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安肠消痞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安肠消痞汤随症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32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痊愈17例,显效11例,进步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安肠消痞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分型中,肝郁脾虚是较常见的征候,痛泻要方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方。5-HT信号系统在肠易激综合征的肠道功能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5-HT信号系统角度能很好地诠释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为其常见亚型之一。笔者2009—06-2012—06采用疏肝理脾清肠通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笔者采用自拟调脾和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8例,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沈舒文教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独特见解,笔者将从肝脾肾三脏对沈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思路及用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亦农  窦志芳 《光明中医》2014,(10):2027-202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肠易激综合征病机在于肝郁脾虚,病位在脾、肝,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大法。本文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针灸疗法以其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在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应用广泛。对近十年针灸治疗便秘主导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以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疲乏疾病,属于中医的“腹痛”、“泄泻”等病范畴。笔者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功能性肠病。笔者总结近10a来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发展状况,对此进行分类整理,从单纯艾灸、艾灸结合针刺治疗、艾灸结合药物、艾灸结合推拿,其他艾灸疗法和综合疗法几个方面总结比较。并就目前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有效地治疗IBS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林一帆教授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肝脾肾三脏出发,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进行针对性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光明中医》2021,36(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作为其中一个亚型,目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西药治疗主要为通便药、微生态制剂、解痉剂、促胃肠动力药、助消化类药物、精神类药物等,由于为对症治疗,其总体疗效欠佳。随着近年对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上有独特的优势,故在此总结近5年来中医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上的进展,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准确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文章就肠道菌群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甘淳在长期临证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运用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多有验效。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属中医“腹痛”、“泄泻”范畴。笔者用中西药联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疗效尚佳,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及大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上常见腹泻和便秘2种类型.随着医学继续教育的普及和医学交流的增多,肠易激综合征渐渐为临床医生所熟识,事实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基层并不少见.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根据胃肠道症状分类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其主要类型。FGIDs发病机制复杂,西医治疗疗效欠佳,中医治疗有特色,但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RomeⅣ将FGIDs定义为"脑—肠互动异常",结合"调枢通胃"理论,以前期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脑肠同调"治疗两种常见FGIDs(FD、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即用"辛开苦降调枢法"治疗FD,"温肾健脾调枢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常见FGIDs的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邵鸿瑞  徐艺 《光明中医》2022,(21):3891-3893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肠病,病因仍不明确,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目前尚无一种方法或药物有肯定疗效。中医学在肠易激综合征的诊疗中取得很大进展,发挥了独特的治疗优势。徐艺教授善于从肺入手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结合宣肺、清肺、润肺、补肺4法,临床辨治疗效显著。举隅医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6-21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20.
李维 《光明中医》2022,(24):4465-4467
总结朱世楷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更好地推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发扬中医药治疗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的优势。通过跟随朱世楷教授抄方学习和查房释疑,总结归纳朱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学术特色和临床经验,并附医案1则。朱教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基本病机在于脾虚,治疗上强调分期论治,中西结合,重视培补脾胃、调和肝脾、调气和血等治法。朱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特色突出,古今汇贯,中西结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