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母乳及配方奶对早产儿消化道生长发育及黄疸的影响.方法将33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母乳及配方奶喂养组,采用B型实时超声显像法测定其生后第5、7、10d胃排空变化,并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两组早产儿随日龄增长,50%胃排空时间逐渐缩短.母乳喂养儿第5、第7d 50%胃排空时间短于奶方喂养儿,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生后第5、7、10d两组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母乳喂养儿较奶方喂养儿胃排空功能成熟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组成成分的配方粉对胎龄〈34周和(或)出生体重〈2000g的住院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早产儿的喂养提出建议。方法受试对象为上海市3家医院住院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分为两组,分别应用Ⅰ号(早产Ⅰ组)和Ⅱ号(早产Ⅱ组)配方粉进行喂养。研究采用严格的盲法,试验设计者不参与试验实施,数据整理者为独立的第3方人员,参与试验的医生和患儿家长对两种配方粉的具体组成成分均不知情。Ⅰ号为适于早产儿的优博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配方粉,Ⅱ号为足月儿或胎龄〉34周早产儿的优博标准婴儿配粉。结果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早产Ⅰ组117例,早产Ⅱ组106例进入分析。早产Ⅰ组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速度均显著快于早产Ⅱ组。试验期间早产Ⅰ组和早产Ⅱ组的平均体重增加速度分别为12.6g·kg^-1·d^-1和10.6g·kg^-1·d^-1(P〈0.001),头围每周增长分别为0.86cm和0.80cm(P〈0.05),身长每周增长分别为0.73cm和0.67cm(P〈0.05);按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后计算,早产Ⅰ组和早产Ⅱ组的平均体重增加速度分别为16.2g·kg^-1·d^-1和14.1g·kg^-1·d^-1(P〈0.001),头围每周增长分别为0.96cm和0.87cm(P〈0.05),身长增长分别为1.08cm和0.99cm(P〈0.05)。早产Ⅰ组的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57.3%)低于早产Ⅱ组(72.5%)(P〈0.05)。结论在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中,应用优博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配方粉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优于优博标准婴儿配方粉,其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速度都能够达到理想的宫内生长速度,也可明显降低EUG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外营养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120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早期组与常规组,每组60例。常规组经口或鼻饲早产儿配方奶,适当静脉补充液体;早期组在经口或鼻饲早产儿配方奶基础上给予早期胃肠外营养。检测患儿电解质与生长调节因子,比较两组免疫功能,记录出生时与月龄12个月时生长发育指标,统计胃肠外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组出生后3d血钾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血钙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早期组出生后14d血清瘦素(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生长激素(GH)分别为5.33±0.96μg/L、66.95±12. 05μg/L、20. 69±3.61μg/L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96±0.89μg/L、62.37±11.22μg/L、18.60±3.35μg/L(P<0.05)。早期组出生后14d 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常规组(P <0. 05)。早期组月龄12个月时头围、体重、身长分别为44. 90±1.93cm、9. 82±1. 89kg,74. 81±2. 60cm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3.62±1.88cm、9.15±1. 4kg、73. 06±2.43cm(P <0. 05)。早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肠外营养可以缓解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电解质紊乱,促进多种生长调节因子分泌,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有利于患儿出院后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38例极低体重儿部分静脉营养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部分静脉营养对极低体重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时照组的基础上,于出生3~5d开始静脉营养,同时根据患儿胃肠耐受情况,鼻饲喂养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结果治疗组18例平均每日体重增加22.6±4.2g,平均住院时间28.5±5.2d,治愈14例,治愈率94.4%,对照组20例平均每日体重增加10.5±5.6g,平均住院时间34.5±3.8d,治愈14例,治愈率70%,两组间平均每日增加体重,治愈时间,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前两者t检验,t值分别为7.47,4.09,P<0.05,治愈率经卡方检验,P<0.0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部分静脉营养能保证极低体重儿能量供应,促进体重增长机体康复疗效显著,基本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免疫功能、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56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综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谷氨酰胺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对照组给予谷氨酰胺与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喂养14d后,比较两组患儿免疫功能、胃肠激素、体质量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免疫功能:观察组Ig A、Ig G、Ig M、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2~6.271,P0.05);胃肠激素:观察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7.178~8.211,P0.05);体质量:观察组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2.340,P0.05)。结论谷氨酰胺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有助于改善儿坏死性小肠炎患儿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不同喂养方法时血浆胃动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产儿生后早期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鼻胃管喂养对进奶量、生长情况、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及血浆胃动素的变化.方法将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鼻胃管喂养组,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喂养1用的入液量、体格生长指标、大便性状、喂养相关并发症.测定喂养前及喂养1w后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平均进奶量显著增加(P<0.