〈0.05);PT及TT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喉鳞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检测血浆APTT及Fib有助于喉鳞癌患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出50名(ASAⅠ-Ⅱ级)乳腺癌患者,分别测定手术前后凝血系列(FIB,TT,PT,APTT,ALT)。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FIB明显高于术前(P〈0.05),APTT明显低于术前(P〈0.05),PLT较术前增高(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因而术后存在深部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险,及时预防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腺癌患者术前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值与临床病理学方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胃腺癌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值。结果APTT在不同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低年龄段胃腺癌APTT较高年龄者延长,而TT较后者缩短(P〈0.05)。TT在Ⅲ期胃腺癌较Ⅰ~Ⅱ期缩短(P〈0.05)。FIB在高年龄组、高分期、肿瘤范围≥5cm、淋巴结转移数〉2枚者要高于低年龄组、低分期、肿瘤范围〈5cm、淋巴结转移数0—2枚者(P〈0.05)。其余凝血指标在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阴阳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胃癌患者APTT、TT、FIB不同,提示在研究胃癌凝血功能时要对不同年龄组进行分析。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特别是恶性程度高的胃腺癌患者FIB升高,提示FIB可作为监测胃癌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止血药对结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结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未使用止血药组)和对照组(止血药组),每组40例。检测比较2组D—D二聚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小板计数(PT)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后D—D、t—PA、PAI-1的含量明显比术前增高,胛、APTT术后比术前延长,TT明显缩短,PLT含量减少;研究组D—D、t—PA、PAI-1、APTT低于对照组,TT、PLT高于对照组,组间效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PLT外,其他指标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5.0%(10/40),高于研究组12.5%(5/40),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051,P=0.152)。结论结肠癌患者手术后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止血药会加重血液的高凝状态,手术后应考虑减少止血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三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185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并与9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组患者血浆PT、APTT、FBG水平与PLT计数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早期观察组血浆PT、APTT、FBG水平与PLT计数较健康对照组有明显的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中晚期观察组血浆FBG水平较早期观察组有明显的增高(P〈0.05);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中晚期观察组血浆PT、APTT水平与PLT计数与早期观察组相比有增高的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早期观察组和中晚期观察组三组观察对象间血浆PT、APTT、FBG水平和PLT计数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血浆FBG水平和PLT计数增高表明其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其血浆PT、APTT延长表明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有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倾向。在临床中对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血浆PT、APTT、FBG水平和PLT计数进行检测,有助于为血栓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提供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依据,也可为临床中此类指标出现异常的患者是否需行抗凝和止血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姜倩  王侠 《现代肿瘤医学》2018,(20):3284-3288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评价宫颈癌患者凝血状态,并探究其与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到我院治疗宫颈癌患者60例为宫颈癌组,同时以健康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TEG参数(R、K、Angel、MA、CI)、常规凝血试验(PT、APTT、Fib、D-D、FDP)以及血小板计数(PLT)检测。结果:宫颈癌组较对照组R、K显著缩短(P<0.05),Angel、MA、CI、Fib、D-D、FDP和PLT显著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T、APTT在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与APTT,Angel与Fib,MA与PLT、Fib呈正相关(P<0.05),R与D-D,K与Fib呈负相关(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与D-D的Kappa值是0.70(P<0.001),二者具有中度一致性。通过ROC曲线我们发现,R为5.25 min时预测D-D升高大于0.5 μg/ml的敏感性是82.9%,特异性是89.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TEG与特定的常规凝血参数之间显著相关;R和D-D具有检测的一致性。R值对宫颈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及球蛋白(globulin,GL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在肿瘤相关易栓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组136例,分为肿瘤组76例,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gkin lymphoma,NHL)19例、胃癌(gastric cancer,GC)30例、肺癌(lung cancer,LC)27例。均为初治病例,于化疗后1月纳入统计。非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组(non-tumor deep vein thrombosis,NT-DVT)60例,均为确诊的下肢DVT患者,抗凝治疗后2周纳入统计。对照组90例,来自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经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血球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PTT、PT、TT、FIB、D-D、RBC、HGB、HCT、PLT、MPV及GLO、TG、HDL水平变化。结果:肿瘤组患者化疗前D-D表达水平升高(P<0.05),化疗后下降(P<0.05)。肿瘤组患者化疗前HDL表达水平下降(P<0.05),化疗后升高(P<0.05)。肿瘤组患者化疗前FIB、PLT、GLO表达水平升高(P<0.05)。NT-DVT组治疗前APTT、FIB、D-D表达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APTT延长(P<0.05),FIB、D-D下降(P<0.05)。结论:D-D、FIB、PLT、GLO、HDL水平是反映肿瘤相关易栓症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