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666-6667
目的探讨胺碘酮、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分为胺碘酮+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组(A组)、胺碘酮+美托洛尔组(B组),每组39例,随访1a。比较2组治疗后血压、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在维持窦律方面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左房扩大方面,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房颤的复发,抑制左房扩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大小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的房颤复律的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试验组用胺碘酮+厄贝沙坦.入选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即为试验起始时间,试验终点为转复后12个月.终点事件:症状或无症状房颤首次复发.结果 试验组窦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3%与61.0%,P<0.05),而左心房内径(LAD)显著小于对照组[(36.9±1.2) mm 与(34.1±1.4) mm,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6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超过7d)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1例给予胺碘酮0.2g,1次/d;Ⅱ组30例给予厄贝沙坦150mg,1次/d,胺碘酮0.2g,1次/d。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第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复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复律后次日及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Ⅱ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Ⅰ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长期服用厄贝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有利于消除心房颤动复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124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Ⅰ组(胺碘酮)、Ⅰ组(胺碘酮+氯沙坦),观察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7 d房颤转复率Ⅰ组为84.48%,Ⅱ组为94.44%.随访1 a时窦性心律维持率Ⅰ组为70.24%,Ⅱ组为86.48%(P<0.05);左心房内径Ⅰ组为(38.25±1.52)mm,Ⅱ组为(35.12±1.46)mm(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对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 Ang 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予以胺碘酮+厄贝沙坦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胺碘酮+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房颤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以及血清BNP,Ang II,MMP-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 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 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房颤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缩小(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BNP,MMP-2水平及观察组患者血清Ang II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可有效控制血压,减少房颤发作,抑制左心房扩大,并能降低患者血清BNP,Ang Ⅱ及MMP-2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联用厄贝沙坦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中的作用。方法将持续性房颤恢复窦性心律的134例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42例)、胺碘酮+厄贝沙坦组(B组44例)、瑞舒伐他汀+厄贝沙坦+胺碘酮组(C组48例)。随访6个月,观察三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血脂、C-反应蛋白(CRP)和窦性心律的维持率。结果在抑制左心房内径、增加射血分数方面,C组、B组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CR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但C组较A组、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结束时,C组的TG、TC、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A组、B组则无明显变化;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能抑制心脏重塑,增加射血分数,良好的调脂及抗炎作用使其更有效地维持房颤转复后的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乙胺碘呋酮(胺碘酮)对长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犬心房结构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探寻胺碘酮对房颤犬心房结构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 20只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对照组(n=7)和胺碘酮组(n=7).对照组和胺碘酮组犬心房快速起搏6周(400次/min),建立房颤犬模型.胺碘酮组犬起搏后口服胺碘酮30 mg/(kg·d),直至起搏结束.超声评价各组犬起搏前后左心房、左心耳结构和功能;测定房颤诱发情况;Masson染色检测心房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化法观察心房肌MMP-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胺碘酮能够有效防止心房快速起搏诱发房颤犬左心房、左心耳功能降低,使犬房颤诱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显著减少,降低房颤犬心房肌CVF值,有效抑制房颤犬心房肌MMP-9表达增加.结论 胺碘酮能够阻止长期心房快速起搏房颤犬心房结构的改变及心房纤维化,防止房颤犬心房结构重构,减少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60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胺碘酮组)和对照组(普罗帕酮组),每组各30例,胺碘酮组口服胺碘酮0.2/次,3次/d,连服2周;普罗帕酮100 mg/次,3次/d,疗程同胺碘酮组。结果:胺碘酮组总有效率(90.0%)明显优于普罗帕酮组总有效率(56.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率较普罗帕酮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董萌 《临床医学》2013,33(8):58-60
目的 对比分析胺碘酮、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在治疗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的时间及对左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就诊的患者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为胺碘酮治疗组;B组42例为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组.A、B组均服用胺碘酮,第1周600 mg/d,第2周400 mg/d,第3周200 mg/d,持续至试验结束或房颤复发;A组如同时伴有高血压病(〉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加用钙离子拮抗剂;B组在此基础上常规加用厄贝沙坦,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40~80 mg/d).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1年后B组(73%)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A组(54%);B组患者左心房内径为(35.1±1.2)mm,优于A组的(37.3±1.6)mm.结论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在治疗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维持时间、改善心脏功能方面,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0.
