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松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1):3156-3157
目的:及时发现右室心肌梗死,探讨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4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合并有右室心肌梗死者12例,V3R~V5R呈QS型,以V4R更为重要,ST段抬高≥0.1mv,其后有ST—T动态改变。结论:心电图某些指标有助于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许志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7)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和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对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变之间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48例前壁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入院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按心电图下壁导联 ST 段变化将其分为:急性前壁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 段抬高组(ASTEMI + Ie)和急性前壁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 ST 段压低组(ASTEMI + Id);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SLAD)和多支血管病变(MAD)。结果心电图表现为 ASTEMI + Ie 者78例(31.5%), ASTEMI + Id 者170例(68.5%)。冠状动脉造影有132例(53.2%)。ASTEMI + Ie 与 ASTEMI + Id 组中 SLAD、MAD 比率无显著差异(χ2=0.033,P >0.05)。ASTEMI + Id 患者中,aVL、V6导联出现 ST 段压低累及 MVD 情况均明显多于SLAD(χ2=17.015,χ2=21.147,P <0.01)。累及 LAD 的 MVD 患者中,aVL、V4、V5、V6导联 ST 段压低的比率明显多于SLAD 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当 ASTEMI 患者入院心电图下壁导联有对应性变化,前侧壁导联ST 段压低,则提示可能为 MVD 病变。 相似文献
3.
杨建阁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10):785-786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和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2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发病后第1,2,3,7d做12导联心电图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型。A型:ST段在电平线(基线)上;B型:ST段抬高伴或不伴T波倒置,并比较A,B两型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A型患者例数(愈后好者)随发病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第1d有8例,第2d增加到15例,第3d为16例,到7d已达21例。B型患者例数则相应减少。A,B两型患者的血清水平在第1d和第7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第2d和第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2d和第3d心电图ST段抬高与高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这对ST段抬高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电图参数变化以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PCI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h心电图,根据术后ST段回落情况分为A组(ST段回落良好,术后1hST段回落≥50%) 47例和B组(ST段回落不良,术后1hST段回落50%) 35例,观察患者术前、术后7 d心功能及1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变化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7 d心功能恢复情况和1个月后LVEF水平均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心电图ST段回落良好的患者PCI术后预后较好,心功能恢复较快,可有效减少心力衰竭发生。 相似文献
5.
6.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72岁。因活动性后心慌、气急 11年于 1992年 5月 6日入院。查体 :BP 12 0 /70mmHg ,心率 80次 /分 ,律齐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Ⅱ /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Ⅱ、Ⅲ、aVF、V4~ 6导联有异常 q波。心向量图示室间隔肥厚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 ( 4 4mm ) ,左室间隔 ( 14mm )、前壁及侧壁均增厚 ,以前壁增厚为主 ,与后壁厚度 ( 11mm )之比为1.3~ 1.5∶1,二尖瓣腱索收缩期未见前移。99mTCO-4 同位素心血池见心肌肥厚 ,左室心尖部运动差 ,其射血分数 (EF)为 0 .84,左室射血分数 (…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观察小剂量依那普利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24小时之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病人,除外收缩压(SBP)<100mmHg,肾功能不全,心脏传导阻滞等,首次(第一日)1.25mg依那普利口服,1次/d,次日2.5mg,1次/d,随后5-10mg(最大量不超过10mg),1次/d,疗程1年,观察总死亡率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月,6月及1年LVDs,ESV逐渐减小,EF值逐渐增加,总死亡率7.9%,心衰发生率15.8%,再梗死5.26%,心痛发生率15.8%,与已报道的国内外大型试验相仿,结论:小剂量依那普利早期用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疗效肯定,顺从性好。 相似文献
10.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常规体表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偏移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 LAD)分布特点及其病变部位的判断价值。方法根据 L AD分布特点及其病变部位在第一对角支或第一间隔支的近端抑或远端 ,将 8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 ,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1L AD近端病变组患者下壁导联 、 和 a VF的 ST段压低≥ 1m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组患者 ( :79%与 2 9% , :86 %与 19% ,a VF:75 %与 45 % ,P<0 .0 1) ;2左冠优势型组患者下壁导联 、 和 a VF的 ST段压低≥1mm的发生率明显优于非优势型组患者 ( :2 8%与 92 % , :2 8%与 94% ,a VF:31%与 96 % ,P<0 .0 1) ;3共 12例患者下壁导联ST段抬高总和≥ 3.0 mm,且均见于左冠优势型并 LAD远端病变患者。