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桂琴 《江苏医药》2006,32(4):396-396
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用于为患者提供5d以上的中长期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最长可留置一年。作者所在病区2004年9月~2005年6月成功完成PICC置管4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2种规格透明敷贴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换药的效果比较。方法将160例行PICC换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80例。A组使用规格10cm×12cm的敷料,B组使用规格6cm×7cm的敷料。观察2组置管效果。结果 2组穿刺点红肿或伴有脓性分泌物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外导管脱出>3cm发生率为1.2%低于B组的8.8%,更换敷料间隔时间为(5.0±0.5)d长于B组的(3.0±0.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给PICC患者换药时尽量使用10cm×12cm规格的透明敷料。  相似文献   

4.
袁菲  吕琪  郭宏 《青岛医药卫生》2006,38(4):305-306
经外周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PN)的病人。我们于2004年3月~2005年11月在我院共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3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由于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不需局部麻醉和缝针、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患者痛苦时间短等优点[1],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是在静脉置管操作及护理不当时,容易引起感染、出现送管困难、导管异位、导丝拔除困难,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我科2003~2006年共行PICC置管77例,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对置管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H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为病人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它能为病人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可以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2004年4月起我科对90例行PICC置管病人进行观察及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特别适用于需化疗和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的恶性肿瘤患者。近年来,我们对201例PICC置管穿刺困难患者进行大胆尝试,结果置管成功率高,现分析置管困难原因,并总结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瑶  陈琳  胡云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2):193-196
目的 探讨握球运动配合水胶体敷料透明贴对降低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肺癌患者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96例PICC置管化疗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50%的硫酸镁温敷,研究组患者采用水胶体敷料透明贴联合握球运动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置管3个月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置管前及置管后1、2、3个月置管肢体侧腋静脉最大血液流速(Vmax)、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TMFV)。结果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渗血和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前的Vmax、TMF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后1、2、3个月的Vmax、TMFV水平低于置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置管后1、2、3个月的Vmax、TMFV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别、交互中差异有...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简称PICC置管术,是目前护理开展的创新技术,为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许多益处,也减轻了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与痛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9,(23):167-16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植入式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的乳腺癌化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观察组应用植入式输液港,比较这两种静脉通道的并发症情况、置管留置时间和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置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5.00%,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 0.05)。结论植入式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应用能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推荐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群艳 《中国新医药》2003,2(11):99-100
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与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分别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因胎龄小、体重轻,各器官系统机能未发育成熟,多因呼吸困难、消化机能不全而导致经口喂养困难,或经口喂养所摄取的热卡不能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因而需较长时期进行全部或部分胃肠外营养即静脉营养,但其周围静脉细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意义及护理对策。方法需PICC治疗的老年(按我国标准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2组。2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护理措施,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及护理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穿刺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针穿刺成功率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置管成功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率达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辅助经PICC的临床开展,可极大降低老年患者的病症痛苦,而且对其生存质量与临床疗效的提高也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其独特的优点开始在临床使用,它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避免经传统的插入途径(右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尤其是锁骨下用来静脉穿刺可能出现气胸、血胸、感染、宅气枪塞等严重并发症。现将我科2004年以来应用PICC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接受PICC术的3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58例中发生相关并发症41例,发生率为11.5%,其中静脉炎9例(2.5%),导管相关性感染6例(1.7%),导管脱出6例(1.7%),导管堵塞13例(3.6%),穿刺点渗血7例(2.0%),经采取正确处理措施,均顺利恢复。结论严格掌握PICC的操作技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正>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人输液等,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1])。但长期置管,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导管阻塞、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纤维蛋白鞘/纤维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术经常用于昏迷、癌症、化疗的病人。PICC既作为非肠道营养补给,又作为输液和药物治疗的通道,极大方便外周静脉条件差的病人。随着我院PICC的开展使用,也逐渐受到社区病人的青睐。自我院2002年创办家庭服务中心以来,共在院外护理过19例PICC病人,现报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7.
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言克莉 《江苏医药》2006,32(5):495-495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种成熟、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近年来在国内逐渐推广和普及。本中心自2001年开始应用PICC,至今已置管600余例。大量文献报道PICC均从肘部静脉穿刺置入。但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以下问题,如:肘部血管条件差限制了PICC的应用;因操作者穿刺失败或操作中出现送管困难以至PICC不能置入。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作者尝试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获得成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帅丽君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93-1394
目的:介绍新生儿科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应用和导管护理.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1.9Fr PlCC导管对46例早产儿实施PICC置管,按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结果:本组46例,穿刺成功45例,成功宰97.8%.31例完成治疗拔管,14例非正常拔管中9例自动要求出院,2例疑似感染而拔管,1例在更换敷料时导管断裂,1例导管移位,1例导管堵塞.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静脉置管技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浅静脉、循着静脉走向到达上、下腔静脉的技术。大量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PICC可以为需要中长期输液、输注刺激性药物、营养供给的患儿提供静脉通道。本文总结近2年我院新生儿科应用PICC过程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0.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固定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1]。PICC广泛应用于临床科室,具有维护简单、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安全有效等特点[2]。PICC技术为需要长时间输液的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输液通道,有效保护血管。我院从2011年6月开始采用PICC技术,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