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缩短(P<0.05);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两组喂养1w后身长、头围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血浆胃动素水平均较喂养前显著增加(P<0.001).结论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是早产儿生后早期较适宜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孕周小于34w的不同体重早产儿早期合理营养及体重变化关系的探讨。方法对于孕周小于34w、无消化道畸形的64名早产儿、出生后24h内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按出生体重分组,为体重≤1500g组和体重>1500g组,根据体重计算出生后第1、2、3周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住院天数、开奶日龄、足量喂养日龄、体重开始增长日龄、静脉营养时间。结果体重≤1500g组热量和蛋白质量摄入低于体重>1500g组,在第2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开奶日龄、体重增长日龄、回到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我们的结果提示,不同体重的早产儿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与出生后体重变化有密切相关(正相关)。孕周小于34w的早产儿出生早期,应根据不同体重采取合理有效的营养模式,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体重≤1500g的早产儿。  相似文献   

8.
出生体重<2000g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早产儿胃肠喂养的临床特点,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喂养成熟的要点.方法我们对2002年9月~2004年7月年我院住院的167例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63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占37.7%,主要表现开始喂奶时间延迟;呕吐;腹胀;胃内有咖啡样物;残余奶、胃排空减慢;排便不畅,需灌肠通便.结论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者多与胃食管返流、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有关,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促进排便和促胃肠动力药物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对其体重增长的影响及合并症.方法 103例早产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20例早产儿未用胃肠道外营养,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103例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早产儿中,体重增长及生理性体重下降均在正常范围.18例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无原发病的早产儿与20例未用胃肠道外营养、无原发病的早产儿相比,住院时间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短.胃肠道外营养早产儿合并症较少.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酸均较未用胃肠道外营养早产儿高.结论应用胃肠道外营养可合理地为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提供营养需要.合并症少.但应随访了解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困难的疗效.方法将两年间于住院期间出现喂养困难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用小剂量红霉素3~5mg(g.d)治疗,对照组36例用吗丁啉治疗.结果两组显效率分别为76.32%和72.22%,υ=0.40(<1.96),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6.74%和91.67%,υ=0.53(<1.96),P>0.05,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呕吐、奶量不增和胃潴留的症状缓解天数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对喂养困难的早产儿可以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以促进胃肠动力,提高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极低出生体重儿“鼓励性”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鼓励性”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间收治的2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经过。结果:鼓励性喂养组患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犤(9.5±3.0)天与(14.0±4.5)天犦(P<0.01),恢复出生体重后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犤(24.5±4.5)g/天与(19.0±4.5)g/天犦,过度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犤(32.5±7.0)天与(4.05±9.0)天犦。结论:鼓励性喂养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胃肠道的成熟,改善其临床经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对早产母儿的影响,以及影响早产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41例除外其它合并症、并发症的早产母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5例合并胎膜早破,56例无胎膜早破)。结果(1)78.82%早产胎膜早破发生在孕35w以后。(2)早产胎膜早破组与早产无胎膜早破组相比,母儿并发症无显著差异。(3)早产儿有并发症组、死亡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高于早产儿无并发症组及存活组,且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孕周均明显降低。结论早产胎膜早破多发生在孕35w以后,对其进行合理治疗后胎膜早破并不是影响早产母儿预后的主要因素,早产儿并发症、死亡主要与新生儿窒息、出生体重、分娩孕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所有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2例,男13例,女9例;对照组19例,男12例,女7例.两组均给予间歇鼻胃管喂养;采用同一种早产儿特别配方奶粉喂养;早开奶,于生后12~36h开始喂养,从小量开始,开始1~2 ml /次,1次/2h,每天每次增加1~2 ml,辅助静脉营养,生后第一天输注5%葡萄糖液,第二天输注小儿氨基酸、脂肪乳剂,剂量从0.5g/kg·d开始,每天增加0.5g/kg,逐渐增至3g/kg·d,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总液体量第一天50ml/kg,按10~15 ml/ kg·d增加,直至120~150ml/ kg·d;出现不耐受常规处理: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奶量应减少2~4 ml或停喂1~2次,排便不畅者予灌肠通便,有晚期代谢性酸中毒者予纠酸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口服:0.5g/kg·次,一天三次,联合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每天两次,每次30min.这种治疗持续到患儿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以后.结果 监测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后无异常哭闹.结论 本研究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给予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原有的加奶困难、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了喂养耐受性,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停止胃肠外营养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这两种方法 简单易行,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4.