结论常规体表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偏移是判断 LAD分布特点及其病变部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确地判断下壁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 (infarctrelatedartery ,IRA )和动脉阻塞部位 ,有利于选择积极的治疗策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广泛开展 ,使了解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我们通过对 1998~ 2 0 0 0年住院的 3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6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男 2 6例 ,女 10例 ,年龄 38~ 78岁 ,平均年龄 ( 5 4± 8)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急…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阻塞的心电图特征。方法:57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指标A(STⅢ抬高>STⅡ抬高)、指标B(STavL降低>STI降低)、指标C(指标A B均阳性)以及指标D(指标A B均阴性),预测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阻塞的临床意义。结果:在右冠状动脉阻塞组心电图指标A、B、C阳性率明显高于左回旋支阻塞组。当两项均具备时,判断右冠状动脉梗死的正确率达100%,而两项均不具备时,判断左回旋支梗死的正确率为100%。结论:根据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可以简便准确地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是右冠状动脉还是左回旋支动脉。 相似文献
13.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原因。方法:对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17例中,累及右冠状动脉和/或左回旋支者为76.2%,多支冠脉病变者为52.9%,与不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在统计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可能与多支冠状病变导致下壁心肌缺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时前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 6 8例首发AI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AIMI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组 (B组 )的血清肌酸激酶峰值为 ( 2 6 1.17± 4 2 .58)U L高于AIMI不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组 (A组 ) ( 183.2 6± 4 1.37)U L(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B组 ( 49± 8) %低于A组 ( 58± 7) % ,(P <0 .0 5)。两组病变血管多涉及右侧冠状动脉 (RCA)。结论AIMI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提示和多支血管病变有关 ,其梗死面积较大 ,射血分数较低 相似文献
15.
付爱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6):313-313
患者男性 ,6 0岁 ,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 16小时 ,呕血 14小时 ,于2 0 0 2年 4月 18日入院。患者 17小时前因“胸痛 2 .5小时”就诊于当地医院。心电图检查显示前壁心肌梗死 ,给予尿激酶 5 0× 10 4 U静推 ,10 0× 10 4 U入液静滴1小时溶栓治疗。溶栓后 2小时患者出现呕鲜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Ⅲ导联ST段偏移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旨在明确常规体表心电图ST段偏移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堵塞部位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病损部位在LAD第一对角支或第一间隔支的近端抑或远端 ,8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被分为近端组和远端组 ,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①近端组Ⅰ、aVL导联ST段抬高≥ 1mm的发生率高于远端组患者 (I:5 0 %vs 35 % ,aVL :6 1%vs4 2 % ,P <0 0 1) ;②近端组患者下壁导联Ⅱ、Ⅲ和aVF的ST段压低≥ 1m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组患者(Ⅱ :79%vs 2 9% ,Ⅲ :86 %vs 19% ,aVF :75 %vs 4 5 % ,P <0 0 1) ;③作为LAD近端病损的预测指标 ,Ⅲ导联ST段压低≥ 1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aVL导联ST段抬高≥ 1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86 %vs 6 1% ,81%vs 5 8% ,P <0 0 1)。结论 常规体表心电图Ⅲ导联ST段明显压低是判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LAD近端堵塞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造影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前壁或侧壁导联上ST段压低的临床义意。方法 31例患者发病后第 1天标准 12导联心电图记录 ,前壁导联范围为V1 ~V4 ,侧壁导联范围为I、AVL、V5、V6 。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 ,2 5例 (80 % )自发病后 1个月内接受检查 ,6例于发病后2个月内接受冠脉造影 ,冠脉狭窄≥ 5 0 %被视为异常。结果 冠脉双支或双支以上病变者 ,特别是左旋支存在病变者 ,易发生侧壁导联ST段压低 ,P <0 0 5。前壁导联ST段低压者中 ,也以双支或双支以上病变为多。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 ,出现前侧壁导联的ST段压低 ,为心肌缺血扩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做心电图检查.并于发病后4周内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42例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16例(占38.1%),多支血管病变26例(占61.9%),其中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23例(占88.5%)。11例急性下壁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8例(占72.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提示多支血管病变,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冠状动脉灌注量锐减,心肌由于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或冠状动脉闭塞,使血供中断,引起部分心肌坏死,并伴有心肌的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表现[1].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痛、烦躁不安、大汗.梗死范围大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如抢救不及时,常可危及生命.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广泛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病人合并一系列并发症,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冠状动脉灌注量锐减,心肌由于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或冠状动脉闭塞,使血供中断,引起部分心肌坏死,并伴有心肌的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表现。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痛、烦躁不安、大汗。梗死范围大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如抢救不及时,常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