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清代以来中医大都认同肝硬化属毒邪侵袭,正气虚损,"正虚血瘀"是其根本病因病机,总体治疗手段为扶正祛邪(瘀)。但具体治疗思路及遣方用药上,各时期的不同医家,各有特色。该文特总结清代以来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
《西溪书屋夜话录》(以下简称《夜话录》)一书,为清代名医王旭高氏(公元1798—1862年)所作。该书总结了清代以前及王氏本人治疗肝病的独特学术经验,内容较为详尽,切合临床实用,堪称为一部治疗肝病的佳作。现将《夜话录》此书,进行评述,藉供研究和治疗肝病的参考,限于水平,在评述中,其体会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同道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凉血散血”为清代叶天士最早提出的治疗温病热入血分的治疗原则。笔者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论述了它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依法定方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探讨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洞天奥旨》中治疗疮疡的学术思想。研究认为,陈士铎在疮疡的治疗上明辨标本、阴阳、善恶、经络、虚实、脉症合参、因人制宜、多法合用,不拘汤药,论述了比较完善的疮疡治疗理论,书中方药亦值得借鉴和运用,是清代一部优秀的外科疮疡专著。  相似文献   

5.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医学王清任所创制的著名方剂,经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证明,不仅可以治疗胸胁血府诸证,并可治疗周身各部位的血瘀.  相似文献   

6.
头痛是临床各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学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进行研究.历代医家对头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治疗头痛的方剂可以直接体现医家们治疗头痛经验,为此,本研究拟据清代医家治疗头痛的方剂来探索清代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7.
《跌打大全》为清代医家邱映堂所著。该书为作者治疗跌打损伤的临床经验记录,以药物治疗为主,分部位论治。本文通过分析书中所载方药,总结其疗伤用药特点,挖掘整理其疗伤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刘完素治疗"情志病"方剂计量学指标特色,为当今情志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刘完素及其前代、后世医家的医论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情志病"证治学术思想特点。[结果](1)清代治疗情志病方剂与宋代比较,在功效、药味、归经方面均有较强相关性(P0.01);(2)3类治疗情志病方剂3种功效药物值fyi比较,刘完素清热泻下药使用高于唐代(P0.05),与清代无差别(P0.05),开窍化痰、健脾安神药物的使用,三者均无差别。[结论](1)刘完素以清热法治疗情志病的治法思想为清代医家所尊崇。(2)刘完素治疗"情志病"以心立论,亦关乎肺脾二经。(3)以"开窍化痰"、"健脾安神"治疗情志病乃宋以来证治思想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冯氏锦囊秘录》《临证指南医案》及《洄溪医案》中所载呃逆验案进行整理分析,揭示了冯兆张、叶天士及徐灵胎三位清代医家对呃逆的临床辨治特色:冯氏崇尚温补,善用温补之法治疗呃逆;叶氏独创新说,提出"肺气郁痹及阳虚浊阴上逆,亦能为呃"的观点,在选药上融入清代温病用药特色;徐氏善于审证求因,择"药性之最轻淡"者治呃逆。这些观点和方法为现今呃逆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探讨清代医家陈修园对于眩晕病机、诊疗等方面的认识。分析认为陈修园提出了眩晕的病机核心在于厥阴气逆,在诊法上重视脉诊,提纲挈领,辨证清晰,治疗上则多选名方加减,为后世治疗眩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孟英为清代温病学大家,并无妇科专著,然其对妇女生理的论述,以及对妇女经、带、胎、产诸疾的治疗却颇有其独到之处。现总结其妇科经带病症治疗医案,归纳其治疗妇科病症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三仁汤源自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主要治疗湿温初起及湿痉.作为传世治疫名方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在时行疫病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也发挥了中医药治疗疫病的优势.在用法用量上有着严格的标准.清代至民国等24部医学著作中收载了三仁汤,本着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思维,以三仁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被应用于治疗中医疾病如夹食伤寒、痰饮、疫疟...  相似文献   

13.
清代温病类医书著述丰富,使得题写序跋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序跋是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书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医药内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往往可以通过序跋来窥斑知豹。随着清代温病医书的医学价值被不断挖掘,其序文也应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清代温病医书序跋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主要记载了作者生平师承、学术源流以及学科发展脉络和刊刻流传情况。了解清代温病医书序跋内容,对于解读温病医书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清代温病类医书序跋内容为切入点,探寻温病医书序跋中反映出的清代温病理论的发展轨迹,为清代温病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清代《外科医镜》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临床药证研究。方法将清代名医高思敬所撰《外科医镜》治疗外科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外科疾病中药方剂104首,涉及中药169种,总用药次数726次。结论临床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要药类,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当归、茯苓、人参、熟地黄、黄芪、金银花、炮姜、白芥子、麦门冬等。  相似文献   

15.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医家王清任所创,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半身不遂。而吾师通过对原文的研究以及自己的临证经验,用该方治疗耳鸣,验证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医家王清任临床治疗注重活血化瘀.为后世医家所宗。其《医林改错》中有关瘟毒吐泻及痘之治法,对温病治疗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今将其温病治法归类为八法兼作述评,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7.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代表方剂.而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症.   ……  相似文献   

18.
“和法缓治”是清代名医费伯雄先生提倡的治疗思想,为孟河医派所推崇。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将“和法缓治”运用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以扶正祛邪为治疗总则,调和脏腑,调和气血,和畅枢机,制方用药平淡和缓,既是和法的具体运用,也体现了孟河医派和缓的治疗风格与理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中华医典》中清代医家治疗哮喘的部分方剂进行整理分析,探索其治疗哮喘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现代研究治疗提供宝贵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中"哮""呷嗽""喘""喘息""喘气""气短""咳而上气""气促""齁喘"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以Liquorice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建模。结果:选出36本清代医家著作,包含451个喘证方剂,共纳入药物421种,其中频次≥30的共39味,主要有苦杏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贝母、五味子、枇杷叶、桂枝;治疗哮喘的核心药物(节点次≥145)主要有茯苓、甘草、苦杏仁、陈皮、贝母、半夏、枇杷叶、桑白皮、桂枝、薏苡仁、沙参;核心药物配伍(频次≥60)按频次从高到低为茯苓-陈皮、茯苓-苦杏仁、苦杏仁-陈皮、甘草-茯苓、茯苓-半夏、陈皮-半夏、苦杏仁-甘草、陈皮-甘草、贝母-苦杏仁。显现以活血化瘀和调和营卫治疗哮喘的新思路。结论:清代医家治疗哮喘重视痰饮病机,常在治痰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配合活血化瘀和调和营卫之法,为后世临床治疗哮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外科三焦辨证"源于清代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张庚扬教授灵活运用"外科三焦辨证"治疗疮疡,认为上部多为风温风热,治宜疏风清热,用牛蒡解肌汤加减治疗;中部多为气郁火郁,治宜行气散火解郁,用柴胡清肝散加减治疗;下部多为湿火湿热,治宜清热渗湿,用萆薢渗湿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