梁莉  王洪亮 《医学信息》2007,20(7):1210-1212
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高危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3年9月~2005年12月产科接生的1365例新生儿进行广泛普查,其中205例早产翼均进行眼底检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风险评估。结果 确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31例。结论 孕龄小于32w;出生体重小于2000g;多胎儿;吸氧浓度大于40%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欣  胡月婷  孙金金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10):1726-1728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护理辅助抚触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医院接收的8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均干预4 w.对照组行抚触干预,观察组行发展性照顾护理辅助抚触干预.干预4 w后,比较两组每日摄入奶量、睡眠时间、每日体重增长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及上臀围);干预结束后行问卷调查,统计两组患儿母亲对本次干预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与对照比较,观察组每日摄入奶量大,睡眠时间长,每日体重增长量大(P<0.05);干预4w,两组体重、上臀围大于干预前,身长长于干预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重、上臀围更大,身长更长(P<0.05);干预结束后,观察组母亲对本次干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辅助抚触干预可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度,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患儿母亲对干预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胎龄28~36w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记录每次胃残余量、喂奶量、临床症状及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出院时间。每日记录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营养及出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平均增加体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联合益生菌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明显优于单纯给予小剂量红霉素组,益生菌可明显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增加耐受奶量,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正在应用静脉高营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尽快过度到胃肠道营养,减轻早产儿贫血,我科从1998年始,对有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肌注苯丙酸诺龙2mg/kg/次,每周2次,连用2~3w,结果用药后,患儿食欲增加,体重较对照组增长快,4~8w生理性贫血期,治疗组血红蛋白(HGB)下降较对照组轻,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我省新生儿头颅B超筛查对象.方法使用东芝SSA-240A 型超声诊断仪,对我院分娩及NICU住院的新生儿随机抽取早产儿、高危新生儿、正常新生儿各100例(共300例)行新生儿头颅B超检查,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结果①三组间颅脑损伤顺序是早产组>高危组>正常组,发生分别为63%(63/100)、20%(20/100)、4%(4/100),P<0.01;②与颅脑损伤关系密切的因素有:早产及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肌张力改变、呼吸改变、缺氧及酸中毒;③早产组、高危组的组内颅脑损伤与正常各因素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提示早产儿、高危新生儿中颅脑损伤发生率高且无特异性,应早期常规行B超颅内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降低颅脑病变患儿的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减少伤残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1~2013年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住院的早产儿的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情况,以此对我科早产儿的营养支持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从我院NICU出院的90例早产儿,分为两组,1000~1500g组(A组)和1500~2000g组(B)组。计算不同阶段的能量摄入,恢复至出生时体重的平均时间,达到推荐能量摄入标准的平均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计算宫外发育迟缓率,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A组能量摄入低于B组,其他指标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在出院时小于胎龄儿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周小于33w的早产儿在生后发生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率较高。我们应该重视早期营养问题,积极给予营养治疗,提倡早期微量喂养,积极预防并发症,出院后应给予一段时间的追踪营养指导,以实现追赶性生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逐年提高,其中喂养因素在提高低体重儿的存活率和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从2002年6月-2003年6月,我科对加例低出生体重儿分别采用胃管持续喂养和间断喂养方式并进行体重监测,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胃管持续喂养组(实验组)20例,出生体重1800-1000g,开始喂养体重1850-1000g,胎龄36-27w。 胃管间断喂养组(对照组)20例,出生体重1950-120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