杨玲 《新医学》2012,43(4):243-247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282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4组:胺碘酮加硝苯地平组(A组)、胺碘酮加硝苯地平加厄贝沙坦组(B组)、胺碘酮加硝苯地平加阿托伐他汀组(C组),胺碘酮加硝苯地平加厄贝沙坦组加阿托伐他汀(D组),治疗随访1年,比较4组治疗前后CRP、IL-6、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CRP及IL-6水平,C、D组均显著低于A、B组(P<0.05),A、B两组间,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素、Ang Ⅱ水平及左心房内径B、D组均显著低于A、C组(P<0.05),A、C两组间,B、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B、C、D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B、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高于B、C组(P<0.05).结论:在降压达标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及厄贝沙坦均能减少高血压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复发;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IL-6的水平;厄贝沙坦能降低血中肾素、Ang Ⅱ水平,长期应用可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王希宁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98-1300
【目的】观察氯沙坦联合胺碘酮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105例高血压伴阵发性AF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ACEI和ARB类药物),AF转复后随机分为3组:A组胺碘酮治疗组;B组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C组参松养心胶囊+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均行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B组和c组左房内经明显小于A组(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B纽和C组明显高于A组(P〈o.05,P〈0.01),尤以C纽更为明显(P〈0.01)。【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加服参松养心胶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60岁以上的门诊或住院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片,两组均视血压情况酌情加用利尿剂,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对老年高血压控制情况,心房颤动的复发次数、复发持续时间及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后降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房颤动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5.28±1.14)、(9.24±1.34)次,P〈0.01];治疗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14.3±4.8)、(21.34-4.9)h、P〈0.01];治疗组左心房内径比治疗前明显缩小,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能有效降低血压,并减少心房颤动复发和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长期应用可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ACEI制剂苯那普利(洛汀新)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对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率的作用。方法将有完整资料的共4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胺碘酮组(1组,n=22)、胺碘酮+苯那普利组(Ⅱ组2,n=24),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影响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大小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9.09%.Ⅱ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3.33%。即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而且Ⅰ组左心房内径大小的变化(治疗前左心房内径34.28±1.54mm;治疗后为38.48±1.68mm),大于Ⅱ组(治疗前左心房内径为34.68±1.56mm;治疗后为35.28±1.42mm)(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苯那普利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在窦性心律的维持、抑制左心房的扩大方面均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替米沙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防效果,并探讨其量效关系和主要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23例高血压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或左室肥厚或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20mg组(n=30)、40mg组(n=30)、80mg组(n=31)和对照组(n=32)。各组均口服相同剂量和时间的胺碘酮,对照组避免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随访6个月,分别观察房颤复发例数、房颤发作次数、房颤首次复发时间及左室、左房内径的变化。结果:替米沙坦80mg组房颤首次复发的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房颤复发例数与次数6个月内显著减少(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与左房内径(LAD)在3个月内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6个月内显著缩短(P〈0.05)。20mg组、40m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替米沙坦对预防房颤复发的效果不同,存在着量效关系,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心室、心房重构的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用心房按需起搏器(AAI)或房室顺序起搏器(DDD)治疗慢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2月34例慢快综合征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其中用AAI16例,用DDD18例,术后长期随访心功能,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经过平均6.8±2.5年随访发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AAI组术前(57.1±6.4)%,术后(61.2±8.1)%;DDD组术前(57.3±4.3)%,术后(58.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AAI组12.5%(2例),DDD组33.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AAI与DDD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同样有效,初步观察发现AAI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低于DDD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脑钠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及氯沙坦在房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窦律)40例、永久性房颤组46例、阵发性房颤组40例。阵发性房颤组服用可达龙及氯沙坦,永久性房颤组服用氯沙坦及钙离子拮抗剂控制室率,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及血清脑钠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永久性房颤组血脑钠素(BNP)、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及平均左心房内径(LAD)与对照组比较增加(P〈0.05);阵发性房颤组血BNP、PRA、ANGⅡ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LAD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房颤组血BNP水平与左房内径、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相关(r分别为0.362,0.294,P〈0.05)。(3)永久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经氯沙坦干预后血BNP水平降低(P〈0.05),而血浆PRA、ANGⅡ水平升高(P〈0.05)。(4)氯沙坦干预能提高窦律维持率(P〈0.05),可降低47%的房颤复发危险(RR=0.45,95%可信区间0.260~0.749,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脑钠素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房颤的心房重构有关,氯沙坦可能通过干预房颤的心房重构降低脑钠素水平并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对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就诊的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三组,A、B、C三组各60例患者。A组患者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次,1次/d;B组患者采用厄贝沙坦150 mg/次,1次/d;C组患者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法。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指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统计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C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24 h尿白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组和B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效果明显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尿素氮(BUN)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面色潮红等现象,但均可耐受。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青年原发性高血压在降压的同时,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径和炎性因子在心房颤动(AF)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方法 45例持续性AF患者和45例阵发性AF患者作为AF组,选取同期住院无心房颤动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45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LAD),行免疫比浊法和ELISA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心房颤动组LAD值和hs-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患者LAD与hs-CRP、IL-6和TNF-α正相关(P0.05)。与阵发性AF组比较,持续性AF组中、高危水平hs-CRP的LAD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AF组和持续性AF组组内比较,高危水平hs-CRP患者的LAD水平均比中危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AF组患者血清hs-CRP、IL-6和TNF-a水平与LAD有关。  相似文献   

19.
赵国忠  陈晨  冯小兰  林蔚  瞿龙 《华西医学》2009,(6):1445-144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PAF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48例阵发性AF患者的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与ARB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RB治疗3个月后最宽P波、P波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40 ms的例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ARB能减轻PAF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及电重构,减少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